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海綿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長江網6月23日訊(長江日報記者 萬建輝 通訊員胡洋)23日,2018中國武漢“第二屆智慧海綿城市論壇”在洪山賓館開幕。長江日報記者從會上獲悉,武漢市作為全國30個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之一,試點成效走在全國前列,截至目前受益人口已超過30萬。
海綿城市,也稱“水彈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2015年、2016年,國家先后分兩批確定武漢、鎮江、嘉興、廈門、萍鄉、濟南、常德、南寧、重慶等30個城市為海綿城市試點城市。
據介紹,武漢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25%,水資源豐富,城市因水而優。然而,近年大雨漬水之痛,河湖污染之憂,流域控水調水之虞,直接影響著城市的水安全和水生態。在“優于水又憂于水”的現實困境中,海綿城市理念的出現給武漢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視角和解決思路。
2015年4月,武漢首批列入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青山和漢陽四新兩個海綿示范區的建設隨之啟動。經過3年建設,目前海綿試點項目全部完工,同時還因地制宜建設了園博園、東湖綠道、潘廟新家園等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區的內澇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水環境質量改善,生態品質得到提升,市民生活舒適感提高。
廖明輝說,統計數據顯示,武漢市已經完成海綿改造小區、公共建筑146處,學校33所,結合民生需求的“海綿+”工程,使街道、社區受益人口超過30萬人。武漢研究構建了法規、管理、技術、建設、融資五大體系,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華中地區豐水型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模式。
據了解,試點的青山和漢陽四新片區海綿城市改造面積為38.5平方公里,占武漢市中心城區面積的4.4%。按照武漢海綿城市建設三步走計劃,到2020年,武漢中心城區20%的面積將實現海綿化。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