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段啟明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2010年6月筆者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代表團考察了瑞典的生態文明建設。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中央車站周圍有一嚴厲的發動機空轉規制。公交車和一般車輛如果1分鐘以上是空轉發動機的就處以罰款,的士也不例外,等客時停住發動機是常識。
瑞典在養殖業方面,提倡讓牛、羊、豬、雞在室外自由活動,使用自己生產的沒有使用過化肥和農藥的飼料。禽畜傳染病以預防為主,一般不吃藥,如果吃了藥,要等3個月后才能屠宰。普通豬飼養期為6個月,而生態豬飼養期要7~l1個月,生態豬出售時價格要比普通豬高一倍。
瑞典99.9%的城市居民生活廢水都得到處理后才排入河流,因而使大部分江湖得以保持健康生命......
通過這些生動的例子,我們切身感受到瑞典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輝煌成就,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許多有益的啟示。
深刻的印象
瑞典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半部,總面積449964 平方公里,人口900.9萬。地形南北狹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瑞典是歐洲最先倡導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國家。
走進瑞典,讓人感覺走進一幅美麗的畫卷。天地分明,空氣清新,流水淙淙,鳥語花香,完全是天人合一的人間仙境。大家都贊嘆不已:“天真藍,樹真綠,水真清,環境真好!”瑞典的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生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態環境。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是一座相當注重環保的綠色城市。在城市街區,可以看到兩旁處處是濃綠的樹木,天鵝絨般的草坪,城市里幾乎沒有一塊裸露的土地。連樓房的墻壁上、陽臺上、別墅區的柵欄上都有綠色的植物,一片片蔥綠。在瑞典的鄉村,環保亦處處可尋。高速公路兩旁除了草地、麥地和綠水外,全被青色的樹木和原始森林覆蓋著,一派田園風光,使人陶醉。郊外的工廠區,或有煙囪直指云天,但抬頭一看,不見“黃龍”和黑煙,只見藍天飄著白云。從工廠區吹來的風,富氧而清新,全是清草花香味,沁人肺腑。在鄉村居民家中,冬季供暖使用的是一種碎木渣制成的燃料,以往采用電力和石油供暖的地方都換成生物能源和太陽能。森林和草場附近,還時常可見一片片面積達數畝的土地,上面點綴著一座座小木屋和一塊塊小園子,雇主將土地分成數十塊大小不等的“家庭植物園”,出租給喜愛種植的人家,既可以增添生活的樂趣,又可以美化環境。
瑞典河湖眾多,素有千湖之國之稱。全國的湖泊多達9萬多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8%。瑞典非常注重從源頭上保持河流的潔凈,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建立了被稱為生態環境型的雨水管理系統。對于沒有污染的雨水可以直接進入河流,而污染的雨水,尤其是馬路上有汽車行使的地方,雨水里可能帶有象汞一樣的有害物質,必須經過處理后才能排入河流。瑞典要求工業停止排放有害物質和重金屬等物質,企業需要排放,必須得到環境法庭獲的許可。瑞典的生態村都擁有自己獨立的供水系統和下水系統,供水水源為雨水和井水。目前,99.9%的城市居民生活廢水都得到處理后才排入河流,因而使大部分江湖得以保持健康生命。
生態產業。目前,環保產業已占瑞典產業收入可觀的市場份額,據瑞典統計署估計,其年產值達到2400億克朗,就業9萬人次,作為瑞典工業行業老大的汽車工業,其年銷售額也不過2170億克朗。垃圾處理和再生循環利用系統占整個環保產業的41%,是環保產業發展最大的領域。瑞典環保產業的發展首先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瑞典開始大力治理環境污染的時候,許多西方發達國家還未對此予以充分重視,比瑞典慢了幾年。就是這超前的幾年,卻使瑞典的環保企業獲得極佳的發展機遇。他們在國內發展壯大后,便迅速進入臨近的西歐國家搶占市場。瑞典環保產業出口增長強勁,約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38%,并以年平均8%的速度增長,將可再生能源出口包括在內,總值達250億克朗。進入 80 年代以后,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重視環境保護,這為瑞典環保企業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已成為瑞典環保產業出口的巨大市場。
瑞典生態農業的發展居世界領先水平。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瑞典生態農業戶不斷涌現。在種植業方面,瑞典提倡只能施用牲畜糞便等天然肥料,不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蟲劑。為使土地保持肥力和減少病蟲害,要實行輪作,特別是要種豆類作物和牧草。每四年循環一次,即第一年種小麥,第二年種豌豆,第三年種燕麥,第四年種牧草。作物中的雜草主要靠人工清除。生態農作物產量比普通作物低,如生態小麥比普通小麥低15-20%,但售價卻高出兩倍以上。
生態生活。在瑞典,環保意識無處不在,人們在生活消費的過程當中學會了如何節能減排。在整個住宅小區的建造過程中,瑞典人不追求特別先進的技術和產品,而是把重點放在對成熟、實用的住宅技術與產品的集成上。房屋建筑材料的選擇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外墻墻板中間用舊報紙加工成的隔離層,室內墻面多用蜂蠟等材料制成的涂料抹平,無輻射,透氣性能好。房屋建筑所有木料都不使用油漆,而是采用特殊方法加工,保證木料美觀結實和無污染。生態村每座房屋都裝有太陽能收集器,各住戶所需的暖氣和熱水由太陽能設施提供。住戶廚房里有好幾個垃圾袋,能分解的剩飯、菜葉,不能分解的塑料、玻璃制品以及對環境有危害的廢電池等均分別存放,以便分別加以處理。在瑞典的市場上,所有的水龍頭、淋浴噴頭或抽水馬桶都是節水型的。可以說是只有更節水的,沒有不節水的。有一種瑞典公司發明的聰明馬桶,至少有兩檔排水閥,可以分區域進行沖水,比一般的節水馬桶還要省水60%。瑞典人住房里的排水管很細,如果出水量過大,水槽里很快就會出現積水,逼迫人們不得不把關小水龍頭或淋浴噴頭,減少生活用水量。作為瑞典的國際知名企業:VOLVO、易家、利樂等。他們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積極充當著環保宣傳員的角色。VOLVO推出的模擬駕駛系統。最主要的任務,不是教駕駛,而是教駕駛者如何省油。在瑞典,所有的木材原料,都必須通過“森林認證”。 瑞典公交車全部是有軌電車。世界上首部百分之百乙醇燃料車即廢氣零排放的環保車又產自瑞典SAAB公司。瑞典還是第一個使用沼氣為動力的客運火車的國家。瑞典生物燃料的使用率已超過歐盟規定的50%的標準,達到56%,成為世界工業化國家使用生物能源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在建筑節能方面,據統計,從1970至1990年,瑞典的房屋面積從4億平方米增加到了6億平方米,建筑面積增加了50%,但能源的消耗量卻與20年前持平。
在瑞典著名的哈馬碧生態城,家家戶戶的廢水連到處理場后,其它地方的一般做法是把廢水變成干凈水,排到河里去,但這里卻是處理后變成沼氣,足以提供區域內1000戶居民的廚房用氣。又如垃圾分類,分成11個等級,玻璃瓶也要分成有色和無色兩種。具有回收價值的,交由每周兩次的垃圾車載走。果皮等有機垃圾,處理后成為堆肥,再進入發電廠,成為連接到戶的電力與暖氣來源。沒有回收價值的,進入焚化爐后,仍然產生熱能提供社區使用。每一個到哈馬碧生態城的訪客必參觀的設施,還包括一個個矗立在社區內,分成藍色、綠色、灰色等不同蓋子的無底洞垃圾桶。垃圾丟進去之后,馬上靠真空系統,被吸到地底下的中央收集站。整個社區完全看不到垃圾車行走,也聞不到任何垃圾氣味。201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曾考察過哈馬碧生態城,給予了高度評價。
成功的經驗
瑞典的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得益于政府從政策、稅收、法律、教育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促進、保護和倡導。
1、從政策上支持各行業開展保護環境的行動。瑞典以高瞻遠矚的環境戰略和政策,成為世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典范。早在1987年環境運動剛剛開始時,瑞典就已經認真地參加了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討論和規劃工作。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瑞典政府積極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行業開展有利于保護自然資源的行動。對于自愿開展荒溪治理和農田保護的,由政府和歐盟各出資50%予以支持。在農業生產中,對開展生態農業糧食生產的,政府給予產量成本50%的補貼;在林業生產中,對私有林業主進行荒地造林,補助50%。如果林業出現嚴重的病蟲害,業主可得到100%的補貼。1994年4月,瑞典議會通過了《瑞典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提案,作為瑞典21世紀社會發展的基礎,提案特別強調對資源的節約化管理,以及廢舊物品的循環使用,要求現有的生產消費形式必須符合生態循環的社會發展模式。由于節水新技術的采用,瑞典工業用水量持續下降,城市飲用水的消費量也停止了增長。
2、從稅收上控制各種有害物質的無序排放。利用經濟手段推進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瑞典政府的戰略舉措。從上世紀70年代啟動征收環境稅費開始,它比任何國家都更多地運用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等經濟手段推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瑞典生態稅收規模大、種類多,主要是對能源的征稅以及對其他與環境有關的稅基的征稅,以促進整個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瑞典從1957年開始,對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稅,包括對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征稅。從1984年起對使用化肥和農藥進行征稅,資金主要用于環境研究、農業咨詢和治理土壤鹽堿化等。對含堿和水銀等的電池每公斤征稅23克朗,對鎳和鎘電池每公斤征稅13克朗,資金主要用于收集和處理廢棄的電池;從1986年開始對汽油的征稅,稅率從1991年7月1日每公斤無鉛汽油為2.37克朗,含鉛汽油為每公斤2.68克朗。對甲醇的征稅是每公斤0.8克朗,對用柴油驅動的機動車征收里程稅。從1990年3月開始,對能源征收增值稅,稅率是能源價格的25%。瑞典的能源稅,有效地減少了二氧化碳、硫、鉛、過氧化氮等污染的排放,促進了工業和家庭減少對能源使用的數量。瑞典年度環保稅收高達730億克朗,其中來自能源和交通領域的二氧化碳(燃油)稅和能源(電力)稅收占比高達95%-98%。據統計,瑞典的環保相關稅費有70多種,家庭要為垃圾買單,企業要因廢氣排放繳費,使用不同的汽車燃料需繳納不同稅費等等。為鼓勵購買清潔燃料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瑞典政府還推出綠色汽車獎勵計劃。從2007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凡購買一輛環保汽車者,政府獎勵1萬克朗。正是這樣的以環境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稅收導向政策,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納入了環保的軌道,促進了環保技術的開發,優化了生產流程和消費方式,引領了環保產業的誕生和發展。
3、從法律上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瑞典是歐洲最早倡導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的國家。在近一個世紀的實踐中,瑞典政府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自然資源管理法律框架。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只有一些關于自然保護的單項法律,如1918年的《水法》,1938年的《狩獵法》,1942年的《名勝古跡法》和1950年的《捕魚法》。6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瑞典于1964年和1969年先后制定了《自然保護法》和《環境保護法》這兩項重要的環境保護基本法,對環境治理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相關企業必須使用現有最好的技術以確保資源的充分使用。進入70年代以后,瑞典的環境立法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相繼頒布了《禁止海洋傾廢法》、《機動車尾氣排放條例》、《有害于健康和環境的產品法》及其條例等法律法規。1974年瑞典頒布的憲法規定: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制定包括狩獵、捕魚,或者保護自然和環境在內等事宜的規章制度。目前瑞典議會正在醞釀新的提案,打算將所有的環境法律合并成為一個環境法典,使生態法制建設進一步走向現代化,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作用。
4、從教育入手培養全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瑞典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加強對全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宣傳教育,促進全民自覺地遵守環境保護的各項法律法規。瑞典的生態教育首先從學校抓起,在瑞典《義務教育學校大綱》的16門課程中,有9門涉及到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要求。把學校的環境作為一個實踐基地,讓學生通過創造性地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為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好準備。為了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瑞典每年都要搞大型宣傳活動來增強人們的水生態意識,倡導節約用水,科學合理地使用廚房和廁所用水,杜絕往馬桶里倒油水、藥水或其他化學制劑。瑞典不僅重視提高本國人民的水生態意識,而且積極推動全球的水生態宣傳。從1991年起,瑞典每年都要舉辦旨在關注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促進水投資和減少貧窮的世界水周活動,迄今已連續舉辦了17屆。在世界水周期間,瑞典還會由國王或王儲出面,親自向全球對水問題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或政府官員頒發斯德哥爾摩水獎。該獎的影響大有成為國際水問題領域的諾貝爾獎之勢。有效的生態宣傳教育,激發了全民對生態環境的熱愛和自覺保護的意識。
有益的啟示
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這是科學發展重大戰略思想的進一步深化,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瑞典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生態意識。與瑞典相比,我國人均資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一些地區資源過度開發,超出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1/3以上的國土面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我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際公認的工業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45種礦產資源,我國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的人均剩余探明可采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即使是儲量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按可供開采的資源量計算,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3%。目前我國又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能源資源的消耗強度高,消費規模不斷擴大,能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2007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26.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7.8%。原油消費量3.4億噸,增長6.3%,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石油消費大國。能源特別是石油對外的依存度日益增高,能源安全和風險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同政治、軍事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因耕地不斷減少,氣候變化異常,污染日益加重,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維系未來15億人口的糧食安全風險將會長期存在。因此,要像瑞典那樣從宣傳教育入手,培養全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要讓憂患意識走出中南海,走向全社會,讓節能減排的意識成為公眾的習慣,樹立可持續消費觀和發展觀。倡導健康、文明、節儉、適度的消費理念,逐步使節能減排成為每個公民的良好習慣和自覺行動。要進一步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發揮森林吸碳減排的作用,實現間接減排。
2、完善政策制度,建立補償機制。借鑒瑞典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和稅收制度,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成本核算制度,將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破壞恢復成本納入資源產品的價格;建立國家水權制度,嚴格控制在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發展高耗水、高污染產業;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制度,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和省界斷面水質監測,嚴格控制水域污水排放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建立企業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激勵企業開展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經營方式,減少環境資源消耗與生態占用。改革資源稅、開征生態稅(環境稅),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提高資源消耗的成本,扭轉過分依賴高耗能、高污染重工業的增長模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扭轉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分依賴,保護和有序開發土地資源。
3、健全生態法制,節約保護資源。從瑞典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看,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瑞典相比,我國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仍然不夠健全,一些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還存在著立法空白。要加強生態功能保護的立法,健全生態環境建設區劃規劃、監測保護、破壞事故防范與預警等制度。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制定生態環境補償法, 統一協調生態環境資源開發與管理、生態建設、資金投入與補償的方針、政策、制度和措施, 將生態環境補償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4、優化人居環境,構建生態生活。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借鑒瑞典生態的生活經驗,要著力保持和優化我國城鄉的人居生活環境。加強生態型城市建設,有計劃地建設好植物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推進綠化布局的系統性和均衡性,涵養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周圍地域形成生態良性循環區域。借鑒瑞典生態村鎮建設經驗,大力建設農村生態示范區,建設生態住宅以及生態住宅集聚的生態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改變傳統的生活與消費方式,選擇對健康有益的、同環境友好的、與生態系統相協調的生態化消費方式。改變一次性消費方式,形成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節約型消費的生活方式,減少或杜絕生活消費對生態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資源的浪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的生態生活方式。
來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瑞典哈馬碧生態城 |
來源:百度 |
Hammarby在瑞典語中的意思是“臨海而建的城市”。它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城區東南部,這個地區過去曾是一處非法的小型工業區和港口,有許多搭建的臨時建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土壤遭受嚴重工業廢物污染。 雖被稱為城市,實際上,它只是一個經過高度規劃的、功能復合的新型社區——它被設計成一座高循環、低耗費,和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社區,因為其成功的環保理念,它也成為全世界建造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典范。 20世紀90年代起,為爭取2004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斯德哥爾摩市政府開始對這個地區進行改造,并將其規劃成為未來的奧運村。雖然那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最終沒有選斯德哥爾摩,但哈馬比作為一座環保新城的建設卻繼續了下去,成為斯德哥爾摩最大的一項市政工程。 瑞典哈馬比生態城垃圾分類回收系統 Hammarby的垃圾桶 社區的居住功能與環境的和諧共存,生物氣體及其轉化的電力是這座社區能源的主要來源。小區附近有一個熱電廠,熱電廠的部分原料就是利用小區居民排放的有機廢物,循環利用后再將電能送回小區,小區里所有公共交通燃料都是這個電廠生產的,同時小區還使用太陽能和風能,使整個小區可以達到零排放。在哈馬比各種環保手段中,高達95%的家用垃圾循環技術是最值得借鑒的地方。哈馬比迎接新住戶的首先是三件小禮品:有機廢物垃圾箱、生物分解垃圾袋和節能電燈泡。這里的居民自覺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采取環境友好的行動。 這套地下的垃圾抽吸系統,只是Hammarby小鎮整體能源循環系統的一部分。與之配套的,還有能源供應循環系統與供水排水循環系統,相互間構架起一座生態城的典范。 Hammarby人自己愛提的口號,包括一句“從洗手間到煎蛋卷的爐火”(From Toilet to Omelet)——洗手間排出的廢水,經處理后部分成為沼氣,大部分供公共汽車使用,另有部分轉給廚房用作爐火。 廢水處理產生的熱量,還可被能源部門利用,也可用于提取供暖,其余固體廢渣則由于未污染,可以返回農業生產或用于花園肥料。 Erik Freudenthal介紹稱:“Hammarby的減污減排效果,勝在整體規劃——即把所有的環保技術全部融合在這個小鎮里。一開始就談,在下一步建設之前,就談每一種產生不同的垃圾和污水,先做每一步的計劃。” 而打造這個低碳小鎮的初衷,源自對奧運的構想。 哈馬碧生態小區 1、垃圾處理方案 哈馬碧濱水新城采用的是就近樓層、就近街區和就近地區三級垃圾處理系統。第一級:就近樓層主要分揀最重和最占地方的廢物。可燃燒的廢物、廚余垃圾以及報紙、廢紙等被分開,或投入不同的垃圾投擲口中,或堆放在樓層入口旁。第二級:就近街區回收間主要回收包括包裝物、廢舊物品、電子廢物和紡織物等不適合投入垃圾投擲點的廢物。第三級:危險廢物,例如顏料、油漆和粘合劑殘留、溶解劑、電池和化學品等,經分揀后交由就近地區的環保站回收處理。 此外,哈馬碧濱水新區還建成了一套可處理不同廢物的垃圾抽吸系統。每個小區中均設有分類垃圾投擲點,垃圾投擲點通過地下管道與一個中央收集站聯結。垃圾被投擲后,通過真空抽吸被輸送到中央收集站內,再通過控制系統輸送到大的集裝箱中。這樣,大型垃圾車可以不進入小區就取走垃圾,也省去了人工收集垃圾的過程。在環境循環鏈中,垃圾可以變廢為寶。比如,有機垃圾可以被轉化或制成生物沉渣并用作田間肥料。可燃燒的垃圾也可以成為當地熱電廠的燃料。 2、給、排水解決方案 哈馬碧濱水新城采用的是降水收集網絡與污水管網分離的系統。即對來自屋頂或花園的雨水和融化的雪水進行直接處理,或滲入地下,或被導入運河和海中。哈馬碧濱水新區許多建筑的房頂上還種有綠色植物,這種綠色屋頂的作用是蓄積雨水,延緩其下流并使其蒸發,同時也是一種美化城市景觀的綠色裝飾。流入馬路地溝中的降水被導入兩個封閉的蓄水池中,通過自然沉淀后再導入運河或海中。哈馬碧濱水新城還建成了自己的水處理實驗廠,隨時監控水質情況。這里只接受本地區住戶的污水,不包括日常降水和工業用水,從而盡可能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水處理廠的淤泥也被開發為有價值的燃料。淤泥中的沉積物經腐爛發酵后,可用于生產生物燃氣,主要為當地的公交汽車提供燃料,也可以為哈馬碧新城約1000個家用燃氣灶提供燃料。剩余的固態物還可以回田成為土地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