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下難掩消納困境 將污泥處理進行到“底”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隨著城市化進程呈現迅猛發展態勢,污水處理需求也愈加迫切。然而,作為污水處理的“衍生物”,污泥市場發展卻始終不及預期。據公開資料,我國真正實現污泥安全處置的比例不超過20%。
從無到有,從冷到熱,歷經四十余年的污泥處理令人堪憂。
輿論曾指出,未來5年,污泥處理產業將走進春天里。但與市場預期樂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時冷時熱、冷多熱少,至今仍被視作當下污泥處理步履蹣跚的真實處境。有業界人士感慨,“污泥處理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但現實是問的人多,做的人少,真正實現污泥無害化的城市少之又少。”
作為城市污水處理過程的必備產物,從來源上講,污泥主要分為工業與生活用水兩大板塊。據《能源》雜志報道,當下生活用水污泥占據了較大比重,其主要來源于污水處理廠。一般來講,1000噸污水大約會產生1噸左右的污泥。在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中,第一個步驟是將污水引入沉降池將雜物進行沉降,再將剩余的污水通過過濾、滲透等方式進行進一步處理。最終沉降后形成的沉淀物則是污泥。
期間,即使經過濃縮消化處理,由污泥造成的環境危害仍比想象的要嚴重。首當其沖的是污泥中殘存的重金屬。在水處理業界資深人士胡峻銘看來,由于重金屬具備累加特性,可致多年生植物重金屬超標,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風險。如若只是采用露天堆放、土地填埋、污泥外運等方式隨意處理,則極易造成土壤污染,進而導致地下水二次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運輸成本高、堆放面積大、堵塞垃圾滲濾液管等不利因素,近90%含水率的污泥也讓垃圾填埋場左右為難。同樣面臨尷尬的還有污水處理廠。眾多業界人士指出,污水處理廠的運營經費本就捉襟見肘,如果再加上處置污泥,則將面臨“有心而無力”的尷尬現實,這就使得部分污水處理廠“重水輕泥”,有意無意地將污泥處理責任擱置一旁。
也正因此,污泥處理開啟了從業界關注到頂層設計的轉向。2011年印發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污泥處理處置量總規模應達518萬噸/年。隨后的一年,“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再次對污泥處理處置予以了具體的時間表:截至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
而現實是,這一目標并未完成。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的公開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僅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的近45%。另據《中國環境報》日前報道,截至目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了污泥的初步減量化,但并未實現污泥的穩定化處理。雖然80%污水處理廠建有污泥的濃縮脫水設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減量化,但約有80%的污泥未經穩定化處理。
“治水不治泥,等于未治水”。如何破局污泥處理處置難題?業界將根治良策鎖定于污泥最終歸宿。據悉,目前常用的消納污泥方式有填埋、焚燒、堆肥、建筑材料等。但上述處理方式亦有著各自的“成長煩惱”。誠如就填埋而言,埋在哪兒,怎么去燒,誰來回收仍舊是業界未能跨越的一道門檻。污泥焚燒同樣面臨困境,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時,隨之產生的大量細顆粒飛灰將夾雜殘留的重金屬,令污染物轉移到大氣中。
從資源循環利用的角度看,與“污泥上天”相對應的土地利用,正逐步成為近來業界共識。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看來,雖然回歸大地仍存一定風險,但仍能對污泥資源化進行可控的無害化處理。簡單地說,也就是在高標準處理的基礎上,對污泥進行包括前端評定、中期跟蹤、后端監管的一系列科學舉措,實現污泥處理的綠色扎根。
此一時,彼一時,這條路也走得尤為艱辛。胡峻銘對此深有體會,在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胡峻銘進而指出,“污泥堆肥企業如果要將有機肥進入到農戶的最終投藥點,就需要農業部對有機肥進行認證許可。農業部門出于避免工業污染源進入農業用地的考慮,并不允許污泥在農田進行利用。”如今,污泥在處理后能否農用仍處于混沌狀態。
但真正的局限不僅如此。正如長期關注污泥處理的張明虎所言,“說一千,道一萬,污泥處理難就難在其本質的界定。既不是污水,也不是固體廢物,從而造成技術處理路徑的不確定性。因而,妥善解決污泥處理的終端問題,也成了其“十三五”期間實現良性發展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