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國務院印發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個左右有條件、有基礎、規模適當的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為有效推動“無廢城市”建設,《方案)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引領,發揮政府宏觀指導作用;二是實施工業綠色生產,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三是推行農業綠色生產,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的全量利用;四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五是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危險廢棄物全面安全管控;六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培育產業發展新模式。
我國在推動“無廢城市”建設中的目標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那么在“無廢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將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呢?推行“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對生活垃圾分類和回收行業有哪些要求?垃圾分類回收企業將迎來哪些機遇?“無廢城市”建設給我國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又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在政府頂層設計中,廢棄物的產生者、消費者、回收商、金融機構及政府職能部門在“無廢城市”建設中又將扮演什么角色?“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費用誰來承擔?在“無廢城市”建設中,如何建立健全稅務問題才是行業和企業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帶著行業內企業和民眾關心的一系列問題,記者連線了北京市政府參事、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王維平。

王維平 北京市政府參事、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
王維平教授擔任北京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高級工程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致公黨中央科技與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政府參事、國家環境特約監察員、北京市坡市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等重要職務。針對什么是“無廢城市”、“無廢城市”建設的核心、措施及困難等一系列問思和困惑,王教授給予了全面的分析和解說:
王教授指出,我國工業廢棄物回利用率較高,因此“無廢城市”建設過中,廢棄物主要來源于生活、商業、包裝及流通。“無廢城市”是國務院根據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的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一種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是以創新、協調、彖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廢棄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終端處理量,將廢棄物對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無廢城市≠無廢,無廢城市≠反對垃圾焚燒處理,旨在實現城市廢棄物減量化,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王教授提到廢棄物資源化和減量化7個重要指施:1、限制包裝 2、凈菜進城 3、舊貨交易 4廢品回收 5、垃圾分類 6、不剩餐 7、不用、少用一次性物品。通過以上重要措施,實現“無廢城市”建設四大主要核心:1、終端廢棄物減量化 2、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 3、減少自然資源消耗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之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

王教授認為“無廢城市”建設主要考評指標為以下三點:1、終端垃圾處理量的減少指標 2、資源化量包括梯次利用、再制造、有機質回歸等,不包括填埋量和燒量:3、一次性資源的消耗量。

目前在我國實施“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目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之居民拉圾分類意識薄弱,生活垃圾國收處理能力處于國際低端水平 2、廢棄物綜合利用方面,我國處理技術水平一般,導致資源利用率低,甚至在加工過程中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3、在“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部門與部門之間銜接不暢,最終工作未能順利落實。
結語:“無廢城市”建設旨在最大限度減少終端處理量,廢棄物治理對策必須前移,即“源頭減量化”和“循環利用”!“無廢城市”這一提法雖然較新,但我國在固體廢棄物相關領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將不斷地積極探索新的模式與技術打造我們的綠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