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市津濱水廠完成深度處理工藝的調試運行,出廠水水質達到國內一流標準。同時,市水務部門也在加快推進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為市民提供更好的供水保障。
位于東麗區的津濱水廠是本市最大的自來水廠之一,日處理能力達到35萬噸,供水區域包含東麗、津南、濱海新區等多個區。在水廠的在線水質監測系統上,最重要的濁度指標顯示為0.08,遠遠低于國標要求的0.3。市水務集團運管中心主任韓宏大說,水質的大幅提升,得益于剛剛完成調試運行的深度處理工藝。
韓宏大:“臭氧活性炭技術,是物理吸附和生物凈化相結合,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進一步去除有機物、澀度,還有銹味。水就越來越純凈,會提升口感。COD由原來的國標的小于3.0毫克升,降到1.0到1.5。濁度原來是小于0.3NTU,現在是0.1NTU。現在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
津濱水廠的深度處理工藝在去年年底正式上線,經過三個多月的調試運行,已經基本穩定。目前,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共管轄7座水廠,其中中心城區4座,濱海新區3座。7座水廠的供水范圍涉及中心城區、環城四區、靜海區、濱海新區等,供水人口達到752萬人。接下來,水務集團將繼續從水廠工藝提升和配套管網建設兩方面著手,提升居民飲用水水質。韓宏大介紹說:“要從源頭到龍頭全方位的提升,水廠提升改造,舊管網改造和二次供水改造,我們都在做。一個是現狀的常規工藝要改造,還要增加深度處理工藝,到十三五末,所有的七個水廠,全部完成提升處理建設。”
市民家中的“龍頭水”水質進一步提升,除了持續提升處理工藝,還需要有一個更好的水源來保障。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引江水,供水范圍覆蓋14個行政區,有910萬城鄉居民從中受益。今年,本市將繼續加快推進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提升更多地區的飲用水源水質。市南水北調辦總工程師靳文澤介紹說:“今年全面建成寧漢供水、武清供水工程。原先是引灤水覆蓋地區,有時引灤水不足的時候,用地下水。地下水不穩定,有些地區含氟或礦物質比較高,不如引江水和引灤水。修通以后,引江引灤是雙水源保障,提高了供水的安全保證率,生活用水可以保證不再使用地下水了,還可以解決地下水壓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