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有沒有“神器”?對抗洪水還是要靠排水系統
核心提示:所謂的“抗洪神器”是不存在的,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夠保證抵抗住洪水,不需要過分夸大某種方法的功效。相反,踏踏實實做好城市的排水系統,做好河流兩岸的堤壩工程,才是最好的防止洪澇災害的科學之道。
來源:法制晚報▲有網友拍圖稱,這一“抗洪神器”漏水
日本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
法制晚報訊(記者 李志豪)今年以來,我國南方遭遇了20多輪強降雨。新一輪持續多日的暴雨襲擊,讓湖北、安徽等多地受災,武漢城區漬澇嚴重。而近日,“抗洪神器”隨之在網絡上走紅。一則迅速擴散的消息稱,奧地利使用移動防洪擋板,4至6個小時可以把河岸圍起來。
《法制晚報》記者梳理發現,世界各國抗洪高招在網絡上廣受推崇,包括德國凈化雨水裝置、法國排水系統、日本超級“地下神殿G-Cans”等。不過,抗洪真的可以依賴神器嗎?采取這樣的措施,是否就可以避免遭遇水災?
記者搜索看到,曾在1910年遭遇嚴重淹澇的法國巴黎,今年6月遇30年一遇洪災,導致巴黎以南的數千人緊急轉移,盧浮宮博物館閉館。洪水造成的最終損失總額可能高達9億歐元至14億歐元。與此同時,德國與英國都未能在今年的洪災中幸免。
網傳“神器” 移動擋板攔住洪水 但被指限制條件多
受中國網友熱捧的奧地利移動防洪擋板,擋水的關鍵是讓水進入鋁梁內部,以此可以增加防洪擋板重量,11公里耗資1100萬歐元。
據媒體報道,這個“抗洪神器”出現在奧地利24TV電視臺2013年6月4日的新聞報道中。原來視頻3分零3秒的報道中稱,奧地利的Grein鎮因為使用了一種可拆卸的金屬防洪墻,有效地保護了小鎮居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雖然有少量洪水從墻中漏出或從墻頂溢出,但總體上保護作用明顯。自2002年8月歐洲中部及東部遭遇持續暴雨天氣并引發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導致奧地利等地區大面積受災,其后,當地政府大量購買了這種專業的防洪設備。
當地時間2010年5月29日,德國法蘭克福的奧德河水暴漲。德國總理默克爾到當地視察防洪工作時,在奧德河旁矗立著一道防洪墻,其也正是這款“防洪神器”。這是在水位上漲前人工臨時搭建的,它牢牢地阻擋了洪水。這個防洪擋板在德國叫做“Spundwand”,由15cm厚的鋁合金壓制成長2m的口字形鋁梁組成。
不過,隨后這一“神話”就在網友的曝光中破滅,其發布了“神器”漏水的照片,并稱這一設施的實際使用效果有待商榷,有很大的局限性,包括防洪擋板對水壓差極其敏感,只有在水面平靜、圍擋內外水壓差較小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效力。而這類防洪裝置對地基也有要求,必須是混凝土結構。
抗洪高招 德國凈化雨水后利用 法國排水系統強大
其實,比起移動防洪擋板,德國似乎有更強大的抗洪武器。德國從20世紀80-90年代起已基本實現對城市雨水的污染的控制。最典型的措施是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截留處理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系的污染雨水,以及采取分散式源頭生態措施削減和凈化雨水。城市雨水資源的收集利用也實現了標準化和產業化。
資料顯示,德國通過全面而科學的系統規劃,較快地實現了對城市排水系統的改造、建設和對水污染的有效控制。德國傳輸徑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溝兩種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線不僅要考慮雨水傳輸,同時還要考慮儲存雨水和減緩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溝則既考慮了雨水傳輸的功能,也考慮了對構造城市景觀的作用,通常是將其模擬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
對于降雨徑流的貯存形式,家庭中一般采用預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區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構造水景觀,或者通過綠地、花園或人工濕地增加雨水入滲。德國的雨污分流成功之處在于,他們將雨水的傳輸儲存與城市景觀建設和環境改善融為一體,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資源、減輕了水處理廠對雨水處理的壓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觀。
而法國巴黎以其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聞名世界。19世紀中期,在巴黎,因為塞納河遭遇嚴重污染而引發大規模霍亂后,法國設計師奧斯曼設計并建造了將污水排出巴黎之外,而不是排入塞納河的地下排水系統。而巴黎排水系統值得稱贊的不只是其規模,還有其設計和管理。巴黎的下水道大都十分寬闊,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如此寬大的排水系統,不僅有利于快速地排水,而且為后來的電力、通訊設施提供了安身之處。而巴黎主街道上的井蓋孔密而且大,住宅小區里的下水道入口設計成簸箕狀,進水口也較大。所有這些設計無不考慮到了地面雨水的流量。
受災難免 德法今年成“泡”城 媒體調侃“洪水過后又是洪水”
不過,今年,德國還是遭遇了50年來罕見水災,多個城市被淹的同時造成7人死亡。此次遭受洪災后,德國人開始了自我檢討。
德國斯圖加特市景觀規劃和生態研究所所長安特耶·斯托克曼教授說,“至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上,我們沒有趕上氣候變化。我們的下水道不堪重負,無法排泄洪水。德國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建設廣場、公園和街道,不讓洪水淹沒城鎮,同時也要建設好運河和水道。”
“洪水過后又是洪水。”德國《威斯法倫新聞報》近日指出,大洪水顯示出德國對抗洪水做得遠遠不夠。
而盡管法國在今年3月就開始認真備戰洪水威脅,并開始進行為期兩個星期的防汛演習,以檢測在發生災情時,巴黎的這些主要防汛單位能否協調應對,但由于連降大雨,法國塞納河巴黎段水位還是持續升高。6月初,洪水已導致巴黎以南的數千人緊急轉移,數十所學校停課,將近兩萬人遭遇停電。
對此,巴黎市長表示,對塞納河河岸制定了新的治理計劃。
雨量太大 世界最大排水系統 沒阻止城市被淹
由于地勢低洼,加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日本春日部市等地區經常受到臺風、洪水困擾,為解決內澇嚴重的問題,從1992年至2006年建成了一座大型地下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其建成后的當年,該流域遭水浸的房屋數量由最嚴重年份的41544家減至245家,浸水面積由27840公頃減至65公頃。
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由于其構造包括五座高達八層樓、狀似巨大罐頭、以下水道連結的蓄水井,所以又稱為“G-Cans”。該系統由內徑10米左右的下水道將5個深約70米、內徑約30米的大型豎井連接起來,前4個豎井里導入的洪水通過下水道流入最后一個豎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的大柱子撐起的巨大蓄水池——調壓水槽,最后通過4臺飛機引擎的大功率的抽水泵,排入日本一級大河流江戶川,最終匯入東京灣,全長6.3公里。
這一系統全程使用計算機遠程控制。五座大型豎井用59根混凝土立柱整齊地支撐著,一根約500噸,看上去貌似古希臘的神殿,因此也被稱為“地下神殿”。該設施全體總儲水量達67萬立方米,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排水系統。
不過,去年9月,受第18號臺風“艾濤”轉成的低氣壓影響,日本茨城縣遭到斷斷續續的強降雨的襲擊,降水量歷史罕見。而茨城縣的鬼怒川因洪水泛濫而決堤,洪水沖入常總市市區,淹沒了大部分住宅區的一樓,不少住民被困家中。在茨城縣政府要求下,日本自衛隊出動了舟艇部隊等開始投入救助活動。
盡管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經由日本一級大河流江戶川,最終匯入東京灣,但是此次造成水災的原因是當地雨量很大,和江戶川一樣流經茨城縣的鬼怒川發生了決堤導致常總市市區被淹。
專家說法 “抗洪神器”不存在 不要夸大某種方法
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遲菲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奧地利移動防洪擋板這一“防洪神器”,不太適合我國南方大面積頻發的洪澇災害情況。首先,這種防洪設施是用來抵御河道等外來洪水的,對于內澇不起作用。我國南方洪澇災害的內澇相當嚴重,這種防洪設施對于南方洪澇災害的緩解起的作用不大。
其次,圖片顯示的這種防洪設施是可拆卸式的,一些洪水發生概率很低的地方用來防洪比較適合。在我國南方地區,每年春夏季雨水都很多,很容易發生水位超過警戒線的事情。對于這種經常性的洪水,更適合施加一些固定堤壩的加固防洪工程。相比之下,這樣的防洪工程效果好很多,畢竟可以修得更高、更牢固,并且一旦水位超過警戒線,可以采取的靈活應對措施也更多。
遲菲表示,在洪水發生概率低、發生洪水又不太嚴重的地區,往往沒必要修固定的防洪堤壩等,因為畢竟要占用道路,影響城市規劃和景觀,就可以采用這種可拆卸式的堤壩。因此,這種防洪設施在國外也沒有普及,畢竟成本太高,效果又有限,性價比不高。
遲菲說,所謂的“抗洪神器”是不存在的,沒有哪一種方法能夠保證抵抗住洪水,不需要過分夸大某種方法的功效。相反,踏踏實實做好城市的排水系統,做好河流兩岸的堤壩工程,才是最好的防止洪澇災害的科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