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報道丨第四屆中國(國際)水生態安全戰略論壇
2017年4月13日,第四屆中國(國際)水生態安全戰略論壇于湖南長沙拉開序幕。本屆論壇由中國水利學會水生態專業委員會、湖南省水利學會、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浙江省生態經濟促進會、鄭州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由《景觀設計學》承辦,同時也得到湖南省水利廳、常德市海綿辦、德國漢諾威水協、博元生態修復(北京)有限公司、深圳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北京東方園林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亞洲水資源和利用研究中心等眾多單位的大力支持。“堅持綠色發展、筑牢生態安全”是本屆論壇的主旨。
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水利科學院、水利部水規總院、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多位院士、專家學者及政府官員400余人出席了會議。
本屆論壇由13、14日兩天會議及15日全天的考察共同組成,分別在長沙及常德兩地舉行。
13日上午,《景觀設計學》期刊編輯部主任佘依爽主持了本屆論壇開幕式。中國科學院劉昌明院士、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湖南省水利廳原水資源處唐少華處長、博元生態修復(北京)有限公司蔣瑋董事長、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李迪華副院長、亞歐水資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張燦明主任、浙江省生態經濟促進會張迅秘書長、鄭州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左其亭主任、德國漢諾威水協有限公司彭赤焰總經理出席了開幕式。
湖南新聞聯播對論壇開幕式進行了報道:
王浩院士、劉昌明院士、蔣瑋董事長、唐少華處長及李迪華副院長就會議主題進行了特邀報告。
王浩院士率先進行了以《水生態安全戰略》為題的演講。王院士首先為我們介紹了生態安全、流域水循環、水生態安全等基礎概念。隨后聚焦于國家安全體系中的淡水生態安全,從陸域產流區中的牧區草地、農牧交錯帶、農區耕地,水域的空間、水文過程、環境、水生生物,水循環調控工程的工程建設、工程運行,以及社會水循環10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十大水生態安全戰略。其認為,應充分重視黑臭水體和嚴重威脅的污染過程的治理。中國目前的達標排放體系尚未完善,從歐洲及北美借鑒來的思路并不完全適應于中國國情,還應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政策指標。
隨后,劉昌明院士以《基于LID城市水生態維護若干問題討論》為題從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與趨勢、城市化主要生態與環境問題與博弈、海綿城市建設的正確方向與若干誤區,以及關于建設海綿城市的研究的若干科技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其分析了各國低影響開發(LID)、海綿城市等的建設發展歷程,提出中國因針對本國國情,因地制宜地推行相關政策。其認為,我們不僅需要解決相關技術難題,更應該厘清海綿城市建設的正確方向,以積極端正的態度看待這一趨勢。劉院士還向我們介紹了海綿城市雨洪模型——流域水循環綜合模擬系統,并以實例說明了其意義與作用。
蔣瑋董事長從《水環境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入手,首先分析了水環境當下面臨的壓力與機遇,提出通過市場機制驅動、適度開發、服務模式優化等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后以靜港濕地為例,以具體數據為據,說明設計實踐帶來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唐少華處長則與我們分享了《流域一盤棋、共治一江水——湖南省湘江保護與治理》,其首先為我們介紹了湘江流域及其保護治理歷程,提出“一部法”統領、“一把手”推動、“一盤棋”謀劃、“一江水”同治。其認為,在未來應進一步強化生態建設、紅線控制、截污控污、安全保障、采砂管理,并全面推進“河長制”。
最后,李迪華副院長則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闡述了 《海綿城市建設落地的景觀設計》。他列舉了大量政府法規、政策,提出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途徑實際上等同于城鄉可持續性水系統管理。并認為我們應堅持景觀設計學統領落地以生態基礎設施規劃作為核心技術措施的建設途徑。
下午的專題報告由鄭州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左其亭主任主持,來自水利部、環保部、研究部門、設計實踐單位的9位專家、資深設計師進行了匯報。
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郭書英局長與我們分享了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的對策措施,介紹了前期調研、總體思路、治理過程的一系列工作,以及流域綜合管理與協同治理的經驗總結。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朱濱研究員以三峽庫區及長江中游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完善技術研究為切入點,以4個小的工程建設實例,提出了明確設計實施主要目標,加強、加速實施效果評估等6條頗具指導意義的對策與展望。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李宗禮教授級高工總結了現代水治理的核心、總體思路和目標。其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科學、高效、合理的水治理予以支撐和保障,亦即必須加快治水觀念和治水模式的轉變,推進現代水治理。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劉樹坤教授首先闡述了“口號有些多!市場有些亂!壓力有些大!”的現狀,并提出應重視防洪排澇、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水景觀、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等“七個水”建設。
博元生態修復(北京)有限公司李英漢總工程師以福創溪-大排溝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為例,介紹了其所在公司對于水環境治理的綜合流程及從數據理論到設計實踐的有效落地。在過硬的技術途徑和研發支持下,該項目成效卓然。
北京師范大學水利科學研究院徐宗學副院長以北京市為例,論述了從城市暴雨洪水模擬到河湖健康評價的現狀及展望。提出應通過開發和構建城市雨洪模型、防洪排澇系統,建立健全的水生態健康評價綜合指標維護城市河湖健康。
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設計院丁珂院長則依托景觀設計的背景,提出了構建防洪、水質、生態、景觀、信息五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手段。以7個案例詳細論述了從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方向入手的設計策略。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董戰峰副主任為我們厘析了國家“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管理政策的創新。并提出政策創新要系統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以修訂的水環境保護法、水行動計劃、規劃為主線,加快政策創新和模式調整。
最后,中國工程院侯立安院士以《黑臭水體成因分析及治理對策》為題壓軸匯報。其提出,我國高度重視黑臭水體的治理問題,并已步入以水生態、水經濟為主的水體生態治理階段。其以英國泰晤士河、奧地利多瑙河、日本琵琶湖的治理及新加坡ABC計劃等國際經驗,結合南寧那考河的國內實踐,提出黑臭水體是多因素綜合導致,需全流域、系統化治理理念引領頂層設計,多措并舉,“一城一策、一河一策”,遵循“外源減排、內源清淤、加強治污、管理保障”的技術路線,才能實現黑臭水體的有效治理。
13日晚,主辦方特別策劃晚間沙龍,旨在為大家搭建一個與嘉賓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沙龍由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設計院丁珂院長主持,用設問的方式引導參會者積極和嘉賓就海綿城市戰略部署、資金導向、目標導向、績效評價等問題展開討論,嘉賓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沙龍持續了近兩小時,現場座無虛席,討論熱烈。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不僅談成果談愿景,也提出了很多目前需要改進和思考的問題。思想交流碰撞,觀點兼聽則明,面對面的沙龍是論壇的有效補充,也為當天的日程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4月14日,水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和海綿城市建設專題論壇在兩大會場同步舉行。
在水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中,12位嘉賓發表了專題報告。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謝新民教授聚焦于面向生態環境保護的內陸河流域水資源配置。其首先為我們分析了我國內陸河流域的特征、生態演變及水生態問題,并從理論基礎和技術層面給予了具有建設意義的建議。最后以塔里木河為例,為我們分析了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
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水環境技術中心梁威總裁則從實驗研究與工程實踐兩方面介紹了污染水體修復中沉水植物恢復的生態學影響,對水生植物恢復最適面積、水質和底質提升程度和植物選擇等方面進行了討論。提出先農村后城市的水質恢復建議。
濟南市水利局趙承忠副局長則分享了濟南市水生態文明的建設歷程。通過確立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安全集約的供用水體系、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四大體系,從政策和實踐層面全方位推動了全市的水生態發展。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趙進勇主任介紹了河湖水系連通基礎理論與生態學意義、調查與分析技術、總體布局方案、規劃工程技術體系等內容,提出利用河湖水系水量-水質-生態耦合分析模型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的研究與設計方法。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生態水利院馬以超院長以義烏市、三門縣、諸暨市等6個城市的實踐案例,說明水生態建設與POD開發模式、城市發展、蓄滯洪區利用、城市湖泊、淡湖水質之間的關系。其認為,離開城市湖泊的巨大調蓄作用,海綿城市的目標將難以實施。
WADI設計吳昊總經理為我們分析了雄安新區水環境面臨的挑戰和窘境,提出人水協同、從小做起,藍綠協同、多綠少藍,上下協同、民間力量的理念和舉措,以幼兒園改造、北京通惠河公園為例,說明了具體的設計實施方案。
上海水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鄭小燕、武漢大學李蘭教授、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王衛紅總工程師、浙江向善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胡雁龍總工程師、海寧市水利局曹建飛副局長、浙江九州治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向榮董事長也就黑臭河道治理、水文景觀、污泥處理、中小河流域治理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鄭小燕
李蘭
王衛紅
胡雁龍
曹建飛
石向榮
在海綿城市建設專題論壇中,10位嘉賓發表了專題報告。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院總工張偉以三亞和海口的黑臭水體治理、武漢的排水防澇工程、寧波的海綿城市系統化建設為例,說明了海綿城市是城市雙修的重要體現,要“灰”“綠”結合、內外兼修,在爭議中前行。
北京建筑大學車伍教授認為要避免對重要指標認知有偏差、理解不到位,警惕將長期任務短期化、管理問題技術化、技術方法絕對化、特殊措施普遍化、“海綿”“黑臭”概念空泛化。要尋找普遍規律,運用計算的科學手段,克服難題,實現城市水環境的綜合治理。
德國漢諾威水有限公司彭赤焰總經理通過介紹湖南常德水系整體規劃、穿紫河生態治理、船碼頭泵站改造及護城河治理,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應以實現生態水系為目標,而不是僅僅解決黑臭水體問題;應結合城市水系的歷史演變,盡可能恢復歷史河道。此外,控制進入河道的污染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提高河道的生態自凈能力;通過模型模擬,優化排水系統,多方案比較,進行科學預測和決策。
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技術研發部廖祁明副部長以武漢市青山示范區老舊區域改造、漢口深邃設計、光谷中心城為案例,提出武漢市內澇問題必須堅持“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思路,堅持“灰”“綠”結合,灰色設施兜底,綠色設施補充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
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海綿院朱峰副院長以海口市美舍河為例,介紹了城市內河的生態修復實踐,提出了格局重建、控源截污、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系統治理思路。此外,他還介紹了PPP項目運作模式,強調了宣傳推廣及公眾參與的重要性。
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趙敏華副總工程師、德國漢諾威水有限公司駐中國區鄭能師常務副總經理、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綠色基礎設施研究所欒博執行所長、北京雨人潤科生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趙楊總經理、美水資源工程師院蘇雨明工程師也就海綿城市建設各抒己見,不僅提出了應該重視環境教育,在建設過程中進行社會啟蒙,還探討了自媒體時代海綿項目的宣傳策略,進行了關于雨水費的思考。
趙敏華
鄭能師
欒博
趙楊
蘇雨明
論壇在最后由《景觀設計學》期刊編輯部主任佘依爽主持的嘉賓互動討論環節中圓滿結束。
4月15日,近300余位與會成員參加了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實地考察,德國漢諾威水協協同常德市公共事業局,為全體成員奉上了全面而又精細的常德海綿城市建設藍圖。常德市公共事業局李遠國局長首先就常德市海綿城市現狀、實施策略、發展方向等內容作出了科普和介紹。
隨后,來自漢諾威水有限公司的6位設計實踐精英分別帶領6組成員考察了常德市船碼頭機埠及河道整治工程、穿紫河沿岸綜合治理工程、護城河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紫菱路道路設計、幼兒師范專科學院海綿城市專項設計等項目。講解人員深入剖析設計策略,就設計細節、技術途徑等問題一一解答,學員們全神貫注、積極互動,在一整天的高密度高信息量考察后,均表示受益良多。
此次論壇會議人數達歷屆之最,深入剖析了水生態建設與海綿城市建設之間的互利關系與協作要義,搭建了“學界、政界、商界”三方交流互動的平臺,為中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可持續地推動了知識和經驗的共享。
來源 :景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