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蕊
“雖然后期民企參與PPP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在大型項目和項目總金額上,國企依然具有明顯的優勢。建議國家加大PPP立法力度 ,為民營企業創造更好的參與氛圍,真正發揮PPP對環保行業的促進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永清集團董事長劉正軍在日前舉行的環境產業“議20”媒體見面會上表示。
記者了解到,在PPP浪潮中,國企和民企在參與項目中的地位平等問題急需得到解決,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點。對此,劉正軍提出建議促進民營企業參與PPP:
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政策扶持力度。一是PPP政策性貸款對政策銀行要有最低比例要求,二是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的PPP項目貸款要出臺優惠政策,三是政府要建立示范性專項基金,并約定給民營企業的扶持比例最低額度(50%以上),出臺鼓勵建立民營企業PPP基金政策。四是政府的其他各項PPP項目資金渠道,要更多地向民營企業開放。
同時,為PPP項目信息更公開透明提供政策性保障。一方面加強環保全過程監管,另一方面強化信息公開。“無論是競爭環節,還是后期執行中的PPP服務價格調整和支付情況,尤其包括環保設施的排放數據等,都應接受公眾監督。”
此外,劉正軍表示,現在有些專業化環保公司難以參與環境治理項目的問題比較突出,不少項目被大型國企、建筑企業中標了,而不是由專業的公司來進行環境治理。
對此,業內也存在不同聲音。某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存在環保圈的概念,市場是開放的,可以自由進出。環保企業也可以跨界去做其他產業。“好比我現在是家環保企業,但是我去生產工業產品也未嘗不可。”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環保不存在誰能做誰不能做的問題,對于傳統環保企業來說要做好現在動輒數十億元的項目,需要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的能力,還需要投融資和克服困難搶工期保質量,這些并不是傳統的中小環保公司的強項。
“目前,很多建筑企業在環保方面投入也不小。他們有整合資源、投融資、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技術方面提高的空間還很大,這些企業經常和專業的環保公司合作,模式也不錯。”
這位業內人士還強調,環保PPP市場需要的是技術+資本+設計+施工+運維一體化的服務,片面強調某一項是不行的。
“當前需要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是環保技術高門檻論,認為這個事就自己能干,別人都干不了。實際上當前水環境治理大部分都是成熟的技術。另一個極端是環保產業無門檻論,認為有錢誰都能干,這也是不對的。跨界和融合肯定是大趨勢,抱怨沒有用,不面對這些競爭也沒有用,大家揚長避短整合資源是關鍵。”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