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面對著5000人的公司,仿佛又回到了1995年創辦CCDI時的狀態,對未來焦灼、忐忑,痛并快樂著。這個狀態非常可貴。行業里也聽到很多擔心、迷惘和焦慮的聲音。很多人并不能保持積極和達觀,而是對未來威脅的畏縮和恐懼,這也讓人非常不舒服。
最近兩年去了很多地方,并混跡于創業營,也接觸到了時下最厲害的投資人和30歲左右的創業者。這些創業者仿佛沒有正常的工作時間,大多數人天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回頭看我們行業的現狀,對于未來是屬于他們還是我們,大家心里都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些創業者們看到的未來,掌握的資源已經遠遠超過設計行業中的大多數人。
一個行業最終走向何處,需要超然的認知。相信人可以活到150歲甚至更久,因為再過二三十年你的身體可以全換掉,例如3D打印眼角膜和心臟。然而活得長對個人和世界均不一定是好事,所以后半生一定要活得有意義,為社會做一點貢獻,為世界進行創造和重生,而不是續命和消耗。
很多人會問設計行業的方向,然而是否選擇設計行業,也是一個人的方向。所以,應該考慮自己的方向,而不要限定為你暫處的行業。歷史上有四百萬個營生消失,而人類還要繁衍。
設計行業還有前景嗎?——“既有又沒有”。按傳統的玩法就沒有,不按常理出牌就會有大量的機會。關鍵在于能不能抓住這些機會。
CCDI有一個服務萬達的大客戶事業部有幸參與萬達BIM設計管理系統的研發。萬達此舉在我看來是在侵占傳統設計院的生存空間。站在資本立場,他發出了明確的信號,逼迫設計院升級迭代服務產品,在這個情況下,再強調不要壓價競爭,會變得無聊。
再以Autodesk和Adobe為例。這兩年國外使用Adobe軟件的比例在增多。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此消彼長,源于Autodesk的所有產品致力于使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變得高效,而Adobe的產品讓非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本質上這和萬達在做的事一樣,都是利用現代技術和科技讓專業人才的技藝不再可以賴以營生。
“專業人士”一直受著工業革命的沖擊。有人說設計院是創意創業,再好的創意,最終還要通過15塊錢一平米的施工圖變現,可施工圖不是創意。一旦萬物互聯真正實現,童叟皆可解決工程師正在解決的問題。“專業”和“經驗”指的是對信息的高占有度,如果獲取信息不再困難,經驗也會變得廉價。

所以專業人士的使命是創造新的專業領域,而非依賴經驗生存。相信傳統的設計院五年內一定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并產生具有新的組織和運營模式的設計院。諾基亞巔峰之時喬布斯推出了iPhone,同年安卓正式上線,而諾基亞堅持其老路,不求轉向,終被這兩件事聯手扼殺。很多傳統行業暫時穩固,但是資本和互聯網一旦騰盯上,就是行業顛覆的到來。
這是任何生命不可逃脫的一條曲線,有出生有上升,有巔峰有下滑有結束。設計行業處在曲線的哪個階段?相信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雖然每個人都算計著為了健康該吃什么藥,但這樣的努力僅是續命。

不連續性是現象背后的本質。人類生存在連續的假設上,我們希望過去的經驗可以讓我們續命,故在連續性的假設上每個人很難做自我否定、顛覆和突破。要讓事物延續需要跨越不連續的部分,所以要么打針吃藥,要么不破不立。

看一個行業是否處在衰退期,有五個指標:
1)優秀人才是不是凈流出?小紅書是一個互聯網創業公司,其中的一個高管是華東院辭職的一位建筑師。
2)新進入的企業是否在減少?近幾年并沒有新成立的設計公司能擺上臺面。
3)重要競爭對手是否在大合并?蘇交科、天強包括CCDI都把并購當成很重要的業務。
4)新用戶的增長速度是否在下降?目前是負增長的狀態。
5)用戶是否更關心價格而非品質?

設計公司有多少錢花在了研發上?這里的研發不等于技術研發,技術研發的成果是客戶的產品,無論綠色建筑,還是海綿建筑等新東西都不是自己的產品而是客戶的產品。真正的產品是如何通過改變服務優化客戶體驗,這才是真正的產品研發。之前CCDI每年給天津大學一筆錢設立獎學金,今年不給了,因為這筆錢應給到有意義的事上。目前沒有任何指導性文件能給到新的建筑師學生們,這個行業還有前途嗎?而我就想干這件事。
德魯克說如果一個產業增長的速度明顯高于經濟或人口的增長速度,尤其當短期內增長翻番時,它的結構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孫正義最近賣掉了阿里的股票,轉投了一家物聯網基礎產品公司,由此設計公司可以猜出下一風口將在哪,所以仍有機會。

目前很少有人想明白設計與互聯網的關系,當彼此獨立的兩種技術需要整合時,整合點是最難把握的。原來的投資、拿地、蓋房子是一套產業鏈,設計公司只面向其中的一個環節,如果整個產業鏈發生更替,那么這個環節可能將發生重大變化,除非改變運營方式。
行業變遷的實質有技術進步、代際更替、經濟轉化。
技術進步:以工業革命為例。蒸汽機的時候是第一步,解放人的體力。2.0時代解決的是流程和標準化,將復雜的技術整合在一起,進行快速復制,標志是福特的“T”型車。3.0時代有了電腦,IT技術使復雜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實現。上大學時老師用戴高樂機場為例闡述西方面向高復雜性工程的建造技術,而這種復雜性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到了4.0時代,會變成C2F(客戶對工廠),客戶的意愿決定工業的生產,這也將深刻地改變工程的邏輯。
代際更替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更替,年輕人的想法就和老一輩不一樣,原本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可能將不起作用。
經濟轉換,舉個例子,就像三四十年前餓了很久的中國人,害怕挨餓,為了吃飽,可以不顧一切的搶食物、囤食物。這與這三十年來的房地產市場是一樣的。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動力,是因為他們的恐懼。但人一旦吃飽了,就開始有焦慮,饅頭未來真的值那么多錢嗎?與此同時,很多人開始想吃好的,原來蒸饅頭的人也許不會做菜,廚子的機會就來了。如果我們已經被培養成只會蒸饅頭的人了,大多數人就很難學會做菜。這意味著新的價值網需要新的技能或技能組合。

變遷的形式就是價值鏈的重組。這條價值鏈的兩頭是資本和客戶,中間串著資源和產品。前30年所有發大財的都仰仗資源,不管石油、礦山還是房地產,到目前為止大量資本仍然把眼睛盯在資源上,當然產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方面萬科、龍湖做得不錯,但是他們發的財仍是來自資源。
萬達去美國買院線、做文化項目,并不是說院線是萬達做的產品,他們依然是資源導向,把已有產品作為資源構架整合到價值鏈里。所以即使是萬達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創造產品,這正是設計公司的機會。所以不需要用資本力量與他們抗爭,低端創新機會更多。
設計行業不在價值鏈的主線上,而是掛在旁邊,這種狀態很危險。中國人很少人愿意為人們腦子里相出的東西買單,設計公司所謂的優勢是政府給的資質。這個東西是一個防賊的圍墻,它無法帶來創新,更不能決定未來的命運。

做設計要把力量注入到主線上去,如果定義為創意產業,就要做出上接資本、下接客戶的產品。我做了十年的體育運營夢,CCDI體育事業部同時做場館運營服務。運營反過來可以讓資產增值,實現資產閉環。但到了市長那里還是“一場兩館”的設計。放眼美國,他們的任何一個體育館都和標準的街區一樣,首先是一個商業場所,和萬達電影院是一個概念。

單純用原設計公司實現以上的跨越基本不可能,必須創造一個新的價值網,做出新的、市場愿意接受的產品,資本才能光顧。老設計公司積攢一批老客戶,只要老的價值網仍有機會,就會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去加固老的價值網,此時其中的人就很難跳出去做新的價值網。
對于新的價值網,CCDI的未來有四個可能方向。
一是升級服務。中國的工程管理水平離世界先進還差很遠,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高鐵、最高的樓,但資金投入、資源消耗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最近一些國外的項目讓CCDI有機會做PPP等升級服務。
二是創意跨界。要為客戶創造價值,創意會變得很重要,它需要建筑師們、設計師們更深刻地結合互聯網技術,更深刻地接觸用戶體驗。
三是擁有產品。兩層含義,一是客戶可以直接拿到的產品,比如酒店從設計到運營;二是供應鏈里的多個環節,叫建造產品。
最后是退守平臺。平臺是土地,上面長了很多樹木,構成森林。平臺的作用一定是退,不再是控制。CCDI內部的流程是目前建筑設計行業里面做得相當好的,2007年打造的平臺可以用于項目結算、交易、流程管理,且非常嚴謹,對應投資人、設計師、證監會均可四面玲瓏。

75%的企業無法實現轉型。企業有固化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由資源流向、企業內部流程、價值標準決定。想做一點新事,但一到開會心里就打鼓,辛辛苦苦得到的利潤,放到新業務中去會有前景嗎?從而想做也不敢做。為了新業務一頓飯吃兩千塊錢很正常,而設計部門如果一頓飯超過三百塊錢必須得層層簽字。企業尋求轉型往往會被這些細節拉住。跨越固化的心智模式也有辦法,比如把組織變小,比如用投資方式多元化。CCDI也在做這個事。

要應對變化,需要自裁。像市場破壞企業一樣破壞自己,像自然破壞生物一樣破壞自己,是一個企業家應該有的責任,也只有這樣才能重生。既然早晚被殺,不如自殘,從內部找到好的基因,再跟別的基因重新組合,就有了新生。
去年開始CCDI提出CDP(事業合伙人),鼓勵員工為自己做事,做自己的生意。這個過程里發生了很多故事讓人哭笑不得,例如抱怨公司不管我們,但就是他們組織了團隊,精挑了骨干,并把這個團隊當成自己的公司一樣進行認真的策劃,于是,團隊內部出現了模擬的股份關系。這樣的事情在CCDI里并不多,也有很多的人在等著看笑話。可以說CCDI內部正在發生一場優勝劣汰。

而對于領導人,不要當和事老,要當平衡的破壞者。領導人不該一味讓員工滿意,而是讓他們更優秀,甚至超越自己。

深化平臺的意思是從“公司+員工”進化到“平臺+個人”,類似于“豬八戒”的成功,可能五年、十年以后,設計公司就是一個保險公司,手底下是一批精算師,對市場上的所有設計團隊進行信用評估,設計保險產品,提供金融支持。
CCDI也正在產品進入資本鏈條方面做一些嘗試。
悉道科技:立足于做到物聯網與建筑的結合,CCDI投小股,創業者占大股,創業團隊里有六、七個IT人士,做的是物聯網接口和自動設計。現在已經可以做到,一幢小房子,一個建筑師陪著客戶,按要求編輯成虛擬的、映射的模型,并輸入自主研發的軟件,十幾分鐘后全套設計圖就有了,再輸入加工設備,可以生產構建,工業化組裝。

文化IP“阿呆”,衍生出的酒店品牌:用文化、創意重新創造新消費場景,并注入建筑物里以利于資產升值。明年會在北上廣深開10到12間城市店,加上6到7間鄉村店。

悉樂:娛樂產品的公司,創始人原來在水立方里做戲水樂園。研發的假日公園是一款位于成都,占地200多畝的“輕樂園”,類似于一家三口半日游。其中一個特色項目是在成都可以玩真雪,只要18度以下都可以實現常溫戲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 |
擔任“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是趙曉鈞(EMBA2005級)職業生涯的一個巔峰。然而2008年以后,趙曉鈞再也沒有設計過一座房子,他畫漫畫、研佛經、習武術、寫書法,并且開始著手實現一個新的夢想——在中國農村建設“新鄉村生活圈”,既能讓壓力沉重的城市人擁有一片詩意的棲居之地,也能為鄉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
![]() |
如果一個人被他的職業或技能所定義,那么他的人生是有局限的
2008年,當趙曉鈞完全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之后,他放下了手中的筆,再也沒有設計過一座房子。他研佛經、習武術、寫書法,還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卡通形象,叫作阿呆。他把點滴感悟畫成了阿呆的生活,這個形象很受中歐校友的喜愛。他通過漫畫講述了許多道理,其中一個道理是,如果一個人被他的職業或技能所定義,那么他的人生是有局限的,“真正定義人生的應該是信仰、夢想、使命這類形而上的東西。”
![]() |
![]() |
![]() |
他說,建筑終究是時代的產物,而建筑師只是一個時代集體潛意識的代言人,并非建筑純粹的締造者。
“當社會穩定富足,人們敬天地、安居樂業的時候,會出現一些永恒的作品;當社會處于動蕩或變革之中,往往會出現有爭議的作品——很難用好看或不好看來形容,但顛覆性的作品自有它的價值。”
“好看”與否似乎也不是他評判建筑的尺度。早在北京一戰成名之前,他所創辦的悉地國際(目前是中國國內最大的民營建筑設計公司)就是深圳建筑設計界的“標王”。之所以能夠屢屢中標,不僅靠技藝超群,也因為他更懂得“人”——他會把“人”所需要的房子提供給他,而不只是提供“好看”的房子。
幾年前,他開始考慮建筑設計公司轉型的機會。“建筑師是蓋房子的價值鏈上的一個附屬角色,在中國前途堪憂,中國的主流文化還沒有做好準備去購買智慧產品,要賺大錢基本不可能。”于是,他想方設法進入價值鏈的主線,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擁有產品。他覺得,隨著消費升級,一些靠內容、創意取勝的房地產產品會崛起。他生于濟南,是土生土長的城市人,字畫中卻別有一番樸拙韻味,后來他選擇鄉村建設作為轉型方向,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為此,趙曉鈞發起了上海鄉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鄉香文化致力于以文創之力,激發鄉村之美,傳播新鄉村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回到鄉村,實現田園夢。
但是現實并不如趙曉鈞想象的那么完美。他開始四處看項目,看多了之后,雖不能說“田園夢”破碎了,但確實因此更加懂得了中國。“農村的山山水水雖好,但也沒有什么可以當景區賣票的地方,農民們火急火燎地想發財,政府投了很多錢進去,急著取得收益,往往是把村子弄得干干凈凈的,不讓養狗,有時甚至連雞也沒有了。”他總結道,“人走進去空蕩蕩的,喊一嗓子還有回聲,成了一個特別冷漠的地方。”
在遇見明月村的那一刻,
他覺得自己離夢想近了
一個偶然的契機,經同為中歐校友的陳瑤(EMBA 2002)介紹,趙曉鈞從四川蒲江縣明月村拿到一塊地,在這里開始踐行他的夢想。
趙曉鈞說,他的夢想是在中國實現一個“新鄉村生活圈”。
這代表著城鎮化的另一極,不是人們離開鄉村去城市,而是厭倦城市的人來到鄉村,在這里實現新的經濟循環。這里的經濟鏈條會變短,人們能看到自己吃的菜是從哪兒長出來的,能遇見為自己種橘子的那個人。住在一家民宿,即使主人不在,也能通過他的生活印跡理解他,還可以通過微信聯系上。他想要在鄉村實現人與人相互連接、親近自然的狀態。在遇見明月村的那一刻,他覺得自己離夢想近了。
![]() |
“我后半輩子就做這件事了。這是在城市沉重壓力下生活的現代人的一種剛性的心理回歸,只是需要落實成產品。”他篤定地說,“我相信這是一門巨大的生意。”
趙曉鈞在明月村投資興建了呆住堂藝術酒店,目前正在建設之中,明年竣工之后,這會是一個雖地處鄉野,卻有著現代化生活設施,且能體現“阿呆”藝術風格的精品酒店。
趙曉鈞還在明月村發起了臨溪河谷鄉村旅居項目。臨溪河谷項目范圍涵蓋臨溪河流經的壽安、西來、復興、大塘、甘溪5個鄉鎮,總規劃面積258平方公里,項目分三期建設,規劃發展精品酒店、鄉村集市、房車酒店、親子體驗農場、帳篷營地、濕地公園等鄉村文化旅游一體化項目;明月村鄉村文化旅游項目將建設精品酒店、鄉香明月項目和明月劇場。
對于愿意來這里的文化人,趙曉鈞盡力提供各種支持。文化人在村中租下四合院,設立工作室或民宿,村里可以為院子配備管家,幫助主人運營微信號,出售文化衍生品。有資金的文化人可以投錢進來,成為四合院的股東,與明月村一起營銷、共享收益。缺乏資金的文化人也可以尋找投資人合伙,或是利用設計好的金融產品。“新村民進來,我們看他們有哪些痛點,一個一個去解決,解決完了之后就是產品。”
我做鄉建不是為了做陶淵明,
而是要為土地帶來增長
在明月村,趙曉鈞不只是一個投資人,更是一個商業模式的設計者,他對明月村的定位、發展以及未來規劃,對村民與外來人的關系,對鄉村與城市的關系,都進行了深刻思考。
他說,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時,會出現精英返鄉的浪潮,這在中國也是必然趨勢。他認識不少向往或已經歸隱田園的朋友,他們大多是已經實現了經濟自由,開始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中產階層。
中國也出現過各種各樣的新鄉村項目,有很多藝術家村、音樂家村,但多以文化人為主體,一不小心,就會與當地村民的利益割裂開。而他說,“我做鄉建不是為了做陶淵明,而是要為土地帶來增長。”
![]() |
較一些以風景著稱的旅游地,明月村沒有可以“關起門來賣票”的景區,卻多了人的景觀——“新村民”。入住明月村的新村民大多處于文化人金字塔的上半部,在互聯網時代已有足夠的影響力。例如,寧遠是電視主持人、作家,擁有原創服裝品牌“遠遠的陽光房”,在村中開設草木染工作室;李清是四川的工藝美術大師,在村中設有“蜀山窯”工坊。“新村民”成了旅游產品的提供者,游客來到村里,可以去染布、制陶。因此明月村出現了兩層客戶,第一層是新村民,第二層是因新村民而來的消費者。
![]() |
這個邏輯是層層受益的。原住民將房子租給新村民之后,還獲得了從事旅游服務類工作的機會,他們可以成為村中的運輸人員,或客棧管家等。趙曉鈞介紹說,在民宿發展成熟的地區,管家是很好的職業,如果積累了足夠的客戶資源,他們可以成為一個地方的買手,可以去全球各地工作,對于有服務精神的人來說是很好的創業。為此他還開設了管家學校,培養一些農家子弟成為客棧管家。
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理論,解決了
中國鄉村建設的五個利益方的關系
趙曉鈞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05級EMBA校友,在中歐的學習幫助他系統地構建了自己的管理知識體系,也有助于他將建筑師的才華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商業思考上。
有一天,他在紙上寫下了鄉建的五個利益相關方:村民、政府、投資人、操盤手(村長)和文化人(新村民)。他將“村民”放在中間,由其他四方環繞著。這個圖案讓他想起了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理論,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那么明月村呢?他仔細想了想,覺得也非常契合:
![]() |
村民:土,承載。村民居于其他要素的中央,是他們的承載體,如果村民受益,鄉土資產升值,生活就會變得美好。
政府:金,收獲。土生金。政府來自于鄉土,為鄉土負責。政府要為鄉土發展創造足夠的條件,制定規則,也要行使權力剔除發展的障礙和犯規者。
投資人:水,潤澤。金生水。資本是鄉村經濟循環中潤澤的力量,沒有資本,五行運轉就會中斷。
文化人(新村民):木,多元。水生木。新村民就像春天里的樹木,是形成一方文化生態的重要力量,他們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獨木不成林,也并非每顆樹苗都能存活。
操盤手(村長):火,升騰。木生火。操盤手匯聚這個地方有價值的個體,像火一樣升騰樹苗的力量。
![]() |
五行相生亦相克,“克”是制約的意思。如“土克水”,資本受制于村民,如果村民在財務上期望過高,就會降低投資人的意愿;而投資人也應該讓資本流動性適當降低,創造一些讓村民獲得資產性收益的機會。又如“水克火”,項目操盤手應該接受資本的制約,他們在做公益的同時也要增加商業意識,努力創造經濟結果,才能使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
后來,他在明月村的“明月講壇”介紹這一理論,當地的縣政府領導坐在觀眾席中聆聽,他們覺得這與自己的做法很契合,同時也很新奇,能讓人想明白鄉建中的很多道理。明月村和趙曉鈞,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 |
去判斷一樁生意或投資該不該做
趙曉鈞是佛教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相信世間萬物“如夢幻泡影”,但這并沒有讓他成為一個虛無主義者。他不求神拜佛,只是認真選定了人生的方向,從而更加堅定地擁抱此生。
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把自己行商的方式稱為“順天合道”,不是出于恐懼的“強取豪奪”,不是依仗智力優勢的“運籌帷幄”,而是從佛教的“慈悲心”出發,去判斷一樁生意或投資該不該做。如果認定了,就最大限度地運用個人才華和資源去推行。
就像他在臨溪河谷踐行的那樣,通過資本的方式,努力打造一個讓人們詩意棲居的所在。這種自我的成全和對人世間的信心,就是阿呆的禪。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