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07月19日 來源: 鎮江日報
|
|
![]() |
|
![]() |
|
由鎮江市住建局給排水管理處建設的國家試點項目——餐廚廢棄物及生活污泥協同處理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于6月底試運行。據了解,鎮江市100戶餐飲企業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已簽訂統一收運協議,還有500多家正在洽談之中。餐廚垃圾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將從源頭上斬斷“地溝油”和“泔水豬”的生產鏈條,進一步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創新思維 巧解難題 生活污泥和餐廚廢棄物的處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難題。如何解決?從最初的設計開始,市給排水管理處并沒有照搬現成經驗,而是創新思維,采取了將生活污泥與餐廚廢棄物協同處理的方案。正是方案的前瞻性,2014年,鎮江市正式入選全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并已獲得國家發改委1680萬元和省太湖治理專項資金17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兩者協同,通過互補中和可以解決處理難題。”市水業公司總經理陳恒寶解釋說,“傳統的生活污泥處理辦法是燒掉,但燃燒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害氣體。餐廚廢棄物,有機質高,但鹽分也高,會抑制厭氧消化反應;而生活污泥卻是鹽分低,有機質含量低,只有36%-38%,兩者中任何一個單獨厭氧消化,系統無法自我平衡,但兩者混合后,有機質和鹽分會中和,達到厭氧消化的需求,處理的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變廢為寶 走向市場 日前,記者來到了京口污水處理廠,四個綠色的高約7層樓的厭氧密封罐已經安置完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正在對其中的厭氧菌進行馴化。” 生活污泥和餐廚廢棄物協同處理,就是通過餐廚收集預處理車在現場將餐廚廢棄物制成漿液,然后進入厭氧罐。同時將生活污泥經過高溫熱水解后,再進入厭氧罐。兩者合并后,通過厭氧反應,25天后,最終可以將餐廚廢棄物和生活污泥變成沼氣、沼液和沼渣。 餐廚廢棄物及生活污泥協同處理項目一期建設規模為260噸的日處理能力,其中包括120噸的生活污泥,120噸的餐廚廢棄物和20噸的廢棄食用油脂。而生活污泥主要來自于京口、征潤洲和丹徒3個污水處理廠。260噸餐廚廢棄物和生活污泥,經過系統處理之后,可以產生8噸毛油、41噸沼渣、220噸沼液、3200立方米的天然氣。 據了解,毛油可以作為生物柴油的原料;沼氣提純后,除了滿足系統自用外,還有相當部分將進入城市天然氣管網;沼液可以作為部分苗木的肥料,沼渣通過太陽能干化后,可以用作園林綠化基質或用作土壤改良。目前,市水業總公司正在籌劃,利用沼渣培育綠化苗木,并對沼渣進行有機肥的深度開發,從而為沼渣尋找市場出路。 收運體系 呼吁共建 項目建設已經進入試運營階段,雖然已有部分單位簽訂統一收運協議,但原料能否“吃飽”卻是項目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與項目建設同步啟動的是,餐廚廢棄物處理的前期宣傳。自去年10月起,市住建局會同市城管局先后多次對市區2000多家餐飲企業和企事業單位的食堂進行了入戶宣傳。在前期宣傳和收運協議簽訂過程中,作為餐廚廢棄物處置的監管部門——市城管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 不過從反饋情來看,對于協同處理幾乎所有單位都表示支持,但到了真正簽訂合同時卻并不“爽快”。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非法的收運體系往往能給這些單位帶來一部分利益,一家大中型飯店,一年可從中獲利10萬元左右。而一旦進入正規收運體系,意味著這一利益的失去。 “正規途徑處置餐廚廢棄物,能夠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理解和努力。”業內人士說,“所以,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給予更多支持,收緊制度,規范去處。同時也希望有社會責任感的單位和企業能夠主動提供餐廚垃圾。”(司馬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