公眾號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120”
作者:丁寧
來源:中國固廢網
2019年,國務院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展開。在“無廢城市”試點建設重塑固廢綜合管理新標桿之際,來自農業和城鎮生活源的有機固廢處理行業迎來重大利好。2019年開年之際,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重申“三農”工作,為農村固廢行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將對農村源有機固廢在“無廢城市”建設的政策背景下的新機遇進行剖解。
圖 1 垃圾分類下的固體廢物來源分布
E20研究院將固體廢物按照其來源不同劃分為工業源、城市源和農村源三類。與“無廢城市”建設的重點區域相匹配,固廢綜合管理體系的建設對三大來源的固體廢物均有相應的指標要求。
除上述以城市為主要產生地的有機固廢外,農村作為以農林畜牧業為主的地區,也是有機固廢的重要產生源。由于農村存在地廣人稀、留守人員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業源垃圾產量較大,生產資料與農業廢棄物長期存在“自循環”等特點,類似于城市的集約式管理往往可行性較弱。
農村有機固廢主要包括農戶廚余垃圾、農業生產中的作物廢棄物(以秸稈為例)、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等,其中以后三者(農業源有機廢棄物)居多。廚余垃圾的處理與城鎮廚余垃圾原理相同,由于農村地區廚余垃圾分布分散,總量小,因此大多自行漚肥或采用分布式小型處理設備處理,其中尤以農村垃圾分類較為突出的浙江金華、湖南長沙縣等地區為典型代表。
在農業各細分領域中,種植業、畜牧業為兩大主力產業,構成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在上述兩大產業中,種植業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和畜牧業產生的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構成了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國有機固廢處理行業在農村端的主要處理對象。
1. 農作物秸稈
所謂秸稈,是指農作物成熟后收獲其籽實所剩余的副產品,包括糧食、油料、棉花、麻類、糖類、煙葉、蔬菜瓜果類、藥材等農作物的莖、葉、枝、梢、稈、殼、芯、藤蔓、秧、穗及殘渣等剩余物,還包括農田青綠飼料,但不包括麥麩、餅粕等副產物和農作物的根部。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
農作物秸稈的處理產業鏈相對簡單,目前以能源化處理為主,政府的統籌把控貫穿整個收轉運處理產業鏈,僅在中末端出現小規模的市場化。
圖 2 秸稈作物產業鏈分析
◆行業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測算,2017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的秸稈理論資源量達8.58億噸左右。結合秸稈可收集利用系數,估算我國2017年秸稈可收集利用量約7.1億噸。
圖 3 2017年我國各類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測算
從區域分布來看,秸稈來源主要分布在糧食生產地,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四川等13個糧食主產省(區)秸稈理論資源量占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的70%以上。
圖 4 我國各省市秸稈資源化可獲得水平測算
*注: 1. 顏色越深代表該省秸稈資源化(此圖僅指能源化)可獲得水平越高,集約化開發價值越高。
2. 灰色地區數據暫缺。
◆商業模式
當前,我國秸稈作物的主要消納途徑為肥料化及飼料化,但其商業化程度一般,大多為農戶自用。能源化處理的項目為當前主流的大規模商業運作模式。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2018年,我國已投入運行的秸稈發電項目超過270個,裝機容量已超700萬千瓦。總體來看,秸稈發電規模不小,但項目運營狀況一般,盈利情況整體不夠樂觀。
在現有電價政策下,大部分生物質發電項目維持微盈利水平或在盈虧平衡線上下浮動,而且從近期看,生物質發電成本不具備大幅下降空間。傳統的農林秸稈發電大多以純發電為主,能源轉換效率不足30%,產品單一、項目經濟效益較差,限制了我國生物質發電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從國外的生物質利用經驗看,生物質熱電聯產方式的能源轉化效率將達到60%-80%,比單純發電的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未來生物質發電將逐步轉型升級為熱電聯產。
與風電、光伏重在前期成本投入不同,農林生物質發電主要開銷在運行成本,要先墊錢支付燃料費用。同時,當前的商業模式中主要營收依賴于電價補貼,而國家補貼周期長、存在拖欠的問題導致對能源化企業的承受能力要求較高,中小規模企業面臨著被大型能源企業整合的趨勢。
2、畜禽糞污
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總量近30-40億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的1.29 倍,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銅、鋅分別占農業污染源排放量的95.78%、37.89%、56.34%、94.03%和97.83%,已經成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圖 5 畜禽糞污產業鏈分析
◆行業現狀
2017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篩選了51個畜牧大縣安排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2018年中央財政繼續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畜牧大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予以支持,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根據全國畜牧大縣分布等因素,分省確定2018年獎補的項目縣控制數量指標(120個項目縣),并結合各省現有工作基礎,確定整省、整市推進的地區。2019年4月24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發布了2019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新建控制縣數量指標,四川、河南、湖南三省新建項目縣數量領跑全國。
圖 6 2019年我國畜禽糞污資源化項目縣控制數量(含2018續建項目縣數量)
目前,我國畜禽糞污的市場空間主要包括項目運營收入、工程及設備投資以及資源化產品銷售。根據主要資源化產品的不同,按照好氧堆肥和厭氧制沼將其市場劃分為兩大類。其中,堆肥工藝的主要市場空間來自有機肥產品銷售收入,而厭氧工藝則以設備投資市場空間占優。
圖 7 2021年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市場空間測算
3. 病死畜禽
◆產業鏈分析
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產生量也迅速增加,各種污染事件高發多發,特別是病死畜禽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農業污染的重要來源。據統計,我國存在畜禽傳染病約200余種,其中豬藍耳病、豬瘟、仔豬大腸桿菌病、牛羊布魯氏桿菌病、小反芻獸疫、禽流感、新城疫及腺病毒病等較為流行,每年因各類疾病引起的豬死亡率在8%-12%,家禽死亡率在12%-20%。病死畜禽數量的增多,給無害化處理增加了難度,部分地區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率不足20%。不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和標準對病死畜禽進行科學、規范、徹底的無害化處理,將會導致病原擴散,對畜禽養殖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為探索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2013年9月,農業部在全國19個省份的208個縣針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開展了試點工作。在隨后的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又提出“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支持開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經過5年的工作推進,目前,我國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已經脫離試點階段,在全國鋪開,近幾年市場發展較快。處理方式也正在從單純的“無害化”,向“無害化”、“資源化”并重的方向轉變。而其他畜禽的病死尸體無害化處理市場尚未形成,在政府政策不明朗、補貼不到位的情況下,短時間內難以得到大規模改善。
圖 8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產業鏈
◆行業現狀
截至2018年7月,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結合各自特點,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頭籌規劃、因地制宜、財政補助”的原則,已建成或在建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場800余個,建成或在建收集(暫存)點接近1萬個。
從區域分布來看,山東、河南湖北等生豬養殖大省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已經基本布局完成,湖南、四川、云南等幾個養殖大省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建設較為緩慢。
圖 9 我國各省市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數量分布
最新最全的政策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