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是以城市為集水區,通過水系統的自我調節,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資源消耗、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物排放,最大程度地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服務于生態平衡,最終實現水資源健康循環的城市。為因地制宜、科學編制海綿城市及相關規劃,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11月18日下午,常州市規劃局特邀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國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執行總裁Tony H.F.Wong教授,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海綿城市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水處理與生態修復工程中心副主任傅大放教授,進行《海綿城市》專題講座。規劃局機關及下屬事業單位、市建設局、園林局、水利局、環保局、交通局及相關市政建設單位參加講座。 Tony H.F.Wong教授重點講解了水敏型原則與智慧應對全球城市水資源環境挑戰的策略。他以悉尼和墨爾本等地利用三套方案解決供水、下水和排水問題為例,向大家介紹了海綿城市的技術經驗,使我們對海綿城市建設有了深入了解,糾正認識誤區,重新認識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內涵與實質。最后結合國內昆山、寧波等城市試點建設情況,分析了在雨水充足的長三角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可行性措施,因地制宜的選擇樹種、因事制宜地選擇施工技術和用材;傅大放教授重點講解了海綿城市建設的認知誤區與技術策略,通過結合海綿城市的效益評估,提出了水環境安全及質量改善、微氣候調節等一系列應對策略,內容精彩,為常州建設安全、健康、生態、和諧的城市上了生動、有效的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