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霧霾成因說法不該相互“打架”)

1/3
12月1日,多功能抑塵車在河北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進行噴霧抑塵作業。當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霾橙色預警,河北中南部地區有重度霾。為保障空氣質量,該地出動多功能抑塵車,通過內循環作業,利用該車的噴灑系統向空中發射水霧的方式,將漂浮在空氣中的污染顆粒物迅速逼降地面,凈化空氣。
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 籠罩華北的大范圍重度霧霾剛走,預測新一輪霧霾又將來襲。關于霧霾是怎么來的,有關方面和專家竟莫衷一是。缺乏權威科學的說法,加重著公眾的疑慮,也損害著相關方面的公信。
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霧霾為例,環保部門專家認為與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關。住建部門有關官員則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汽車尾氣,不是供暖。中國氣象局專家認為,主要是外來輸送。而北京市環保局不久前剛發布報告認為,霧霾成因中北京本地產生約占七成。
霧霾成因說法相互“打架”,由來已久。以眾所關注的機動車與霧霾的關系來看,中科院研究員張仁健幾年前認為,汽車尾氣對北京PM2.5的貢獻不足4%;但北京相關部門則認為,機動車排放、燃煤和工業生產位列前三。更有專家甚至認為,連“廚房做飯”都是導致霧霾的重要原因,引起爭論。
面對霧霾,公眾急切需要權威的說法,也急切想知道相關部門采取了哪些科學的措施來應對。在霧霾成因應該由誰來發布沒有明確的前提下,誰都急急忙忙站出來說話,其中不排除一些部門極力撇清與自己行業關系的動機。
把脈霧霾成因,是治霾的重要前提。各個地方、各個季節,其霧霾成因也可能不同,為此,追尋霧霾的成因,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科學難題。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相關各方加強統籌,相互協作,合力研究,共克難關。關于霧霾成因的分析,須持客觀、科學的態度,不宜輕易下結論,尤其要避免相互“打架”的現象存在。
霧霾成因說法相互"打架" 環保部住建部說法不一
2015-12-06 來源: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