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名稱:浩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創業時間:2000年
創業地點:廣州
創始人:潘遠來
商業模式:以EPC工程總承包為主解決環境問題的系統服務商。
融資情況:2015年10月新三板掛牌。
上月末,記者到訪浩藍環保(下簡稱浩藍)的廣州總部。那天正值廣東人重視的節日冬至,員工像往年一樣擁有提前下班的福利。浩藍董事長潘遠來對記者說,比起以制度管人,他更傾向于用企業文化、理念來帶動團隊。據他介紹:“公司近八成是技術人員,幾乎沒有跳槽過,管理層當中有不少還是干了10年以上的元老”。
西部大機會
盡管地處華南,但從成立之初起,潘遠來就把目光投向全國、乃至全球的環境污染治理。從目前的業務版圖來看一共有五個戰略區域:以廣州為中心的華南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西部地區、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灣地區、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新疆地區以及以貴陽為中心的西南地區。
為什么要如此布局呢?
潘遠來對記者解釋:“環保是個看政策風向的行業,我們要做的就是順勢捕捉機會。”比如進軍西安的2004年,正值奧運會前夕北京十分關注備用水源在上游即西部流域的污染情況,加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大環境,他判斷這是個難得的發展契機,于是以此為起點推進西部地區的業務。
潘遠來還特意把新疆地區劃定為“戰略大區”,這里地緣位置特殊,國家向來很重視,廣東省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援疆;更重要的是,它是通往西亞、南亞市場的要塞,一心成為全球環境服務商的浩藍,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地方。“中國有句老話,做大買賣一定要去新疆,我們很早就在那里扎根了,所設立的子公司有常駐員工近50人。”他饒有興致地告訴記者,浩藍已經在全疆布局業務,當地第一個現代化的污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就是他們建起來的,技術水平比得上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下一步,他計劃在新疆喀什買地,建立環保項目基地,向南亞市場輻射。
不過縱觀環保行業,像浩藍那樣大舉開拓新疆地區業務的公司并不多。潘遠來笑言,這對于浩藍來說是個好事,競爭對手比內地少得多;從項目資金回籠的角度考慮,西部地區財政“不差錢”,有國家的財政支付轉移作后盾,每年還有來自廣東省大筆援疆每年還有來自十九個省市大筆援疆、援藏資金,反倒是一些發達的省份,財政其實比較吃緊。
“從區域的營收情況來看,西安和新疆都是主力,尤其是后者,今后3-5年會成為我們的第一大區。”他對記者說。
拉長“技術邊”
一個地區的環境痛點往往不止一處,“水、氣、渣”都需要治理。浩藍最早以污水治理起家,后來又增加了固廢處理和土壤修復兩個專業板塊,并且統攬從前期咨詢、設計、采購到施工、運營管理的所有環節。
在市場思路上,潘遠來認為不外乎兩種方式,要么從區域出發綜合治理,要么以行業維度深耕,浩藍兩者兼有,所面向的客戶集中在政府機構和大型的央企國企,通過一貫的投標方式獲取項目承包。
然而,能否中標往往受諸多因素影響,潘遠來歸納出“技術”、“價格”和“人情”三部分。
“如果比作三角形的三條邊,我們的策略是盡可能把技術邊拉長、將人情邊縮短,價格則按正常的投標流程來走。”他向記者分析,環保畢竟事關公共利益,要想在行業里站得久、站得穩,說到底還是拼硬實力,這就是為什么浩藍絕大多數員工都是干技術的。他們還專挑有難度的項目,比如跟國外合作新技術,嘗試顛覆目前主流的垃圾填埋方式,又跟中科院成立河涌研究所,探索根治廣州河涌污染頑疾的路徑。在他看來,每做一個大項目,都是把“招牌”刷亮的機會。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浩藍成功實施的項目已經有200多個,當中不少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認定為“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對于項目的成效,潘遠來有自己一套評價標準:“達標”、“好用”是首要條件,不僅“建得起”,后續還得“用得起”才接地氣。
注入資本力量
在提升技術實力的同時,潘遠來也一直在琢磨,如何進一步通過資本的撬動加快壯大。
3年前,浩藍曾謀劃過沖擊IPO,萬事皆已俱備、上市近在咫尺,卻不巧碰上IPO“關閘”。不過對于這段“挫折”,潘遠來說,沒感到太多遺憾,因為他們很快就把“危機”變成“機會”———趁著還沒有財務指標的壓力,干脆先在業務投入上大展拳腳。
他給記者列出一組數據:自2012年到現在,浩藍從2個戰略區域發展到5個,從三四個省覆蓋到十幾個,從五六項專利技術增加到30多項。“投入固然相當大,但我們把整個業務體系搭建起來以后,接下來的路會走得更穩健些。”他分析道。
去年10月,浩藍借道新三板,終于如愿登陸資本市場。潘遠來說,在如今各路資本競相流入環保行業的大環境下,他們打算“兩條腿”并行:一方面進行股權融資,除了新三板,上主板、海外上市都是他的備選;另一方面順應環保項目從政府買單到PPP (公私合作)的轉型趨勢,他們也將積極引入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成立環保投資基金。
[第三方點評]
點評人:廣州海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陳亮
Hold住人才能Hold住機會
我大概四五年前認識浩藍,當時他們只布局了兩個區域,年收入也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不過相比當時接觸過的其他環保公司,浩藍的技術還是比較扎實的,技術人員在團隊里的占比很高;團隊也穩定,工作七八年以上的很多,這說明創始人有凝聚團隊的個人魅力。
從市場發展情況來看,政府十分重視環保,機會肯定是不缺的,不過從以前的單純政府買單,到現在由政府、項目建設方、社會資本三方共同成立公司來投資建設和運營的PPP模式,對環保企業的綜合實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盡管很多資本想進入環保行業,但畢竟回報周期比較長,萬一項目沒做好、后續運營總是出問題,他們的投資可就泡湯了,所以資本很看重項目建設方即環保公司的技術、資金實力以及信譽。
在這點上,已經上市的環保公司會比較占優,相當于多了一層信任背書。翻看環保上市公司這兩年的報表,動輒獲得幾十個億的投資,或者增資到企業里,或者作為政府合作投資,融資渠道比較通暢。不過話說回來,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像浩藍那樣上新三板的也比較少。行業里大部分集中在規模幾千萬的水平,很多主業還不是環保,近一兩年看好趨勢才進入,對于這類企業,想要抓住資本會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