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回顧與展望
水是受全球和地區限制的一種可再生的、有限的資源。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國,有超過1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排水區,水資源和地下水儲量豐富,但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系統,使得中國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不均。而且,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水資源總量排第六的情況下,人均占有率較低,每年人均可再生的淡水供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7%。另外,城市發展、景觀變化、污染、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人們生活標準的提高,使得水的利用效率低,而污水排放則進一步加劇了城市地區的水資源短缺。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快速的城市化導致城市用水需求不斷增長,大量的未經處理的廢水和污染物導致環境惡化。
如何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更好的管理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為了提供一個在未來16億人口的開發環境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相關部門開始在管理制度、規定、方法和技術等相關政策方面改革城市水資源,以提高水的利用率。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及污染問題的重要方式是污水處理。
據中經未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1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4823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長5.6%;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2.4%,提高0.5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處理能力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9月底,我國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976座,污水處理能力達1.7億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廠采用的工藝主要是氧化溝、A2O、SBR、A/O、生物膜法等。由于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一直在進行。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的發布,對污水處理設施實行一級A標準提出了時間要求,這意味著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已經成為必然。
《“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建制鎮達到70%,其中中西部地區力爭達到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其他城市達到75%;縣城力爭達到60%;重點鎮提高5個百分點,初步實現建制鎮污泥統籌集中處理處置。
到2020年底,城市和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區不低于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縣城力爭達到15%。“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污水管網12.59萬公里,老舊污水管網改造2.77萬公里,合流制管網改造2.88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規模5022萬立方米/日,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規模4220萬立方米/日,新增污泥(以含水80%濕污泥計)無害化處置規模6.01萬噸/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設施規模1505萬立方米/日,新增初期雨水治理設施規模831萬立方米/日,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初步形成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監管體系。
內容摘自:《2017-2021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中經未來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