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圖:張芳曼 |
北京西北六環邊,海淀區上莊鎮的科技園區內,一棟5000平方米的白色建筑門前掛著一塊“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的牌子。不遠處,稻香湖公園引出的一條小河畔,7座黑白色相間的高樓弧形分布,那是中關村海淀園正在建設的“北京創新創業灣”的一部分,由協同創新研究院旗下的協同創新園運營。
從協同創新研究院到協同創新基金,再到協同創新園,僅僅一年時間,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規模初現。在科研院所和大企業云集的北京,研究院并不新奇,這家研究院卻不一般。
體制創新:開放式平臺,非“官辦”機構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8月28日,由中關村海淀園聯合北京市科委引導首都高校成立。中關村海淀園負責人介紹,研究院的建立是為試點新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和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協同創新平臺提供試驗田。
“北京不缺高校研究院所,但缺乏一個有效的平臺。高校院所間互相割裂,難以在基礎、應用研究方面協同;成果出來了,企業發現難以應用,企業與高校割裂。”研究院院長王茤祥說。
王茤祥解釋說,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研究院,首先將采取新機制,吸引和聚集高校院所、行業龍頭企業等眾多創新要素,圍繞某一具體技術領域和現實經濟需求開展聯合創新,實現這一行業在三五年以后技術整體上一個臺階。
北京市、海淀區兩級政府大力支持,北大、清華、中科院等13家單位聯合發起,但這家研究院卻不是“官辦的”,而是“民辦的”,項目判斷、分析決策更多地由行業專家、產業企業家、投資人士作出。王茤祥介紹,研究院注冊為民辦非企業組織,采取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下設技術、指導、工作等3個委員會。“這便于整合高校院所、企業及其他社會資本等各方資源,突出研究院的公益性作用,在最大范圍內實現知識共享。”中關村海淀園負責人表示。
定位創新:技術孵化器,補產業之“軟”
2014年8月成立后,研究院按照“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的思路,一期規劃了18個協同創新中心,目前9個中心已建成并開始實質性運營,另外9個中心籌備工作基本就緒,將在理事會批準后正式啟動。
看看這18個協同創新中心,都是“硬家伙”:計算與仿真技術、智能機器人、先進制造、大氣治理和水處理、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藥及生物技術、電子工程、光電技術……參與合作的企業則包括航天科工集團、濰柴集團、北大方正、東源環保、啟明星辰等。這似乎與人們印象里中關村興旺的互聯網產業優勢不太相符。
對此,中關村海淀園負責人表示,在以創業大街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孵化”已經高度成熟和成功的情況下,研究院將成為中關村的“技術孵化器”,將有助于改變當前產業偏“軟”的發展格局。
一年來,研究院啟動了66個研發項目,包括“仿真軟件”“外骨骼機器人”“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熱泵”等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項目,正陸續進入研發、轉化、產業化的軌道。
資源創新:多元化募集資金,多渠道吸納人才
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兩個問題很關鍵:資金從哪來,人才從哪來?
“圍繞創新鏈配置資金鏈。”王茤祥介紹,目前,北京市科委計劃每年安排專項經費資助前瞻技術研發,一期資金已確定;協同創新母基金順利組建,規模達到12億元,2015年預計超過15億元,母基金中50%將用于投資中試項目;母基金的另50%將用于面向社會發起設立18個子基金,投資轉化及產業化項目,總規模將超過30億元;北京銀行將通過集團授信的方式,為研究院參股企業提供債權融資,授信規模約5億元。
通過以上多種渠道,形成了政府資助(重點支持前瞻技術研發)、知識產權基金(重點投資技術研發)、協同創新子基金及社會投資(重點投資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銀行信貸等覆蓋創新鏈的資金鏈。
人才從哪里來?目前,研究院從共建高校“雙聘”了75位學術所長及首席科學家,負責把握技術發展方向;從海內外公開招聘了268名專職產業研究教授(其中博士206人)從事技術研發;聘請了一批專職工程師和優秀的實習生支持科研工作。“雙課堂、雙導師、雙身份、雙考核”的“產業領袖”計劃已在部分大學先行先試,并將向教育部申請專門的招生指標。研究院的經營性平臺,則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擔任負責人。
目前,研究院還在美國硅谷和國內南京、杭州等多地建設了分院,初步形成了“北京及美國研發,地方成果轉化,產權共享”的人才布局和發展格局。目前已有96名來自斯坦福大學等院校的專家成為雙聘教授,進入研究院的專家庫。
機制創新:多主體合作,多形式轉化
今年,包頭、武漢、烏魯木齊等地的柴油車,將逐步應用一項“柴油車尾氣排放減排”新技術,安裝一個噴槍,排氣管里排出的氮氧化物就能變得干凈了。“原理并不復雜,但如何在高溫和快速的條件下精確噴出適量的尿素并不是件容易事。”研究院大氣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負責成果轉化的姚文生說,這項成果來源于北大、北工大、北理工三所高校和陜西、浙江的兩家企業的協同配合。
對于一些已經完成研發的成果,則向社會招募產業化團隊,實現“協同創業”。研究院實施的“我創新你創業計劃”,由創新基金從研究院成果中遴選項目,入選的社會創業團隊出資不少于10%,其余資金由基金出資,共同組成企業創業,落地政府將給予支持。目前已有5個項目成功組建企業,其中團隊出資30%至50%。
“研究院發現或推動關鍵應用研究在高校突破,然后再讓領域內企業承擔產業化的過程,形成一條龍。”王茤祥解讀說,目前,已從國內外推薦的386個項目中遴選了66個項目。“這些項目都經過研究院的嚴格評審,其中,研發金額超500萬元的重大項目還要經過國際專家同行的匿名評估。”
研究院正在實施的“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工程”,則面向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研發技術,企業出題目,由企業與研究院共同出資,并申請政府立項資助,研發完成后企業轉化,按銷售額提成或按年收費的方式回報研究院。王茤祥說,這些探索都將實現成果轉化專業化分工,提升成果轉化成功率。“我們正在形成別具特色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模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1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