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十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嚴重和生態環境惡化,淮河流域大多數河流生態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系統退化。如何做好淮河流域的生態修復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淮河流域生態退化問題
1、水資源短缺。淮河流域全年降水量的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六月到九月年降雨集中,降雨量占全年的50%到80%。十二月到第二年的二月,流域內的降雨量不足占全年的10%。目前淮河流域的人均水資源僅是全國人均的18%,每公頃平均水量僅是全國平均的19%。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淮河流域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的用水量大幅增加。流域內的農業生產仍采用大面積漫灌的方式,水利用率僅為30%;工業生產上,由于使用傳統設備,單位耗水量較多,水資源僅有40%左右的重復利用率,遠低于沿海地區的70%。此外,工業發展上萬元產值的用水標準遠高于發達國家的用水指標。水資源的短缺和開發利用的不合理已經成為制約淮河流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水體污染嚴重。農業生產一直是淮河流域的重要經濟來源,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化肥農藥經常被過度使用,這就直接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同時規模化的畜禽養殖又造成流域內大面積的面源污染。1980年后,初步興起的工業給流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也帶來環境問題。一些技術落后、規模小的企業直接將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排入河道,造成流域水資源污染。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的污水排量迅速增加。淮河流域的污水處理技術含量偏低,時間晚,污水凈化現狀不佳。水環境的惡化情況越來越突出,并加重了水資源的短缺和生態惡化。
3、生態環境惡化。近年來,由于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染問題由局部發展到整個流域。城市和工業用水多抽取地下水,造成淺層地下水趨于疏干,破壞了生態系統平衡。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的過量現象致使淮河斷流頻繁,枯水年和特枯水年斷流更為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干流和主要的支流――渦河、沙潁河均出現斷流情況。河道斷流、干涸和人為用水污染,導致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功能下降,水生物數量和種類遞減。淮河流域的生態危機越來越突出。
修復淮河流域生態的對策
鑒于淮河生態環境惡化現狀,必須對淮河生態系統進行修復。為此,先要實地考察淮河的水質和水量現狀,停止破壞淮河生態系統和導致淮河生態惡化的一系列人為活動;再選取適當的修復技術,實施修復計劃,逐漸恢復淮河各方面的生態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復淮河的自然生態系統。結合淮河實際情況,可嘗試采用如下生態修復技術。
1、河道補水與生態防滲技術。河道補水技術以水量的補充來降低河道水體污染物質的濃度。主要手段是借助閘門、泵站等水利設施,調控附近可用的水源,增加河道的整體水量。在實施稀釋措施之前,首先要判斷河流流量和引入流量的比例,再根據河岸的生態情況,反復比較后做出決定。淮河流域的水量來源應多樣化,鑒于其水循環系統的整體性、河流水系的流動性,合理安排水資源,進行南方水資源的北調(如南水北調、引江濟淮),匯集并利用流域內過量的雨洪資源和污水凈化后的水資源。生態防滲技術廣泛應用在因河床滲漏問題而水量不足的河流上。河流兩側河岸和河床的透水性會造成水資源的流失,通過襯砌等方法可減少水資源的損失。生態防滲技術可滿足淮河流域的生態基流,為生態修復創造必要條件。
2、人工增氧、底泥疏浚與物理覆蓋技術。人工增氧是利用水利設施如水壩、水閘的跌水和泄流手段,提高水中氧氣溶解的濃度。曝氣船和曝氣機是常用的人工增氧工具。曝氣技術是人工向水體充入空氣或純氧,加快水體氧化還原的反應速度,增加水中微生物的活力,強化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為水生動植物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此技術用于某些短期需要、突發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以及加快河流修復的進程。底泥疏浚與物理覆蓋技術是處理水體底泥污染狀況的生態修復技術,通過降低底泥的污染程度來避免對上層覆蓋水體的第二次污染。這種方法見效快,但是工程巨大,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疏浚處理精度要求較高。
3、生物―生態修復與生態護岸技術。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包括微生物修復、人工濕地和水生動植物修復這三種技術。該技術主要通過在河道中培養水生動物和植物的生長和投放微生物,進而恢復天然的河道形態。事實上,淮河流域自身體系具有強大的自然凈化、自我完善的功能。在水體污染較輕,不超出水體自凈系統的承受限度前,淮河流域尚能保證水體的潔凈,所以生物―生態修復技術不僅是一條創新的修復技術,而且是人類與自然相處的安全互利模式。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近十幾年開發的,發展迅速,其工程建造花費較低,消耗能源較少,甚至不耗能,所需的微生物來源廣、繁殖快,經過篩選、定向馴化、富集后,可以降解大多數有機物質。生態護岸技術是通過栽種植物,堆壘石塊或采用透水性較好的材料,實現加固河岸而又改善河岸環境的修復技術。此類技術效果顯著,河岸侵蝕減輕,生物和棲息地多樣性增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生態護岸技術的關鍵在于與水利工程結合,選擇復式護岸、混凝土護岸等比較安全的護岸方式。
4、河道空間再造技術。河道空間再造技術是應用適當的修復方式,以恢復河流渠道的天然形態為目的河流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方式有重新塑造河道的彎曲度和修復河流的橫斷面。由于筑壩、筑堤、渠道化和人工河網化等水利工程的建設,眾多自然河流河道斷面規則化、直線化,改變了深潭、淺灘的交錯形勢和河流走廊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河道的自然化有助于水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別是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大幅度提高了水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和沖擊的承載力。
淮河生態修復是多尺度、多目標的復雜問題,亟需依據淮河生態系統的現狀、流域自然社會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目前修復技術水平制定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修復計劃,實現淮河生態系統的逐步恢復。
(作者單位:阜陽師范學院)
淮河流域生態修復初探
水體岸線修復河涌整治裸露山體復綠 珠海多方位助推生態修復
本報訊(見習記者宋一諾記者趙思華)近年來,珠海不斷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積極開展水體岸線修復、河涌整治、裸露山體復綠等生態修復工作,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目前,珠海水體岸線自然化率達90.83%,河道綠化普及率達90%,受損棄置地生態與景觀恢復率為81.2%。
修復水體岸線
打造國際海岸
近年來,珠海積極開展海岸生態修復,強調對沿岸灘涂、山體、植被等自然生態的保護。目前,珠海水體岸線總長度為931.64公里,自然化水體岸線長度為846.24公里,水體岸線自然化率達90.83%。
在水體岸線修復方面,珠海著力抓好情侶路“一帶九灣”的規劃開發。2015年,珠海正式實施《情侶路浪漫風情海岸整體提升規劃》,對情侶路南北55公里沿線及其串聯的唐家灣、香爐灣、橫琴灣等九個灣區進行整體提升。該規劃融合傳統古樸的香山文化和改革創新的海洋文化,延續宜居生態理念,計劃通過沙灘修復、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綜合空間功能等措施塑灣增綠,打造“浪漫之旅,國際海岸”。
抓好河涌整治
改善水生態環境
在河涌整治修復方面,2012年,珠海編制了《珠海市河流生態建設規劃》,要求河涌整治要盡力保持河道的原有自然岸線,加強河岸原生態植物保護,確保河道景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為改善水生態環境,珠海全面啟動以前山河流域污染治理為代表的黨委、人大、政府“三個一把手”工程,以“涌中有凈水,沿岸有綠意”為目標,制定《前山河流域環境綜合提升工程方案(2013~2017)》,通過實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截污納管整治、“三舊”社區更新、堤岸景觀提升、畜禽養殖清理“五大工程措施”和規劃統籌、部門協調、區域合作、共治共管、立法執法“五大非工程措施”,全面推進前山河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目前,水生態環境改善工作成效顯著。前山河水質已達到地表水四類水體標準,部分河段達到地表水三類水體標準。通過整治,全市190條河涌和溝渠均落實管理責任,排洪渠臟臭和近岸水域污染狀況基本得到解決,河道綠化普及率達到90%。
復綠裸露山體
恢復受損生態
在裸露山體的生態修復方面,珠海編制了《珠海市廢棄采石場取土點整治復綠規劃(2009-2013年)》,先后實施《珠海市2013、2014年度廢棄石場、取土點整治復綠工作計劃》、《珠海市裸露山體復綠美化工作方案》,對全市77處廢棄石場、取土點分階段進行整治復綠。
截至目前,珠海已基本完成裸露山體復綠68處,完成整治復綠面積約356.4萬平方米,全市受損棄置地生態與景觀恢復率81.2%。接下來,珠海將按受損棄置地生態與景觀恢復率100%的目標,全面恢復山體綠化,發揮生態及景觀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