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來環保行業企業規模擴張迅速,在產業擴張的途徑上許多企業選擇收并購的快速通道,僅今年上半年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就已產生并購案例52起,涉及資金近300億。啟迪桑德僅上半年就參與了三起并購案例,項目涉及危廢處理及污水處理項目,交易總金額逾6億人民幣;而廣西博世科環保就以對廣西環科院的環評資產的收購成為了第一個吃“環評機構”的公司。
在野蠻式擴張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環保并購風險大起底中指出,據普華永道數據統計,至今為止超過50%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都不成功。商務部報告也指出,中國企業的海外項目只有13%處于盈利可觀狀態,63%處于非盈利或虧損。
不止是海外并購有風險,國內并購也有不盡如人意的案例,僅今年上半年環保上市企業出售資產總金額就近10億。
近半年,多家環保上市公司甩賣當年收購而來的資產,或因為后期整合不力,缺乏有效協同;或因公司轉型需要,成為戰略“棄子”;或因預期不達標,成為業績“包袱”,有的資產收購僅一年。
因行情低迷造成業績虧損從而被上市公司當作包袱甩掉的不在少數。以科融環境為例,2013年5月和2015年10月,公司分別收購了新疆君創51%和49%的股權,對后者實現了全資控股。收購資產近一年后,今年6月27日晚間公司公告稱,近年來受到天然氣、柴油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以及新疆范圍內的油田開采量大幅銳減,導致新疆君創的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甚至出現虧損,預計市場短期無法回暖,為避免新疆君創目前不良的經營狀況和資產質量影響整體經營業績,公司計劃以4650萬元將所持新疆君創100%股權轉讓給天津豐利,交易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新疆君創股權。
今年6月22日,永清環保擬將其參股子公司北京永清40%股權轉讓給永清集團,交易價格為人民幣3,246.244萬元。北京永清成立于2015年3月27日,2015年4月-12月虧損159.29萬元,2016年1-3年虧損194.16萬元,永清環保認為本次股權轉讓是從盤活存量資產、實現沉淀資產的增值收益,以及提升資產的運營效率角度考慮而做出的決策,出售資產所得款項將主要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此次交易預計產生約548.91萬元的凈收益,將對公司2016年度凈利潤產生積極影響。
今年年初,神霧環保和前海恒澤榮耀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公司將持有的新疆圣雄 266,666,666 股股份(持股比例 6.28%)轉讓給前海恒澤榮耀,轉讓價款為45,000萬元。截止2015年9月30日,新疆圣雄資產總額 1,078,553.74 萬元,負債總額797,596.41 萬元,股東權益280,957.33 萬元。2015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 91,146.84萬元,營業利潤-55,909.18 萬元,凈利潤-55,787.02 萬元。
神霧環保自2015年1月30日以債轉股的形式持有新疆圣雄7.24%的股份,6個月后因疆圣雄重組注冊資本增加,公司持有股份比例變為6.28%。
格林美5月31日發布消息稱擬將武漢市綠色文明回收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60%股權和武漢鑫匯報廢汽車回收有限公司 31%股權轉讓給回收哥(武漢)互聯網有限公司,轉讓價格分別為690萬元、1034萬元。格林美稱此次轉讓可使兩家交易公司快速由虧損走向盈利,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且兩公司不再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除了轉讓給其他環保公司,也有轉讓給個人的案例。
先河環保也于今年1月23日公告稱,鑒于重慶市場訂單均以先河環保中標并執行,重慶冀華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截止2015年底虧損143.40萬),為優化子公司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公司擬將持有重慶冀華40%的股權(對應注冊資本400萬元)以4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現任重慶冀華總經理袁安明。此次交易完成后,神霧環保仍持有重慶冀華20%的股權,不再是重慶冀華的控股股東,因此其合并報表范圍有所變更。
你以為出售資產的都是民營企業?殊不知國有資產也有虧損包袱的困擾。
首創股份今年2月3日發布出售資產公告,擬通過掛牌轉讓的方式轉讓所持有的秦皇島首創50%股權,轉讓底價擬定為14,260.50萬元。其實秦皇島首創雖2014年虧損607萬元,但2015年上半年已實現盈利251.56萬,首創股份稱出售資產完成后,對公司現金流將有所增益,有利于公司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符合公司的長遠發展目標。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資產轉讓皆因交易公司虧損原因。
東江環保今年4月將其全資子公司湖北東江及清遠東江100%股權轉讓予啟迪桑德,轉讓價格為38,000萬元,而東江環保此次出售資產并非因為交易公司虧損問題,而是為聚焦主業、并補充流動資金。公司稱此次交易有助于公司立足于工業和市政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業務,提升公司主營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及抗風險能力,以積極應對外部經濟環境風險。并且有利于盤活存量資產,整合內部資源,同時降低管理成本及財務費用,集中資金做大做強核心業務。
“基于產業邏輯的并購是開始于整合,而不是結束于交易。”華泰聯合證券董事總經理勞志明表示,部分上市公司完成并購交易后,由于在后期的整合中與標的資產在發展戰略、業務模式、管理團隊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協同,最終造成并購效果不佳。
不可否認,所有企業并購資產的初衷都是為了為企業更好的創收,但由于行業景氣度、企業發展戰略、市場環境、資金鏈甚至管理等原因,企業最后不得不選擇忍痛割愛出售資產,可以肯定的是,一家企業在做任何決定時都不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須有效規避經營風險,加強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