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用: 延伸水務產業鏈
來源:中國企業報
![]() |
水務大廈 |
![]() |
公司20萬噸污水處理廠 |
山東公用控股有限公司(原濟寧供水集團總公司)成立于1967年,是一家集城鄉污水處理、自來水供應、集中供熱、工程設計與施工、類金融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現有員工近3000余人,擁有19個一級子公司,日供水能力60萬立方米,日處理污水能力100萬立方米,供熱面積2000余萬平方米,服務人口300余萬人。2015年底,公司總資產50.72億元,營業總收入13.50億元,利稅總額1.36億元,在濟寧市納稅企業中排名第43位,列全省同行業前列。
創新發展模式 搭建市場化發展平臺
公司通過多年的改革實踐,已從濟寧自來水公司逐漸成長為集團化、區域性城市綜合服務商。2001年,公司開始供排水一體化改革,邁出水務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重要步伐,被省內稱為“濟寧模式”;2009年,公司與中山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資合作協議,轉讓項目公司49%的股權,成功引入資金3億余元,是當年國內交易數額最大的水務投資項目。合資合作在實現了企業股權多元化,引入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帶來全新經營理念和方法的同時,也為企業的后續發展和規模擴張奠定了資金基礎,全面提升了企業投資和經營管理的效率。2010年,公司組建山東公用集團,對下屬供水、污水處理、集中供熱進行整合,推進公用產業一體化、規模化、同質化發展,也為后續企業上市搭建了初步的結構體系。通過上述發展,公司也從單一的供水企業逐漸發展成為綜合性企業集團,實現了自我激勵、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發揮規模效應 打造一體化運營格局
2009年公司完成招商改制后,繼續按照濟寧市委、市政府建設組群城市、發展都市區的戰略要求,大力推進區域水務一體化的實施,并改變原來提出的以行政劃撥為主的方式,開始運用資本的力量,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按照“先易后難”、“分步整合”的原則,通過兼并重組、產權轉讓等方式,積極整合區域周邊縣區市場,并于2010年首先成功完成了鄒城市污水處理項目的收購。鄒城污水項目的圓滿完成和后期的順利運營,不僅使公司摸索、積累了豐富的項目拓展工作經驗,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效應,隨后公司先后整合、重組了兗州區、曲阜市、嘉祥縣、汶上縣、金鄉縣等縣區的18個污水處理和供水項目,現已實現“濟兗鄒曲汶嘉”區域水務一體化運營。同時,公司借助規模化發展的有益經驗,積極推進集中供熱一體化發展步伐,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后續將公司發展成為綜合性優質公用產業服務商奠定堅實基礎。
注重結構調整 完善融資體系
公司近年來不遺余力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創新驅動,產研結合,借助融入物聯網產業推動智慧水務建設;積極開展濟寧“城市一卡通”工程建設和運營,實現多領域、跨行業的信息資源共享,為智慧城市及市民融合服務平臺建設奠定了基礎;公司不斷豐富經營領域,加大產業發展與資本運營的有機結合,先后參股濟寧銀行、東方圣城融資租賃公司、財信金科小額貸款公司,逐步實現由公用產業運營向類金融股權投資型企業轉型。
為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公司采取多種形式,暢通融資渠道,破解企業快速發展資金瓶頸。2009年將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整體打包,公開招募戰略投資者,通過股權轉讓引進資金3.179億元。2012年,面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額大幅增加的現狀,公司利用企業良好的信譽,成功發行企業債3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家發行企業債的市政公用企業。2013年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企業短期融資券,融資3億元;至2014年,又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兩期私募債,合計募集資金8億元,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金基礎。
近年來,公司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建設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先進集體、全國先進職工之家、省文明單位、省管理示范企業、省“富民興魯”先進單位等榮譽,2015年獲得“節能環保行業成長力十強企業”稱號,被濟寧市委、市政府授予2015年度突出貢獻企業。 (高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