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鋒:從梅州粵海水務發展看傳統水務企業變革
時間:2018-04-04 11:49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張偉
評論(0)
老牌地方國企粵海水務在供水行業封閉的管理體制的新時代,對傳統水務企業改革有什么思考?粵海水務梅州項目案例的成功有哪些經驗?在“2018(第十六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鋒從梅州粵海水務改革的實例介紹如何適應新時代的改革。
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文鋒
作為一個轉型中的傳統水務企業,粵海水務投資運營原水、自來水、污水處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四大業務,2017年水處理規模達2507萬噸/日,業務遍及廣東、江蘇、廣西、海南和新疆等地。從2000年開始,粵海水務的控股公司粵海集團也經歷了近20年的市場化改革,2017年,粵海水務作為粵海集團國際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的試點單位,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及運作。關于20年水務改革,粵海水務既有自己深刻的體會,也在梅州粵海水務改革中再次深度實踐。
在水務領域已深耕半個多世紀的粵海水務,一直以來堅持“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的核心理念。十八大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來,這一理念更具現實意義。對于20年的水務改革,粵海水務認為,水務改革20年的市場化進程,尤其是近10年的大投資、大建設已解決多數地區的基本需求,產業主體從政府到社會資本的轉換,基礎設施處理能力從“舊”到“新”,行業也日趨規范,相關方權利義務逐漸明晰。傳統水務企業改制變革,或成為行業市場主體需關注的核心問題。
以梅州粵海水務改革為例,粵海水務如何進行傳統水務企業變革?
2013年,梅州市政府決定引入綜合實力和社會責任感強的水務企業解決水務設施建設和改造困難,保障城市供排水安全。粵海水務2014年正式進入梅州水務市場,雙方共同成立梅州粵海水務有限公司。目前,梅州粵海水務有4家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能力31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已達到10萬噸/日,主要收集處理市區江南片和江北片的城市生活污水。
粵海水務進入梅州市以后,將產能大幅提升,僅僅三個月就建成一個5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之后又復產江南水廠,提升東升水廠,新建新城水廠、第二污水廠;售水量也連年增加,自來水水質綜合合格率穩步提升,同時,通過梳理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等,投訴量大幅下降。粵海水務在梅州地區樹立良好品牌形象,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愈加顯現。近年來,粵海水務以梅州城區水務合作項目為中心,接連拓展到興寧、五華等各縣(市、區)的水務項目,并且將各地區的水務進行連接,形成一體化產業鏈。梅州城區負責自來水供應和城市污水處理,五華縣、大埔縣與興寧市進行污水處理,豐順縣進行自來水、溫泉水供應。投資總額達到了13.38億元。
關注政府、企業、用戶需求
進入梅州地區之前,粵海水務調查了相關各方的需求:政府長期缺錢,管網、水廠投資滯后,城區用水緊張;用戶用水困難,自來水水量少、水壓不足、水質差;自來水企業員工滿意度低,薪資不高、士氣缺乏、歸屬感不強。針對這三個問題,粵海水務積極回應各方,形成良性循環。粵海水務先行出資建設梅州第二污水廠,為政府解決了投融資難題;復產江南水廠、興建新城水廠等,擴大水源,實施管網改造,保證水量和水質;實施相應的激勵措施和績效考核,增加企業員工收入福利和文化認同感。
梅州粵海水務改制成功,采取了三大措施。
第一,重視安全生產,強化風險防范
粵海水務強調生產安全,將安全文化導入培訓,要求全員通過考試;優先整改重大風險源,消除事故隱患,按標準進行劃線標識、5S管理,提升現場環境形象;企業內部建立標準化安全管理體系,以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管理運行過程,以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驗證管理結果;從嚴規范員工操作過程,嚴格安全考核。同時,通過建立全產業鏈監控保水質、分級監控、全流程監控和搭建水質預警平臺等措施提升水質保障。
第二,采用先進水處理技術,提升服務品質
梅州市之前的管網底子薄,漏損高,供水年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500萬元。粵海水務將國內領先的省部產學研專利成果“管網漏損檢測與控制技術”引入,建設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試點,管網漏損率從45%降到20%,解決了10萬居民用水難問題,使投訴數量減少60%;降低供水成本700萬元/年。
粵海水務在梅州鎮一級的污水處理廠都推廣運用了自己的技術。根據分散式污水廠的特點,粵海水務開發了相應的分散污水處理技術。同時,還開發了移動式污泥處理技術,采用分散式污水處理站點污泥解決方案,為一些小城鎮的污水廠提供服務;采用智能化污泥好氧發酵技術,解決污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問題。
另外,粵海水務還應用智慧手段,實現標準化、智能化運營管理。依托完善的信息化管控技術,建立全國性的調度綜合平臺,進行綜合的調度與運行管控。
第三,導入市場激勵手段、績效考核管理
粵海水務通過市場化手段,分類分層考核,提升組織能效;對高管也采用市場化選聘,薪酬與業績強關聯,并通過工效聯動,增量激勵掛鉤項目拓展和工程建設,促進企業發展做大。
傳統水務企業變革關鍵在于價值創造、價值增長,體現為全面提升客戶價值、員工價值和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作為傳統企業,粵海水務深刻認識到“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粵海水務不斷創新拓展合作模式,建立“以點帶面”的梅州模式等,持續推進市場化進程,2017年,新增水處理規模942.34萬噸/日;同時,推進安全生產集團化、標準化管理,將先進水處理技術應用和固化。另外,也注重創新人才管理。
作為廣東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中的試點,粵海水務認為未來企業發展首先應注重市場,形成產業鏈一體化,區域一體化,使得行業結構由競爭轉向合作,相互依存,構建生態圈;其次應重視技術的創新和管理上的革新;第三,要實現精細化運營。
提問環節:
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基礎設施投融資(IGH)合伙人李煒現場提問
李煒:作為財政部首批的示范項目,駱馬湖水源地的項目,畢馬威和E20一起參與評審,為什么粵海水務選擇水利作為PPP的一個方向?粵海水務未來在水利PPP方面有怎樣一個布局?
李文鋒:做水利PPP是粵海水務的強項,源于有一個對香港供水五十多年的東深供水工程項目。這個項目是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建立的,粵海水務運營遠距離調水工程已經50多年的歷史,對調水理念管理的一些體會,包括“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的核心企業理念,都是從對香港供水這個工程運營管理中總結出來的。在駱馬湖這個項目上,我們的運營管理水平得到了當地市領導的充分認可。調水工程是粵海水務的強項,未來我們也會積極參與全國的各大調水工程,去年年底粵海水務就作為第一中標人中標湖北的一個調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