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環潔中標了黃山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項目,目前中環潔黃山項目已經全面投入運營,并且運營效果顯著。
作為皖浙兩省流域補償在全國具有開創意義的試點城市,黃山的環境治理工作也受到了高度重視。11月9日,在第四屆中國流域水質目標精細化管理暨新安江生態補償實踐研討會上,中環潔環境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黎媛結合中環潔在黃山項目中的運營與管理,分享了“黃山模式”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思考和實踐。
緣起: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的系統規劃
為踐行習總書記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落實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黃山市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全域旅游、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黃山進行了站位高遠的部署和要求。
黃山市委市政府以區域合作、生態補償、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堅持全域覆蓋、城鄉一體、整體設計、全域保護,強力推進新安江流域的綜合治理,總體規劃設計了從前端農村垃圾保潔收集、壓縮轉運直至末端處理的整體垃圾處理體系,從源頭上杜絕污染發生,確保新安江流域的垃圾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信產業基金旗下的城鄉環境綜合服務運營商,中環潔以企業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為己任,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從黃山項目出發,堅持高標準投入、高品質服務,科技引領、智慧運營,力爭走出一條高效能、高品質的“黃山模式”之路。
落地:黃山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初見成效
2018年,黃山市委、市政府經過論證,決定將黃山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以PPP項目形式進行總體設計規劃,通過招標交由專業機構運營。計劃通過項目實施,將農村垃圾治理做成黃山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域性山鄉環境美化工程,徹底改變鄉村幾千年來落后的衛生環境面貌。同年6月,中環潔成立了黃山中環潔城市環境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山中環潔”),負責黃山市“三區四縣”建成區以外的村莊及道路的清掃保潔、垃圾收集、壓縮和轉運。項目覆蓋黃山市鄉村常住人口116萬,占全市人口的79%,覆蓋地域面積約9188平方公里,河流長度3658公里,水域面積9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95%,保潔區域包括黃山市100個鄉鎮的684個行政村,含6450余個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黃山中環潔以無人機巡檢全流域水域、大力開展水域保潔作業、建設全產業鏈全周期收轉運體系、建設全域覆蓋的數字化管理平臺,目前已實現水域垃圾的有效治理、農村垃圾的日產日清以及從源頭對垃圾進行高效管控。
陳黎媛表示,該項目不僅踐行了習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也成為落實新安江流域生態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黃山項目已成為一個契機,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環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機制方面,形成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目前,黃山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已經運營一年多,新安江水域垃圾治理效果明顯,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環境效益:水域垃圾和農村垃圾治理難題得到有效解決
陳黎媛介紹,首先,水域垃圾治理有兩個明顯的效果:一是水域從源頭全程作業保障,有效控制了陸上生活垃圾流入河道;二是加大投入,在洪水汛期和水草豐盛季,配合政府承擔了大量附加作業,從而有力保障了水面四季清潔。
其次,農村垃圾久治不愈的歷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陸地垃圾收集量月均一萬余噸;在收運過程中實現區域全覆蓋、全程不落地、沒有二次污染;徹底改變小型焚燒爐的落后治理模式;大幅改善農村垃圾亂丟亂倒的落后面貌,根治陳年積存垃圾。
社會效益:政府滿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
陳黎媛介紹,項目從創新發展模式的角度,提出可復制的“黃山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中央和新聞媒體的高度認可。中宣部帶隊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數十家央媒、省媒齊聚黃山,在其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安徽行”活動中,對中環潔黃山項目進行了一系列報道。安徽省副省長周喜安在黃山市調研新安江河長制工作時,對中環潔智慧環衛系統的高標準建設表示肯定。此外,黃山項目在運營的短短1年多時間里,獲得國家、市、區縣、鄉鎮等各級政府和機構授予各類表彰百余次。
這些都是對黃山中環潔項目運營效果的肯定與鼓勵。不僅如此,項目的有效落地和實踐,也讓環衛工人效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推進皖浙兩省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踐,落實安徽省政府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規劃,保障環衛工人權益,解決就業4000余人,精準扶貧千余戶環衛一線員工,讓環衛人的權益得到妥善保障,得到了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認可。
經驗:“黃山模式”的智慧化引領、系統化運營、品質化服務、社會化共建,以及四個具體實踐
黃山模式真正做到了全域覆蓋、全程垃圾不落地、100%無害化處理,構建了智慧化引領、系統化運營、品質化服務、社會化共建的管理體系。
中環潔“黃山模式”首先實現了智慧化的引領:用系統規范流程,用流程提煉數據,用數據提升管理,用管理創造價值,以智慧環衛引領精益管理、精準服務的實現。
其次,實現了系統化運營。樹立“大環衛運營觀”,以集約高效、共享資源、綜合治理為導向,實施全域、全員、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體系化運營策略,實現城鄉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
第三,做到了品質化服務。量身打造模式,系統長遠規劃,專業團隊管理,社會責任擔當。
第四,推動社會化共建。積極推進機制共建、責任共擔、信息共享,管理共抓,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自主治理,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環境治理新模式。
以“黃山模式”的四化管理體系為基礎,黃山中環潔在項目落地過程中,做了很好的實踐探索。
實踐一:堅持用創新驅動促進智慧環衛新發展
黃山中環潔智慧環衛系統,是將運營與IT技術相結合,針對環衛行業特點自主研發的智慧化環衛管理系統。該系統目前是國內環衛項目面積覆蓋最大、車船物聯網設備最多、水陸空全方位監管最全的智慧環衛項目。已經成為新安江大保護的智慧化精益管理標桿。
項目采用水陸空五種可視化監管方式。黃山中環潔通過作業車輛可視化、品質督察可視化、中轉站運行可視化、水面保潔可視化、無人機巡視可視化實現五位一體監管模式。通過智慧環衛的品質督察車、無人機巡視、智慧環衛系統形成三位立體協同,有效地保障黃山中環潔的工作質量和環境質量。
項目同時采用全方位四級監管平臺。中環潔的智慧環衛系統支持移動辦公,實現與城市數字平臺對接,案件上報管理支持品質督察車、內部監管APP等多渠道案件上報,并實時上傳通報處理結果,從而清晰了解案件上報人員情況、上報時間、上報地點、處理時間及處理結果。
黃山項目的運營中,中環潔還具有垃圾不落地的兩級保障。清運調度,是中環潔運營管理的核心。可以按照各個時間節點,查看黃山各區縣送到末端處理廠的數據。在系統里,各個轉運站的垃圾重量數據及收轉距離均在系統里。目前黃山項目公司,已經根據大數據的分析,實現了垃圾轉運系統自動排班,大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有效地保障了黃山三區四縣的垃圾及時清運,實現了全程垃圾不落地。同時為政府后期的垃圾分類及治理提供了數據決策依據。
實踐二:堅持用體系化設計實現生活垃圾綜合治理
中環潔堅持全域、全員、全鏈條、全周期的模式,用體系化設計實現生活垃圾綜合治理。
水陸空、三區四縣、村莊集鎮、道路、景點全域管理。中環潔對黃山“三區四縣”、村莊集鎮、道路、景點進行全域統一運營,從而實現更好的統一標準、調配資源、保障服務質量。對于政府而言,管理一家環衛企業的難度也比管理碎片化的多家小企業降低了許多,中環潔能夠在檢查評比中連創佳績,得益于全域管理的方式。采用事業編員工、合同制員工、臨時工全員整編。在黃山項目的市場化過程中,統一整編環衛員工。對于環衛工人而言,其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全鏈即保潔、垃圾收運/轉運、資源回收利用、集中處置全鏈打通。黃山項目打通了垃圾從掃保、收集、運輸、集中處置的全鏈條協同,結合智慧環衛的統一調配管理和持續優化,提升效率、保障質量,也有助于政府的高效監督和管理。
長周期盤活存量資產,持續投入先進設備。PPP項目的周期長,能夠覆蓋設備折舊成本,從而投入更多先進設備,而設備的先進程度、機械化率的高低,將直接決定作業效率和效果。
實踐三:堅持用高質量發展引領環衛高品質運營
通過“總部-項目公司-區縣項目部-鄉鎮管理員”分級管理,形成“小后臺-大中臺-強前臺”,實現多維賦能、精兵作戰的立體運管模式。
下大力氣,用真金白銀高標準投入,強化收、轉、運全要素保障,全鏈條驅動。
1.轉運站建設項目規劃的5個中心轉運站、30余個移動站的建設工作已經按照計劃完成了1個祁門中心轉運站、23個移動站,其他轉運站均將按規劃相繼建設完成。
2.機械設備購置投入25噸勾臂車、8噸壓縮車、3噸壓縮車、小集運、灑水車、濕掃車、吸污車、小勾臂車等各類作業車輛共計2458輛,水域打撈船只157艘。
存儲設備設置方面,各種型號垃圾桶近40萬個,提前布局垃圾分類。
環衛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環衛工人的關愛是企業責任和擔當的重要體現,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山美水美,也要人美。通過中環潔的“十項暖心工程”、在職環衛職工社保應繳盡繳、推出充滿企業關愛的新款環衛服裝、黨建工會工作開展到作業一線一系列舉措,持續關愛員工,讓員工感受到中環潔大家庭的溫暖。
實踐四:堅持用社會化共建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按照生態環境保護與城鄉社會治理共同建設、協同促進的理念,探索中環潔與市、區縣、鄉鎮和村屯四級聯動新格局,機制共建、責任共擔、信息共享、管理共抓,引導群眾在共享持續改善的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時,主動參與、自主治理,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環境治理新模式和守護環境人人有責新風尚的形成。
陳黎媛表示,中環潔作為構建山水相濟、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責任、有義務在黃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職能部門的大力指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協同發展為主線,深入探索黃山模式,積極踐行科技引領、智慧創新的高質量建設要求,打造精益管理、精準服務的專業化運營體系,充分發揮共管共建共享的群眾力量,力爭成為政府最有品質、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為助推黃山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爭當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排頭兵貢獻企業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