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的政策熱潮下,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迅速,雖市場規模較小,但未來巨大增量市場可期,預計“十三五”期間市場規模達到千億元以上。
回顧“十二五”,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在政策熱潮下發展迅速。首先,隨著《國家環境監測“十二五”規劃》、《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方案》等多部環境監測政策的出臺,我國環境監測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標志著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將不斷強化。其次,由于環境監測的基礎性,《大氣污染防治十條》(即大氣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等政策的出臺,不僅釋放了水、大氣等領域的市場需求,也刺激了對環境監測行業的需求。
展望“十三五”,環境監測政策扶持力度將持續加碼。一方面,新環保法、水十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十三五”規劃、“互聯網+”綠色生態等重磅政策陸續地出臺,環境監測原有的市場領域將進一步地拓展。例如,在《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方案》的“國家考核、國家監測”和《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上升到刑事處罰”下,排污企業會有更多的監測設備的需求。其次,隨著VOCs政策密集發布,即將出臺的土十條,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等因素,環境監測的新市場領域巨大,例如新興VOCs、土壤等監測設備領域。
環境監測細分市場多且差異大,總體可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監測又主要分為空氣環境質量,水質,土壤,噪聲等,污染源監測又分為污(廢)水,廢氣,重金屬等。從目前的市場打開情況來看,主要的市場在空氣環境質量,水質,污(廢)水,廢氣和即將迎來發展的重金屬監測。
環境監測市場在“十三五”將迎來明顯增量市場,但這種市場的天花板可以預見,國內監測企業也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細分市場迅速消耗殆盡的危機。在此背景下,企業未來可以尋求兩條道路:一個是通過橫向并購迅速切入相近的子行業,提升技術,進入分析儀器以及實驗室用品的藍海,這條路已有諸多國際成功的先例:另一個是打造平臺型公司,未來PPP打包項目是環保訂單的重要形式,在承接政府的PPP訂單上平臺型公司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