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故宮地下水世界!看完我想穿越了(視頻)
鳳凰衛視 2016/08/13 17:30:13
2016年7月20日,一場瓢潑大雨肆虐了北京城。長達55小時中,濁流奔涌,暴雨如注,京城多處“望洋興嘆”。全市平均水位達到了212.6毫米,部分地區甚至超過了400毫米。然而,正當大家都在“看海”的時候,有個地方非但沒有水患,反而憑著雨后的美景震驚的世人。

暴雨當天,一組游客撐傘游覽故宮的照片,在網上被大量轉載,一時間各大網站掀起了針對“故宮為何無積水”的討論。連紫禁城的小編都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帶走了故宮的積水呢?
為了一探究竟,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攝制組也選擇了一個雨天前往故宮。歷經2小時的大雨后,廣場上僅僅留下了些許水跡。

隨著雨過天晴,這些水跡也迅速消失了。

歷史上的故宮,niubility!
據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專家張雅平稱,從史料記載來看,整個紫禁城不管下多大的雨,從來沒有內澇的記載。
《明英宗實錄》記載:“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師霖雨,九門城垣塌決者甚多。”在明朝英宗時期,雖九門城垣塌決,但是紫禁城卻巋然淡定,沒有出現“雨壞”局面。
那么紫禁城初建選址之時,是否真如風水所講,秉承了天之元氣呢?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古代人在選址的時候主要重視水源,首先地勢,既要進水,又不能有水患。而故宮的地形是中間高兩邊低,入水口在西北,出水口就是在東南。所謂西北是乾位,東南是巽位,雨水正好從西北進來,往東南出去。
天時地利,還有人和
故宮的地勢北高南低,建造故宮的匠師們充分利用了這一地形特點,并在此之上加以了改造。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專家張雅平:我們只看到一個普通的地面,實際上它是有很深的基礎的,包括沒有建筑的地方,整體的基礎層都人為做出來的。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一層夯土一層碎磚,一層夯土一層碎磚,一共15層夯土,15層碎磚,到了地下4米2的地方,是很大的方磚承臺,承臺下面是滾木,橫的,豎的,柱樁一直扎到深土。完全是人工建造起來的基礎,千年大業!
除了地勢選擇上的優勢,流經大半個紫禁城的內金水河,無疑是整個排水系統的主角。內金水河所引為西郊玉泉山水,因西在五行中屬金,“金生麗水”,故名金水河,全長2000多米,由神武門西地溝引護城河水流入宮內,沿西一帶經武英殿前,至太和門前金水橋下,復流經文淵閣前至三座門,從鑾駕庫東南出紫禁城。

三大殿:水量排放居紫禁城之首
來到故宮,首要參觀的便是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三層臺基之上,在臺基四周欄桿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雕琢精美的螭首,其口內為鑿通的圓孔,也就是排水的孔道。大雨之際,雨水自1142個螭首口中噴涌而出,急流成瀑布,順階而下,最終匯入內金水河。

三大殿為漢族宮殿建筑之精華,紅墻黃瓦,金扉朱楹,晴天日照下金碧輝煌,甚是壯麗。而雨天的三大殿也毫不遜色,不僅有千龍吐水的美景,屋脊院落被雨水沖刷過后,愈加煥發著生機。由于占地面積龐大,水量排放也為紫禁城之首,排水系統的建筑匠師們在這里花得心思格外多。
明溝暗溝互通,向東向西逆流
張雅平:三大殿的排水是獨立的,從保和殿兩端的卡墻為止,一直往南,雨水落到建筑上后,落到地面,沿地面兩邊的排水明溝,一直走到太和殿,雨水明溝是穿建筑基礎的,遇到建筑的時候,都會有一些雨水的小口穿過,一直通到前面的院落。這樣的明溝東西各一條,相對稱。
不只是三大殿,廣場、庭院,用于排水的明溝暗渠隨處可見。它們雖不及螭首那邊奪目,多數藏于院角和地下,但在整個故宮的排水系統中卻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明溝暗渠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最終把水排向金水河。
單霽翔:干溝、支溝、明渠、暗渠構成一整個系統,我們進行了測量,一共有長達15公里這樣的明渠、暗渠,其中暗渠占絕大部分。瞧起來很美麗,是一個隨著地形環繞的古建筑群、綠地,是一道科學的布局。

這是一個雙層的排水溝,上面是明溝,下面是暗溝,明溝水流從東向西流,暗溝水流從西往東流。兩層逆向,非常有意思。
御花園的排水系統——柳暗花明
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紫禁城除了前朝雄偉莊嚴的三大殿,還有后宮御花園的千門萬戶。與前朝相比,后宮建筑無疑更密集也更加復雜,而相應的,埋藏地下的排水系統也是如此。
單霽翔:御花園人們經常走,地面也有后來做的排水溝,但我們發現,后來做的排水系統的下層還有古代的排水系統。這套系統貫穿全園。

御花園里正在對地下排水系統進行清理。很多進水口都在地下,清理時候發現全都被淤泥、垃圾、雜草甚至有觀眾扔的一些東西堵住。現在一點一點清理出來以后,重新恢復排水的功能,這樣,御花園的排水就更強大了。

作為觀者云集的院落,御花園排水系統的很多構造已經變得非常脆弱。為了盡可能地保護系統的完好,聰明的故宮人,動手制作了很多巧妙的工具,專用于修理各種難以疏通的溝道。

單霽翔:雜草,觀眾丟棄的礦泉水瓶子,冰棍兒紙,餐巾紙這些,經常堵塞。這些暗渠其實已經很脆弱了,所以我們要用特殊的工具來給它們細致的給它掏挖,保持通暢。
為此院長還親自用牙簽掏過水孔。

沒錯,就是我!(左一: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修護排水系統的過程費時費力,它不僅僅是體力活,排水系統的地下結構相當復雜,甚至多處出現塌陷。負責修復的工作人員們要把復雜的水道疏通順暢,還要注意保護古舊的系統,這過程中需要付出的辛勞可想而知。

工作人員冒雨疏通
張雅平:暗溝的部分,受雨水的沖刷,即便有積土,也會隨著沖刷下去,所以對于暗溝的維修比較少,在暴雨的時候會出去巡查,實際上很多問題是暗溝和明溝交界處。
鮮為人知的建筑群被發現
隨著御花園的地下水世界被一點一點地揭開,老祖宗的建筑智慧也展現在了世人的眼前。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很多古代建造時意想不到的小細節,更讓我們領略了埋藏在地下的歷史建筑風采。
單霽翔:一調查發現很多過去鮮為人知的,古人建造紫禁城非常智慧的創造。地表現在往下到四五十公分就到明嘉靖了,明嘉靖再下面就是永樂時期,今年發現了元代的建筑遺址。這是第一次發現。
故宮里的匠人
今天的故宮人在這龐大的建筑群的每一存土地上,播撒下了辛勤的汗水。他們在維護著古系統的的同時,也不斷思索著怎樣能夠讓故宮的排水系統更加完善,更加適應于現代社會。
單霽翔:過去御花園這一排房子都賣食品,賣烤腸、爆米花、盒飯,人們買了以后就坐在臺階兒上吃,坐在古建筑上吃,我們覺得御花園應該是古典園林,不應該做為吃東西的地方,于是,我們就把所有的食品都取消了。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單霽翔:這些年我們也加大對整個排水系統的調查研究,一方面對于古代人進行城市建設和對于宮殿建筑群的設計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完善一些邊緣地方的排水系統。隨著氣候不斷的變化,現在的降雨量越來越大,故宮是不是能適合當代氣候的環境,我們也在進行檢測和統計。過去皇宮跟今天接待大量觀眾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于它的污水系統也要考慮。整個排水系統應該更清潔,污水不能進入雨水的排水系統,所以我們又建造了一套污水系統,雨污要分流。

王魯湘:這個是我們當代的人做的?
單霽翔:當代人做的。
單院長說,堅守,是每一個故宮人秉承的“工匠精神”,對待古排水系統如此,對待故宮的每一片磚磚瓦瓦皆是如此,他們盡心盡力將故宮保護至今,他們還要繼續堅守,將故宮完好地交給下一個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