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
自治區決定在靈武市召開全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推進會,主要目的是貫徹9月15日在貴州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精神,落實自治區出臺的《寧夏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方案》,總結交流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培育建設具有生產效益、生活品質、生態價值的美麗宜居鄉村。可為副主席對本次會議高度重視,會前專門作出批示,剛才由銳君副主任進行了傳達學習,我們要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此次會議放在靈武市召開,主要是靈武市作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縣,市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特別是去年以來,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堅持規劃先行、問題導向,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建立健全規劃建設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組織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及改廁試點,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做法,取得了“雙五成效”的階段性成績,同時在城鄉一體化垃圾治理、燃氣下鄉、綠化亮化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本次會議雖然只有半天時間,但準備充分,安排緊湊,內容豐富。前面,組織大家現場觀摩了靈武市崇興鎮郭堿灘村等3個村莊的污水、垃圾處理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靈武市、沙坡頭區、青銅峽市、隆德縣4個縣(市、區)在會上作了經驗交流發言,自治區農辦、財政、環保、農牧等幾個部門領導圍繞各自職責對相關工作進行總結部署,講得非常到位,請大家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下面,圍繞本次會議主題,我再強調幾點: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開展新一輪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性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最終實現脫貧富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自2013年國務院部署在全國開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明確的目標要求,組織自治區住建、環保、農牧等部門和各市、縣(區),通過實施美麗鄉村等工程,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有了質的提升。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區農村人居環境整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不同程度存在著重物輕人、重面子輕里子、重建設輕管理、重地上輕地下等問題,特別是做飯、取暖、洗浴、如廁等還沿襲著傳統的生活方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此,經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研究,決定在過去工作基礎上,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并以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文件印發了《寧夏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方案》,總的思路是以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為載體,以開展垃圾、污水處理和改廁、改廚“兩處理、兩改造”為重點,以補齊其它重要設施短板為配套,以建立成本分擔等長效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為保障,以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為支撐,以改變農民衛生習慣、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內生動力,標本兼治,內外兼修,遠近兼顧,系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力爭到2020年農村環境面貌達到一個新水平。可以說,這項工作的開展,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落實生態立區戰略的具體舉措,我們一定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按照自治區行動方案明確的目標、任務、要求,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周密部署,全面推進各項工作落實,確保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實效。
二、明確任務,統籌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點多面廣,國家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污水處理等7個約束性指標和和8個指導性指標,為強化工作的系統性、綜合性,我們貫徹國家要求,結合寧夏實際,具體提出了以集中開展“兩處理、兩改造”為核心內容的的9項工作任務,確保整體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1、垃圾處理。主要是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或處理)、縣處理”的主體模式,配全配齊垃圾收集轉運等設施,建立健全高效運行體制機制,引導和鼓勵村民按可爛和不可爛兩種類型對垃圾進行分類,實現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同時按照“誰排污、誰付費,誰治理、誰收費”原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垃圾處理成本和個體可承受能力,分類確定垃圾處理收費標準,科學建立農村垃圾處理成本分擔機制,確保垃圾處理工作正常有序推進。
2、污水處理。主要是根據農村地理環境和人口居住集中程度,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方式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原則上城鎮周邊的村莊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管網收集處理;離城鎮較遠、地勢較為平坦、人口居住集中的村莊,采取集中新建管網和處理設施的方式統一收集處理;地形條件復雜、居住相對分散的村莊,分區域,采取大集中、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靈活方式,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收集處理。同時要建立合理的農村污水處理經費保障制度,鼓勵以PPP模式為主,或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建立專業機構隊伍和專業戶等方式,整體推進農村污水專業化規劃建設和運維管理服務,全面提升污水處理工作水平。
3、改廁。主要是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相配套,同步實施以室內水沖式“衛生廁所”為主的改廁工作,加快培養形成新型農民新的健康衛生習慣,同時與鄉村旅游發展等工作緊密結合,鼓勵在村莊和集鎮文化廣場、集貿市場、游客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活動場所設置符合衛生要求的公共廁所,以滿足各層次、各方面需要。
4、改廚。主要是與垃圾和污水治理相銜接,堅持廚房獨立設置,按照現代農房的功能布局,大力推廣以燃氣、電力為主的清潔做飯、清潔取暖,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飲食衛生條件,改變農村傳統的煙薰火燎、取暖做飯狀態,削減農村地區散煤使用量。
5、農房改造。主要是按照方便生活、發展生產、保護生態、傳承文脈等原則精神,結合“兩處理、兩改造”規劃安排,鼓勵同步實施農房改造,建設具有現代功能結構、傳統特色風貌、綠色節能環保的新農房。新建農房和危房改造,必須符合現代農房規范設計和特色風貌管控要求,為利用各類設施、培育特色產業、促進創業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6、院落整理。主要是結合“兩處理、兩改造”工程實施,鼓勵對農戶院落和公共場地進行優化布局、清理整治,適度開展圍墻整修、大門砌護、院子鋪裝、庭院綠化、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清理等工作,推進人畜分離,做到庭院布局合理、干凈整潔、富有特色,堅決杜絕“粉墻刷白”等作表面文章的行為。
7、巷道整治。主要是結合“兩處理、兩改造”管線建設,鼓勵農戶對房屋四周環境進行整治,重點對破損的村莊巷道進行整修,對沒有硬化的巷道進行硬化,對巷道兩側給水、排水、供暖、供氣、供電、通信等設施管線進行整理,有條件的爭取各類管線統一規劃入地敷設。對傳統村落和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特色風貌的村莊,要結合巷道、農房等現實環境,對路燈、垃圾處理等設施進行個性化設計設置,有效提升村莊整體品位。
8、溝渠治理。主要是結合“兩處理、兩改造”末端排放,鼓勵對村莊規劃范圍內過境的水渠進行整治,對排水溝作清淤、護坡處理和重點部位定型建設,保證溝渠體系完整、出水排放順暢、景觀獨特優美。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對村莊規劃范圍內河流、湖泊、濕地、池塘等因地制宜進行綜合整治,建立長效管理維護機制,打造村莊靚麗風景線。
9、綠化美化。主要是結合“兩處理、兩改造”工程景觀營造,以及庭院經濟、旅游產業的培育發展,鼓勵選用鄉村樹種、苗木對村莊巷道、公共場所等進行綠化,建設環村林帶和鄉村公園,培植房前屋后經果林,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完善村內標牌標識設置,建設生態村莊、綠色家園。
三、把握關鍵,確保新一輪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扎實成效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很多工作細微復雜,特別是在“兩處理、兩改造”中,需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圍繞技術、質量、資金等重點要素,科學進行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才能確保工作能落地、可持續。具體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技術要可靠。技術是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我區地處西北,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等特點,在垃圾、污水處理和改廁、改廚等方面有其特有的技術要求,這是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農村垃圾處理方面,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科學選擇分類方式、收集設備、轉運半徑、處理工藝等,特別加強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術研究比選,確保技術能夠服寧夏的“水土”。同時,借鑒永寧縣“可利用物統一回收”、靈武市“城鄉一體化處理”、沙坡頭區“雙十三保潔”等工作方法,形成科學、可持續的垃圾處理模式。農村污水處理方面,要根據地域、地形、氣候、發展水平等,科學選擇污水處理技術,當前主要以生物處理技術為主,選擇先進的工藝設備進行處理,偏遠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也可以采取無動力三格式化糞池技術設備進行處理。同時,綜合考慮域內江河水系、飲用水源地、生態敏感區保護和村莊布局、人口聚集程度等,合理選擇建設模式,可參考靈武經驗,采取大集中、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靈活方式進行實施。改廁方面,按照“政府組織、群眾參與、民建公助、因地制宜”原則,在川區,同步實施以室內水沖式“衛生廁所”為主的改廁工作,科學設置防水、通風、照明、保溫、排污等設施,確保廁所功能配套、舒適安全,滿足生活需要;在中南部缺水地區,鼓勵實施無水馬桶等新型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逐步全面消除露天旱廁。改廚方面,支持和鼓勵農戶實施以有上水、有下水、有照明、有清潔能源、有密閉廚柜、有通風換氣設施和無安全隱患“六有一無”為主要標準的“清潔廚房”改造建設,特別要根據條件,合理選擇用能類型和方式,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飲食衛生條件。
(二)經濟可承受。經濟適用是農民能接受、工作能推進的基礎。要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選擇經濟實惠的方式方法,努力降低建設改造成本。要結合農民意愿和承受能力,對“兩處理、兩改造”等整治內容進行科學規劃設計,杜絕造價過高、重復投資等情況發生。特別是農村污水處理投資大,要科學測算設施容量、管網長度、運維成本等精細賬,制定合理的建設方案。一般情況下,對戶均管網長度不超過15米(其中,農戶院內戶均不超過5米,院外戶均不超過10米)的,可選擇大集中或局部小集中的模式進行建設;對前期已鋪設排污管網的村莊,可采取大集中模式建設,從而減少設備數量,降低設備故障率、維護率和損耗率,減小后期運行維護和技術升級負擔。垃圾處理要著力推動源頭減量,建立村級可回收垃圾回收點和獎勵機制,探索建設可爛垃圾集中堆肥設施,實現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降低垃圾收運處理成本。改廚改廁要盡量利用原有住房在室內實施改造,以有效節約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三)質量要可控。質量是生命,事關工作推進效果和長遠發展。要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組織專業技術隊伍進行科學設計、精心施工,同時加強施工現場質量巡查與指導監督,嚴格進行質量控制,確保整治行動達到預期效果。如在污水處理上,具體要把握以下幾個質量關鍵點:一是根據實際運行經驗,設備運行時水溫必須達到8℃以上,才能保證微生物菌群的數量、活性和污水的處理效果,為此,一方面要保證設備埋深進行防凍保溫,另一方面要通過生物菌培養增加生物菌群的數量,抵消低溫對生物活性的不利影響,保證污水處理設施在冬季的正常運行。二是污水在設備各池的停留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設備選型方面,應根據戶用水量,按照不同工藝的要求計算污水停留時間,從而科學選擇處理能力能夠滿足處理需求的設備。三是農村家庭用水量小,且排水間隔時間長,污水中污染物濃度高,易造成管道堵塞。在設計施工中,必須充分考慮農村實際,嚴格執行管道鋪設的坡度及管徑設置標準。四是農村生活污水設施容量小,緩沖能力相對較弱,廚房污水含有大量油脂,油脂粘附性強、微生物難分解,對生物處理系統破壞大,應在污水處理設備前設置隔油池。五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無專人24小時看護監管,潛水泵用電系統安全用電要求高,必須嚴格執行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等標準,確保用電安全。
(四)運維可持續。“三分建、七分管”,運行維護管理是整治工作長效化的重要保證。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模、技術工藝、所處環境差異大,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運維管理模式。對于規模小、工藝、操作、維護相對簡單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可由鎮村自行管理。對于需要較強技術管理能力、采用動力(或微動力)生物處理方式的處理設施和集中式終端設施,一般要委托第三方專業公司進行運維管理。從靈武市的探索實踐情況看,以縣(市)域或鎮(鄉)為單位,委托一至兩家專業化公司采取技術托管方式,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進行統一運維管理,總體效果比較理想。積極探索建立合理的運營維護成本分擔機制,可學習借鑒靈武市“農戶付費與財政兜底”相結合的垃圾、污水處理運行費分擔做法,由村組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自治法》,確定每戶每月2元的污水處理費用繳費標準,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統一收取并定期公示,保證垃圾、污水處理事業持續發展。
四、強化保障,確保新一輪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落到實處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市、區)人民政府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責任主體,要抓緊研究制定工作推進計劃和具體規劃設計方案、工程建設方案、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等,科學謀劃,系統安排,狠抓落實,加快推進工作開展。自治區將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率、改廁和改廚率、設施運行率等定期統計監控制度,并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納入效能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強化考核評價激勵,科學引導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程。
(二)加大投入保障。按照自治區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縣(市、區)財政兜底、村集體補貼、社會資金捐助、農戶適當繳費的建設和運維資金籌集機制,自治區財政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制定了戶均2000元的污水處理及改廁補助政策。市、縣(區)要將有關費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投入支持。同時,堅持多渠道籌資,鼓勵采取PPP等方式,引進戰略投資主體,并利用銀行特別是農業發展銀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專項貸款,探索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方式,定向投入“兩處理、兩改造”和其它整治項目,比如青銅峽市通過服務外包方式,以推動農村環衛市場化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做法,有效提升了資金使用和工作運行效益,應該對大家有所啟發。
(三)完善標準規范。要根據我區實際,建立具有寧夏特色特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標準規范,科學引導實施環境整治。加快建設農村衛生廁所改造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科學實施工程建設管理。加快制定農村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程,及時修訂完善我區《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DB64/T 700-2011),加強污水排放水質監測,確保污水達標排放。沙坡頭區在整治工作中借鑒城市“以克論凈”模式,制定了“5個3”(即每天三清掃、三保潔,地表垃圾不超過3處/百米,停留時間不超過30分鐘,路面塵土不超過30克/平方米”)和“9個無”(即無生活建筑垃圾、無樹掛、無瓜果皮殼、無白色污染、無人畜糞便、無柴草堆放、無污泥積水、無亂占亂建、無拴養牲畜)整治新標準,推進農村環衛保潔工作更加精細化、系統化,取得扎實成效。
(四)廣泛動員群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必須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各地要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宣傳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意義和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全面推行村莊巷道“門前三包”管理制度,同時采取完善村規民約、設立光榮榜和曝光臺、開展整治項目和環境衛生評比等,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加強民風建設有機融合,以人居環境的改善促進文明鄉風提升,比如隆德縣農村環境整治“四化一改”工程中的民風“淳化”工程,值得各地學習借鑒。自治區將及時宣傳報道各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著力營造濃厚的環境綜合整治氛圍。
同志們,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艱巨、時間緊迫、責任重大、意義深遠,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勇于擔當,主動作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各項決策部署,以時不我待、全力攻堅的精神狀態,科學謀劃、強力推進各項工作開展,齊心協力做好這項惠民工程,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