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17-05-31 來源: 長沙晚報 中國青年網
長沙晚報記者 詹春華 通訊員 李楊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7年度長沙市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長沙將在2017年全面消除建成區88條黑臭水體。
在天心區暮云街道的南托港一號支流,由于周圍居民生活污水直排,該河道原來常年流淌著黑乎乎、散發著惡臭的黏稠水體,直通湘江,廣受詬病。從今年年初開始,該河道開始接受三友科技中美能源與環境創新研究中心的專業治理。將近半年的時間過去了,這里的黑臭水體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治理效果?記者近日特意趕到現場一探究竟。
在該中心研發部經理易境博士的指引下,記者在河邊看到,距離排污口幾百米的位置,立著一個白藍相間的小房子。“這里面住著一套反應器,利用水體生態修復創新技術——水體微生物活化工藝來治理黑臭水體。河水被水泵抽進反應器后,經孵化和激活水體中的微生物,再排回河道,再附著于類似魚塘中的曝氣裝置,以微循環的方式,改善水體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活性。”也就是說,通過激活水體本土微生物,將整個水體本身代替傳統的生物反應器,大大釋放微生物的生長空間,顯著提升黑臭水體的治理效果。
記者注意到,以這套反應器為界,河道的水質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接近排污口的上游,河水黏稠發黑;河水通過反應器后1公里外的下游,惡臭味明顯消退,水色也漸趨清亮。
“南托港一號支流全長約3公里,共設置了3套這樣的反應器,讓原本水質標準為劣Ⅴ類的黑臭水體,最終達到地表水Ⅴ類的標準后,才排入湘江。”易境說。
長沙將在2017年全面消除建成區88條黑臭水體,是《2017年度長沙市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下達的硬指標。因此,更多地使用水體生態修復創新技術便顯得非常必要。目前,經過治理,高新區的雷鋒河和肖河的黑臭水體狀況已得到明顯改善,達到地表水Ⅳ類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