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部淤泥處理技術手冊出爐 三路徑補齊治理短板
作為浙江省首部系統性匯編現有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手冊,《浙江省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及典型案例匯編》近日印發。其中從河道清淤技術、淤泥脫水干化技術和淤泥資源化利用技術三方面,總結了相關技術的基本原理、優缺點、經濟技術指標及典型案例等,為各地河道淤泥資源化利用提供參考。
浙江首部淤泥處理技術手冊出爐 三路徑補齊治理短板
近日,由省環保廳、省環科院共同編制的《浙江省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及典型案例匯編》(下稱《匯編》)正式出臺。據悉,這是浙江省首部系統性匯編現有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手冊,基本反映了目前浙江省常用的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手段,對于發揮科技創新在生態環保工作中的支撐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河道清淤量預計將達3.5億立方米,僅今年清淤量就超過1億立方米。大規模集中清淤,使得淤泥合理處理處置成為當前推進黑臭河道清淤工作的最大瓶頸。當前,浙江省淤泥處置方式較為單一,主要以自然堆填固化后用于場地回填、臨時堆放為主,總體資源化利用水平較低,河道淤泥后續處理處置存在較多不足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匯編》從河道清淤技術、淤泥脫水干化技術和淤泥資源化利用技術三方面,總結了相關技術的基本原理、優缺點、經濟技術指標及典型案例等,為各地河道淤泥資源化利用提供參考。
在河道清淤技術方面,《匯編》主要介紹了排干清淤、水下清淤和環保清淤三大方法。例如,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寧波市東錢湖采用了環保清淤和造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理。湖底采用環保絞吸式挖泥船進行清淤,淤泥則堆放在東錢湖周邊的低洼地內,清淤完成后采用真空預壓技術對淤泥進行快速脫水固化處理。該工程共清除淤泥204萬立方米,造地1000余畝,經真空預壓處理后,淤泥堆場的土體承載力不小于每平方米6噸,規模居全國前列。
淤泥脫水干化技術方面,《匯編》中系統介紹了自然脫水干化、物理脫水干化和機械脫水干化等多種處理模式并附以案例。其中,紹興市柯橋區河道淤泥處理工程是全省的一個范本,曾獲得2015年中國建設工程施工技術創新成果獎、2016年浙江省水利先進適用技術產品推廣證書等榮譽。該工程涉及三個淤泥固化處理中心,年處理總產能為250萬立方米,年產生土方約100萬立方米,可對淤泥進行即時減量,將淤泥漿迅速分離成清水和泥餅。
淤泥作為固體廢棄物的一種,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應盡可能進行資源化利用。《匯編》介紹了農業利用、土地利用和制作建材三類河道淤泥資源化利用的常用途徑。今年,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將“三改一拆”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和清出的淤泥,綜合利用制成污泥磚,不僅能夠有效消納河道清淤產生的淤泥,還能夠處置工業污泥、建筑工地的渣土、泥漿及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等,使這些城市固體廢棄物變成新型建筑材料。據統計,蕭山區將今年以來清出的10萬立方米左右淤泥,通過添加輔料固化后制磚3億塊,按市場銷售每塊0.6元的平均價格計算,產值達1800萬元。
原標題:浙江省出臺首部淤泥處理處置技術手冊淤泥處置有了“寶典”(來源:浙江在線 江帆)
作為浙江省首部系統性匯編現有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手冊,《浙江省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及典型案例匯編》近日印發。其中從河道清淤技術、淤泥脫水干化技術和淤泥資源化利用技術三方面,總結了相關技術的基本原理、優缺點、經濟技術指標及典型案例等,為各地河道淤泥資源化利用提供參考。
浙江首部淤泥處理技術手冊出爐 三路徑補齊治理短板
近日,由省環保廳、省環科院共同編制的《浙江省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及典型案例匯編》(下稱《匯編》)正式出臺。據悉,這是浙江省首部系統性匯編現有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手冊,基本反映了目前浙江省常用的河道淤泥處理處置技術手段,對于發揮科技創新在生態環保工作中的支撐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河道清淤量預計將達3.5億立方米,僅今年清淤量就超過1億立方米。大規模集中清淤,使得淤泥合理處理處置成為當前推進黑臭河道清淤工作的最大瓶頸。當前,浙江省淤泥處置方式較為單一,主要以自然堆填固化后用于場地回填、臨時堆放為主,總體資源化利用水平較低,河道淤泥后續處理處置存在較多不足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匯編》從河道清淤技術、淤泥脫水干化技術和淤泥資源化利用技術三方面,總結了相關技術的基本原理、優缺點、經濟技術指標及典型案例等,為各地河道淤泥資源化利用提供參考。
在河道清淤技術方面,《匯編》主要介紹了排干清淤、水下清淤和環保清淤三大方法。例如,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寧波市東錢湖采用了環保清淤和造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理。湖底采用環保絞吸式挖泥船進行清淤,淤泥則堆放在東錢湖周邊的低洼地內,清淤完成后采用真空預壓技術對淤泥進行快速脫水固化處理。該工程共清除淤泥204萬立方米,造地1000余畝,經真空預壓處理后,淤泥堆場的土體承載力不小于每平方米6噸,規模居全國前列。
淤泥脫水干化技術方面,《匯編》中系統介紹了自然脫水干化、物理脫水干化和機械脫水干化等多種處理模式并附以案例。其中,紹興市柯橋區河道淤泥處理工程是全省的一個范本,曾獲得2015年中國建設工程施工技術創新成果獎、2016年浙江省水利先進適用技術產品推廣證書等榮譽。該工程涉及三個淤泥固化處理中心,年處理總產能為250萬立方米,年產生土方約100萬立方米,可對淤泥進行即時減量,將淤泥漿迅速分離成清水和泥餅。
淤泥作為固體廢棄物的一種,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應盡可能進行資源化利用。《匯編》介紹了農業利用、土地利用和制作建材三類河道淤泥資源化利用的常用途徑。今年,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將“三改一拆”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和清出的淤泥,綜合利用制成污泥磚,不僅能夠有效消納河道清淤產生的淤泥,還能夠處置工業污泥、建筑工地的渣土、泥漿及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等,使這些城市固體廢棄物變成新型建筑材料。據統計,蕭山區將今年以來清出的10萬立方米左右淤泥,通過添加輔料固化后制磚3億塊,按市場銷售每塊0.6元的平均價格計算,產值達1800萬元。
原標題:浙江省出臺首部淤泥處理處置技術手冊淤泥處置有了“寶典”(來源:浙江在線 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