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馬德榮:水環境的“地下長城”——上海排水行業發展史
來源:上海城投; 中國給水排水

從改革開放以來到2017年底,上海全市新增加污水處理廠42座,設計日污水處理能力從13.9萬噸提高到825.7萬噸。污水處理能力增長了59.4倍。全市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4.5%。
——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 馬德榮
上海排水行業管理體制的五次改革
成立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上海市政府為適應國際通行慣例和世界銀行貸款的要求,對市屬排水行業的管理體制實行了重大改革,將上海市城市排水管理處和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工程建設處兩個事業單位合并轉制為集規劃、投資、建設、運行、管理為一體的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投資”、“建設”、“運行”、“管理”四分離改革
2000年5月13日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水務局,實施“一龍治水”的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整建制劃歸市水務局。當年12月經市政府批準,市屬排水管理體制按照“投資”、“建設”、“運行”、“管理”四分開的原則,實施了“四分離”改革,將原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調整重組為一個排水公司、一個建設公司(代建制)、三個運營公司。
“政事、政企、事企”分開改革
水務一體化改革后,在保障城市防汛安全、城鄉供水和水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明顯成績,在推進水務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污水處理市場化和企業內部經營機制轉換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上海市政府關于“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事企分開”,深化供排水行業改革的精神,2005年5月市屬供、排水企業從上海市水務局整體劃入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隸屬于總公司旗下獨立運行的企業。
廠、網分離改革
2008年底,城投總公司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市委九號文件精神為指導,結合總公司發展規劃和排水企業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深化排水體制機制改革,試圖通過橫向整合資源進一步實現核心業務的集約化、縱向收縮層級減少管理層級,進一步實現行政運行的扁平化,真正確立社會效益最大化、經濟效益合理化的理念,實現企業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
總公司決定實施排水設施廠網分開經營管理的改革,將排水系統的四家公司合并重組為: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上海市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集團化、市場化、專業化改革
2014年7月,當時我雖然已經退休不在崗位上了,但還在排水行業協會工作,一直關注排水行業的發展。城投總公司為繼續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按照原水、制水、售水、排水、污水五個專業對水務產業鏈進行重組,打破原來分區域管理的模式,形成各自專業發展能力,成立了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供排水企業邁入了“集團化、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的新階段,將在確保城市水安全運行的基礎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亞洲最大的污水廠——白龍港污水廠

石洞口污水廠
首個世行貸款項目——拉開水環境建設序幕
新中國成立以后,上海市政府相當重視污水的處理和防汛排水的安全,在改革開放前,上海的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以及防汛排水的設施比較落后,導致蘇州河、黃浦江污染日趨嚴重,環境治理的歷史欠賬較多。

蘇州河整治前
1987以來上海市政府為解決蘇州河、黃浦江的污染,改善上海的水環境,首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啟動了“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在工程開工儀式上,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同志欣然揮毫寫下了“決心把蘇州河治理好”遒勁有力的題詞。該工程總投資16億人民幣,于1993年12月主體工程建成通水。該工程截流了蘇州河流域140萬立方米/日的污水,縱使蘇州河水質日趨改善。這個項目的啟動為上海市政府治理蘇州河、治理水環境打響了第一槍,此后陸續的工程建設開始跟進,使得整個上海蘇州河和黃浦江的水質得到提升改善。

治理后的蘇州河
從污水處理設施的完善到防汛能力的飛速發展
污水處理能力提高59倍
舉例來說,改革開放前全上海僅有9座污水處理廠,每天共處理13.9萬噸的污水,改革開放后截止2017年底,據統計全市新增加污水處理廠42座,所以目前上海共有51座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污水的能力達到825.7萬噸,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的40年來,污水處理的能力提高了59.4倍。截至2017年底,全上海市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4.5%。全市歷經多輪的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標準也有了質的提高。已由二級處理逐步提高為一級B和一級A出水標準。

改革開放初期中心城區污水廠分布圖(點擊查看大圖)

2010年上海市污水廠分布圖(點擊查看大圖)
排水管網數量增長51倍
在排水管道方面,改革開放前全市的排水管網只有490公里,與上海城市的發展不相適應。截至2017年底,據統計全市所有的排水管網已經達到24886公里,改革開放以來排水管網在數量上增長了51倍。污水干線的收集輸送能力目前已經達到1084萬立方米/日。所以改革開放后上海在排水方面的工作突飛猛進,進步迅速。

2000年6月5日開工建設的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中線西段汶水路輸送總管

2003年12月3日開工建設的上海市污水治理三期工程汶水路輸送總管
上海污水處理系統6大片區
到目前為止,上海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北面以西干線輸送系統為主的石洞口污水處理片區;東面有合流污水一期干線和污水治理三期干線的竹園污水處理片區;污水治理二期干線的白龍港污水處理片區;郊區有奉賢和南匯的污水外排系統;星火工業發開區的污水外排系統。這六大污水處理干線和污水收集輸送系統,組成了上海六大片區的污水處理系統,以及與34座分散處理污水廠并存的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上海市污水治理工程示意圖(點擊查看大圖)
黨建聯建——工程建設中的新模式
排水公司為解決建設工地上黨建力量的不足,經過多年研究試點,開創了“3+1”到“3+N”的黨建聯建新模式。從“1+1”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成立項目聯合黨支部,發展到“2+1”建設、施工+監理,再發展到建設、施工、監理+社區的“3+1”模式。

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3+1”聯合黨支部成立簽約儀式
目前,排水公司已經形成3+N的黨建聯建模式,N就是除了社區黨組織之外還包括工程沿線的治安、消防、衛生、防御等部門都一起參與了工程項目的黨建聯建。這項“3+1”黨建聯建的創新與發展,曾經得到了市委組織部和市建設黨委的肯定和推廣,目前已經在全市建設系統被普遍推廣采用建設項目黨建聯建形式。

“社企攜手 迎世博 保防汛”活動啟動儀式
“兩水平衡”:關注水環境和水安全
隨著環境整治、河道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上海要建設“生態之城、創新之城、人文之城”也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重要的課題。近年來排水公司的廣大員工力創“兩水平衡”建設,即為確保城市水環境和水安全的平衡,防汛安全努力從汛期向全天候進行延伸;從主體設施設備的搶修、檢修拓展到向全流程方向延伸;從原有的設施設備常規檢查向全覆蓋進行延伸。通過這些措施確保上海水環境整治的成果以及整個城市的防汛安全。
展望未來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各級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之下,上海的排水事業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上海水環境的日趨改觀也是全體市民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是我們也看到在排水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瓶頸,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和攻克。相信各級政府一定會繼續加大對排水設施的投入和建設,進一步改善水環境。同時我也希望政府能繼續加強對上海排水管理體制和機制的研究,深化改革。展望未來,上海排水事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1988年8月25日,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第一期工程開工典禮

1997年6月5日,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奠基儀式

1997年,長江口岸開始圍海造地——白龍港污水廠開工建設

2003年12月3 日,上海市污水治理三期工程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