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T-Park”污泥焚燒廠是蘊含綜合生態服務理念的建筑概念設計,該建筑概念設計由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事務所承擔。在前不久的“清華大學工程博士高峰論壇”——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持水務城鄉生態綜合體建設國際研討會上,我們邀請到了威立雅VEOLIA的ThomasSchinko先生以案例介紹的方式,介紹了目前在可持續的建筑設計和環保基礎設施綜合生態建筑設計領域的實踐。
Thomas Schinko威立雅VEOLIA Director/Architect
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設計事務所概況
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事務所來自法國,關注第三次工業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REVOLUTION)背景下,新概念建筑的設計與建設,曾設計過浦東國際機場候機樓,并在巴黎、盧森堡、香港設有分支機構。第三次工業革命在可再生能源、節能建筑、氫能源、智能電網、燃料汽車等五大領域都帶來了新的要求。2017年世博會將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召開,提出博覽會主題“未來的能量”(“The Energy of the Future”),也反映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建筑變革,要求整合可再生資源、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清潔技術,并依托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促進建設更加宜居的城市。
實現“waste to energy 廢棄物-能源”轉化的基礎設施的綜合生態建筑設計
近年來,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事務所打造實現“廢棄物-能源”轉化的、蘊含綜合生態建筑設計的垃圾(污泥)焚燒設施。
案例一為坐落在法國港口城市魯昂西南方的VESTA垃圾焚燒廠(80%市政垃圾、1.3%礦場垃圾、17.8%其他垃圾),處于環境優美的塞納河邊。日處理垃圾能力約1000t,每年處理315,000噸,2000年初投入服務,采用瑞士VONROLL公司制造的往復式爐排爐,由固定和移動的耐火鎳鉻合金爐排組成。機爐配置三爐一機,汽輪機進口流量138t/h,壓力3.675kPa,溫度390℃,出口流量110t/h,壓力7.35Pa,溫度39℃,功率為29.60MW。全封閉的設計和嚴格的管理運行確保了焚燒廠的環境友好性。
圖3法國魯昂VESTA垃圾焚燒廠建筑結構示意圖(上)和外觀(下)
全球最大污泥焚燒處理廠——香港“T-PARK”
香港重視可持續社會的打造,發表了《可持續資源利用規劃blue print for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2013-2022》。香港“T-Park”項目為實現“waste to energy 廢棄物-能源”轉化的示范工程,工程投資50億港元,由威立雅環境集團以DBO(設計、建造、運行)模式與香港環保署簽訂合同,處理全港11座污水處理廠每天產生的所有脫水污泥,處理規模達2000噸濕泥/天(以30%含固率計)。
“T-Park”項目的理念為實現多層意義上的“轉變Trans for mation”,環保基礎設施在實現污染物消除的前提下,同時實現環境友好、能源自給與回收、資源循環、公眾教育等功能,打造提供綜合生態服務的綠色基礎設施。
環境友好
“T-Park”項目主體建筑由兩個對稱的、流線型焚燒車間構成,包括污泥接收系統,污泥焚燒系統和廢氣處理系統。每個廠里設有兩座污泥焚燒爐和一套蒸汽輪機發電設備。車間中間通過巧妙的建筑設計,將行政樓和隱蔽的煙道構建在一起,行政樓一共有10層,外觀上看不出傳統煙囪的形象。煙氣處理采用干式廢氣處理方式,主要設備有多級旋風除塵器和布袋除塵器,最終達到歐盟和香港煙氣排放標準的要求。
圖4香港“T-Park”項目外觀(左)和透視圖(右)
“T-Park”項目同時打造符合生態理念的地面景觀。焚燒廠的正南面規劃了景觀花園,西面構建了供水鳥和其他動物棲息的濕地系統。
圖5項目周邊用地規劃(左)和項目西邊的濕地系統平面規劃圖(右)
能源自給與回收
與傳統填埋處理方式相比,香港“T-Park”項目可以實現90%以上的污泥減量化,僅產生灰和少量的殘渣,同時焚燒過程將熱能轉化為電力,并入公共電網后可供給4000戶居民,實現資源化能量利用。2016年兩個月調試期間,焚燒廠運行實現三種模式:孤島模式,即全廠自給自足,不輸出電量也不購電,運行時長占總調試時間的3.4%;輸入模式,即不輸出電量,但需要外購電量的運行模式,時長占0.6%;輸出模式,發電除夠自身用外,還可以向外網輸出,占總時長的96%。
圖6焚燒車間內景(左)和焚燒工藝示意圖(右)
資源循環
香港“T-Park”提出基于資源循環的“整廠完全獨立”概念。該廠不需要建設管網、不需供給自來水、也不向外界排污,不需要外網供電,還可以向外網輸電。
土地:考慮到香港寸土寸金,部分項目用地來自灰渣填海造田;
工藝用水和飲用水:完全自供,配套建設有一座日處理能力為600m3的海水淡化廠;
污水:自備污水廠,處理后用作灌溉、沖廁及清潔等,不排放到深圳灣,“零排放”;
能源:焚燒熱能供建筑物使用(供暖和空調、包括游泳池的保溫);
可再生材料:就地取材,如辦公用品、家具等使用周邊產出的木質竹子等;
公眾教育
項目同時建有環境教育中心(EnvironmentalEducationCenter,EEC),包括展覽廳、觀景臺、報告廳和一個溫水游泳池。展覽報告廳通過圖片、模型、影響和開放部分焚燒廠控制臺的方式,實現公眾參與。此外,焚燒廠還設有休閑咖啡廳、SPA和景觀花園,可供市民預約使用,進行游覽和休閑放松。在70余米高的觀景臺上可以飽覽深圳灣的海景和遠眺深圳特區。
圖EEC布局圖(左)和參觀路線示意圖(右、紅線)
小結
香港“T-Park”是污泥處理基礎設施,也是環境教育中心,也是娛樂中心,更是香港打造符合可持續社會的標桿性工程
全球最大污泥處理廠露真容 打造綜合生態服務體系
與傳統填埋處理方式相比,香港“T—Park”項目可以實現90%以上的污泥減量化,僅產生灰和少量的殘渣,同時焚燒過程將熱能轉化為電力,并入公共電網后可供給4000戶居民,實現資源化能量利用。

全球最大污泥處理廠露真容 打造綜合生態服務體系
香港“T—Park”污泥焚燒廠是蘊含綜合生態服務理念的建筑概念設計,該建筑概念設計由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事務所承擔。在前不久的“清華大學工程博士高峰論壇”——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持水務城鄉生態綜合體建設國際研討會上,我們邀請到了威立雅VEOLIA的Thomas Schinko先生以案例介紹的方式,介紹了目前在可持續的建筑設計和環保基礎設施綜合生態建筑設計領域的實踐。
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設計事務所概況
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事務所來自法國,關注第三次工業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REVOLUTION)背景下,新概念建筑的設計與建設,曾設計過浦東國際機場候機樓,并在巴黎、盧森堡、香港設有分支機構。第三次工業革命在可再生能源、節能建筑、氫能源、智能電網、燃料汽車等五大領域都帶來了新的要求。2017年世博會將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召開,提出博覽會主題“未來的能量”(“The Energy of the Future”),也反映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建筑變革,要求整合可再生資源、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清潔技術,并依托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促進建設更加宜居的城市。
實現“waste to energy廢棄物—能源”轉化的基礎設施的綜合生態建筑設計
近年來,瓦斯科尼(VASCONI)建筑事務所打造實現“廢棄物—能源”轉化的、蘊含綜合生態建筑設計的垃圾(污泥)焚燒設施。
案例一為坐落在法國港口城市魯昂西南方的VESTA垃圾焚燒廠(80%市政垃圾、1.3%礦場垃圾、17.8%其他垃圾),處于環境優美的塞納河邊。日處理垃圾能力約1000t,每年處理315,000噸,2000年初投入服務,采用瑞士VONROLL公司制造的往復式爐排爐,由固定和移動的耐火鎳鉻合金爐排組成。機爐配置三爐一機,汽輪機進口流量138t/h,壓力3.675kPa,溫度390℃,出口流量110t/h,壓力7.35Pa,溫度39℃,功率為29.60MW。全封閉的設計和嚴格的管理運行確保了焚燒廠的環境友好性。
全球最大污泥焚燒處理廠——香港“T—PARK”
香港重視可持續社會的打造,發表了《可持續資源利用規劃2013—2022》。香港“T—Park”項目為實現“waste to energy廢棄物—能源”轉化的示范工程,工程投資50億港元,由威立雅環境集團以DBO(設計、建造、運行)模式與香港環保署簽訂合同,處理全港11座污水處理廠每天產生的所有脫水污泥,處理規模達2000噸濕泥/天(以30%含固率計)。
“T—Park”項目的理念為實現多層意義上的“轉變Transformation”,環保基礎設施在實現污染物消除的前提下,同時實現環境友好、能源自給與回收、資源循環、公眾教育等功能,打造提供綜合生態服務的綠色基礎設施。
環境友好
“T—Park”項目主體建筑由兩個對稱的、流線型焚燒車間構成,包括污泥接收系統,污泥焚燒系統和廢氣處理系統。每個廠里設有兩座污泥焚燒爐和一套蒸汽輪機發電設備。車間中間通過巧妙的建筑設計,將行政樓和隱蔽的煙道構建在一起,行政樓一共有10層,外觀上看不出傳統煙囪的形象。煙氣處理采用干式廢氣處理方式,主要設備有多級旋風除塵器和布袋除塵器,最終達到歐盟和香港煙氣排放標準的要求。
“T—Park”項目同時打造符合生態理念的地面景觀。焚燒廠的正南面規劃了景觀花園,西面構建了供水鳥和其他動物棲息的濕地系統。
能源自給與回收
與傳統填埋處理方式相比,香港“T—Park”項目可以實現90%以上的污泥減量化,僅產生灰和少量的殘渣,同時焚燒過程將熱能轉化為電力,并入公共電網后可供給4000戶居民,實現資源化能量利用。2016年兩個月調試期間,焚燒廠運行實現三種模式:孤島模式,即全廠自給自足,不輸出電量也不購電,運行時長占總調試時間的3.4%;輸入模式,即不輸出電量,但需要外購電量的運行模式,時長占0.6%;輸出模式,發電除夠自身用外,還可以向外網輸出,占總時長的96%。
資源循環
香港“T—Park”提出基于資源循環的“整廠完全獨立”概念。該廠不需要建設管網、不需供給自來水、也不向外界排污,不需要外網供電,還可以向外網輸電。
土地:考慮到香港寸土寸金,部分項目用地來自灰渣填海造田;
工藝用水和飲用水:完全自供,配套建設有一座日處理能力為600m3的海水淡化廠;
污水:自備污水廠,處理后用作灌溉、沖廁及清潔等,不排放到深圳灣,“零排放”;
能源:焚燒熱能供建筑物使用(供暖和空調、包括游泳池的保溫);
可再生材料:就地取材,如辦公用品、家具等使用周邊產出的木質竹子等;
公眾教育
項目同時建有環境教育中心(EnvironmentalEducationCenter,EEC),包括展覽廳、觀景臺、報告廳和一個溫水游泳池。展覽報告廳通過圖片、模型、影響和開放部分焚燒廠控制臺的方式,實現公眾參與。此外,焚燒廠還設有休閑咖啡廳、SPA和景觀花園,可供市民預約使用,進行游覽和休閑放松。在70余米高的觀景臺上可以飽覽深圳灣的海景和遠眺深圳特區。
小結
香港“T—Park”是污泥處理基礎設施,也是環境教育中心,也是娛樂中心,更是香港打造符合可持續社會的標桿性工程。基于提供綜合生態服務,嘗試了創新的基礎設施綠色化構建模式,為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提供了。
原標題:生態綜合體實踐揭秘全球最大污泥處理廠——香港“T·PARK"(來源:中宜環科環保產業研究
中國環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