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開信息披露,目前除國家層面外,全國各省市、各科研單位正逐步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研究與實踐。
這項研究與實踐根據中央高層的要求進行部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這項工作已成為全國80項重點改革任務之一。
國務院審定同意的《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的總體構想和工作方案》也要求,科學衡量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有效解決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此外,《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要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狀態或條件下,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維持區域環境系統結構不發生質的變化、環境功能遭受破壞的前提下,區域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
從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了解到,今年1月,《京津冀區域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論證。
這項研究于去年6月啟動,由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承擔技術牽頭工作,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環科院協助技術支持,在總體技術路線與框架基礎上,分別開展本省市環境承載力評價,這也是國家層面首次組織的對京津冀區域大氣和水環境承載力進行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京津冀地區大氣、水污染物排放量遠超環境容量。目前,相關數據尚未對外公布。
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介紹,總體上,我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還處于研究探索階段,技術方法還未統一規范。
據獲悉,環保部近期將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專門就環境承載力課題進行研究,這些課題包括:環境容量核算、環境承載力評估方法、環境承載力閾值確定方法、環境承載力動態監測指標與技術、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環境承載力情景模擬與優化決策方法以及環境承載力預警平臺構建等。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表示,將通過展開學術交流,深入討論最新理論方法研究與應用成果,為國家、區域與城市相關規劃編制與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持,為建立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在國際上,習慣用“生態足跡”“生態超載”來描述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去年8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為2.9全球公頃(指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積,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公頃,1公頃相當于2.5英畝)。
國內的一些大城市人均生態足跡也開始了下降。以北京為例,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北京市人均生態足跡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1997年之前人均生態足跡上升速度較快,人均生態足跡值從1996年的2.8全球公頃驟增至1997年的3.6全球公頃。2007年、2008年這兩年間北京市人均生態足跡值出現了顯著下降的趨勢,與奧運會的召開和一些高能耗產業的轉移有很大關系。
我國的生態足跡狀況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狀況。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的生態足跡總量是30億全球公頃,高出第二位的美國8億全球公頃,占到全球生態足跡總量的六分之一。
研究顯示,盡管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大大低于歐美中東等國家,但已是其自身生物承載力的2.2倍,這意味著需要2.2個中國的自然資源量才能滿足需求;中國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承受著經濟發展和不斷增長的人口帶來的雙重壓力。
中國是當前世界上城鎮化速度最快的國家。2014年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城市數量近650個,建制鎮近2萬個。城鎮居民比鄉村居民的人均生態足跡高出1.4-2.5倍,城鄉之間的生態足跡差異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