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建設現狀及后海綿時代展望
前言
截至目前,國家一、二批海綿城市試點考核結束,通過對試點建設工作梳理,均在頂層設計、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工程建設、技術研發、典型案例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與地方治理特色,為其他同類似地區與城市提供了可參考的建設模式經驗、技術支撐。但短短三年試點時間,根本無法完全徹底解決城市所有的“城市病”,城市市域范圍內仍然面臨著合流制污染、洪與澇關系以及后期海綿資產效能保持等問題,在后海綿時代都亟需通過標準規范調整優化、補充完善基礎設施短板、協調洪與澇關系、監測智慧化、精細專業高效的運營維護等方式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的長效保障。
No.1 試點城市建設成效 體制機制建設完善
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建設過程中,各試點城市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納入政府報告,并依次依法啟動立法程序,納入國家法律法規中。同時將海綿城市要求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等法定約定規劃,要求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各試點城市均建立以建設管理規定為領的“全滲透”配套機制體系,從管理機制、項目前期管理、規劃設計管理、施工管理、竣工驗收、運營維護全過程建立配套的規章制度,同時明確海綿城市建設主要工作及部門工作職責,落實藍綠線、生態區域保護區,建立兩證一書、技術審查、施工巡查等機制,將海綿城市理念滲透到每一個建設管理環節,形成全生命周期過程管理機制體制,為其他城市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城市水系統逐步改善
海綿城市試點前,不同城市面臨著不同的水問題,集中表現為水少、水澇或水臟,甚至多種問題同時并發現象,嚴重干擾影響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隨著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推進,各試點城市通過實施一系列工程項目,有效緩解甚至解決了原來困擾城市已久的頑疾,積累了很多水環境治理的實施經驗,不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滿意感與幸福感,而且為相同類似地區提供一定的參考經驗。
西北某城市改造前后內澇情況對比
投融資模式創新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大多數城市建設均采用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進行操作,PPP模式主要由當地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投資建設、運行管理。主要優勢有:
(1)項目整體打包可降低項目的融資成本;
(2)明確全生命周期的長期投資成本與收益,形成穩健的城市運營資產;
(3)專業人做專業事,可提供一套水系統綜合管理的專業服務;
(4)通過市場化采購,擴展篩選范圍,加強競爭力。
所以說海綿城市建設的PPP模式不是企業或政府簡單的融資渠道,更不應成為地方政府轉嫁財政負擔的途徑,政府本身就有很強的融資能力,PPP模式是應以提高效率為初衷,通過試點探索,逐步形成新型的投融資模式,為高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資金支持。
海綿城市PPP優勢
No.2 試點建設仍需解決問題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需加強
隨著城市居民對水環境的需求不斷提升,以及國家層面對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整治、排水系統提質增效等要求,城市既存合流制排水系統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控制目標及改造策略等都帶來一系列問題與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少相應的標準規范體系,無法有效指導實際治理工作;
(2)不同區域城市的排水網絡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性較大;
(3)控制目標與實際改造策略缺乏統一一致性對應關系;
(4)地區條件不同,城市排水網絡運行狀態及要求不一樣。
合流制溢流污染
城市洪與澇管控要求不明確
隨著城市開發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城市仍在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洪與澇問題,洪澇管控要求仍然不明確,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洪、澇關系較密切,但管理部門不統一,影響整體性治理效果;
(2)城市缺少豎向規劃要求;
(3)原有老城區開發格局無法進行大規模調整,改造困難,現階段缺少洪澇風險管控體系;
(4)實際城市新建或改建過程中,缺少相應的標準規范指導,無大排水系統設計方法相關的詳細說明。
監測評價體系有待優化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推進,各個城市至少試點城市都要建立海綿城市監測體系,要非常明確海綿城市建設監測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后續長期運營效果評估;
(2)用于相關海綿設施(綠色設施)的科學追蹤研究;
(3)用于政府管理調度,通過不斷調整優化模型,用來實施反饋;
(4)用于未來城市規劃管理。
但結合不同城市目前監測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監測目的不清,缺少系統性考量,導致形成大量無效設備安裝,造成投資浪費;
(2)現場實際踏勘不充分,后期設備安裝不順利甚至無法安裝,無法獲得有效監測數據,實際指導意義不大;
(3)后期設備維護不到位,部分設備安裝基本無維護,數據有效性較低;
(4)監測設備功能、應用范圍不清、設備相關參數不清,安裝人員與維護管理人員分離,設備出現故障等問題,不能及時維修及校正。
涉水資產運營維護體系有待加強
經過三年多的試點建設,在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海綿試點效果逐步顯現,隨之將分批次逐步進入到后期運維階段,確保運維期有效運營維護是十分必要的。從已出臺的國家、項目公司層面的運營維護管理方案來看,方案多數集中單項設施層級的維護管理方法,運維管理對象單一,缺少整體性分析與診斷等,主要集中在:
(1)只注重前期建設,忽略后期運維重要性,未對資產進行全面盤點,缺少建設后效果評價;
(2)未對資產的重要程度進行梳理,缺少有效評估與設施分級,均采用統一標準開展有效運維;
(3)缺少后期的運維標準,設施程度運維要求不明確,未實際考慮不同標準下運維管理費用,無法有效約束政府按效付費。
No.3 后海綿時代重點方向展望
海綿城市試點結束后,不意味著海綿城市建設結束,不是終點,更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結合我國試點建設后仍需要解決問題,后海綿時代仍然面臨著以下關鍵重點工作需要推進完成:
相關標準規范面臨挑戰,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
我國現行的標準規范體系中,其中地表水《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關于地表水等級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有效的支撐依據,生物學和生態毒理學指標在實際工作中面臨著眾多挑戰,實際操作起來落地性不強。此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中關于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部分僅僅對合流水量計算、合流制管渠及附屬構筑物(包括截流井、雨水調蓄池、雨水滲透設施等)設計等做出了一般性的要求,但在具體參數選取、復雜運行工況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斷完善。
制定全市域流域管理計劃,協調好洪與澇關系
試點結束后,近期來看,難以再對老城區進行大面積改造,政府如何充分組織發揮現有雨洪設施功能與作用,制定應急管理預案,補充完善關鍵重點設施,發揮協調組織調度能力,提前合理規劃部署,是汛期有效應對洪澇風險與水質不達標風險的重要抓手。遠期來看,政府加強統籌引領監管作用,制定全流域綜合管理方案與實施計劃,分階段、分步驟、分重點有序開展建設工作。
考慮城市解決關鍵實際問題與需求,需充分統籌流域特征特點,編制城市全域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并對突出及迫切解決問題提出近期實施重點與要求。
提升監測體系建設,發揮監測“眼睛”作用
對現有監測體系進行調整優化,補充完善監測“盲區”,實現監測數據長效運行,充分發揮監測“眼睛”功能,積累大數據,為設施規劃與設計提供依據,優化工程及改造費用投入,提高工程及運行費用使用效率,定量化評估設施運行效果等。
水質監測管理系統
加大基礎設施底數摸排,實現運營資產智慧化
經過“廠-網-河”一體化項目建設后,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但由于項目建設體量大、實施周期短,再加上城市地下排水基礎設施薄弱、維護不到位等因素,導致地下排水設施基礎資料與實際情況差別較大,錯接漏接等問題頻頻發生,原有排水管網與新建管網資料亟待排查和復核,因此結合地下排水基礎設施排查情況,對地下排水設施資產進行梳理,完成地下基礎設施資產梳理及數據化,為后續政府實施地下排水設施智慧化管理提供數據基礎與支撐。
系統化、專業化、精細化運維方案,推進高效維護
建立不同等級的運維管理方案,系統決策并收縮重點項目。由于試點建設項目眾多,按照統一標準運行維護,實現起來相對難度較大,依據項目及設施的重要程度,亟需建立不同等級的運維管理方案。
建立可供使用和參考的運維管理手冊和標準化手冊。通過對資產的梳理、錄入、分級、評估,建立系統化運維管理實施方案,同時制定一套與實際運維相結合、落地性強的標準與手冊。
建立資產管理信息平臺、評估模型和跟蹤監測機制。通過搭建資產管理平臺,并定期更新錄入資產數據,建立評估模型,結合監測數據,對運維整體效果進行評估,反饋運維管理情況并及時優化運維管理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資產更新、監測、評估、反饋、優化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原標題:淺談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建設現狀及后海綿時代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