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院士等:城市如何科學構建防洪排澇系統 原創

發布日期:2015-10-15 瀏覽次數:
101
核心提示: 王浩 院士等:城市如何科學構建防洪排澇系統 原創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城市如何科學構建防洪排澇系統,該體系在中國的現狀如何?水循環在該體系中如何進行協調?城市周圍的體系要建設好,要使外水防洪的壓力減輕,城市內澇有處可排。各種建設標準要統一,防洪排澇排水三者要相互銜接。中國存在一些城中村等問題,這些問題會造成這些標準的不一致,因此要建立統一的標準。在各種排澇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深隧系統有見效快、不擾民的效果。此外張院士提到的多普勒預報系統也很重要。應順應自然過程、法則。
所有科學建設防洪排澇標準、地下管網標準用什么方式來協調?排水標準的完善,要做到城市地面降水能盡快排到內河去,內河的水能及時排到外河去,科學的來建設防洪排澇的標準。通過工程建設,改變城市洪澇問題。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機結合。
武漢市是全國重點防洪排澇城市,工作壓力也比較大。首先要解決排水通道問題,強化江河清障、江灘建設等工作。保障江河暢通。城市防洪的發展與城市的生態、功能結合日益緊密。目前正在探討如何將防洪的功能與城市的功能結合在一起。過去的防洪措施注重城市的安全,現在我們在嘗試將防洪功能和城市生態、景觀要求結合起來,比如采用一些移動式結構的堤防。王院士在演講中提到“一片天對一片地”的概念,也就是從源頭上解決洪澇災害。這個概念很好,但他所指的是標準之內的問題的解決。我們對于超標準的問題解決能力往往不足,對于超標準的問題我們在嘗試用分泄洪區來解決。海綿體的概念能夠對管網和泵站的壓力有很大的減輕。
我補充一點,丁局提到的盡可能減少管網的壓力這一點很重要,在英國可持續水設計,澳大利亞水敏感設計等計劃中,一共設計理念就四五條,但都強調到了減輕管網壓力這一條。就是盡可能利用天然的河湖渠減少管網的壓力,從而減少投資。
那接下來我想問一下尼泊爾災害管理中心的主席,Chehtri先生,尼泊爾的快速城市化對于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有什么影響?此外,中國城市化遇到的城市防洪問題中,有哪些可以從尼泊爾的經驗進行借鑒?
洪澇災害對于尼泊爾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尼泊爾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最大的問題,一是執行力不夠,有政策而無法很好地落實下去;二是我們的工程師還無法準確預測洪澇災害的發生。三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我們城市中產生了很多位于河邊的貧民窟,當洪澇災害發生時,會有非常大的經濟損失,并造成流行病的蔓延。我認為尼泊爾的問題主要是城市規劃和排水系統規劃的歷史較短,規劃不全面、不恰當。我們開始規劃的時間也就是10~15年左右,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對防洪問題進行提前規劃,大力投資,提高項目質量。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認為第一個建議是,我們無法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我們可以盡量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第二,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速度也非常快,一方面我覺得可以學習其他國家,比如荷蘭等國家先進的防洪排澇經驗,另一方面我覺得可以重視衛星城的概念,比如把一些大城市的人口、產業等向衛星城進行轉移,這樣來減輕城市所面臨的壓力。第三方面,我覺得可以加強政府和民間企業進行合作,加強政策的執行力。
深隧系統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如合流型、分流型等,結構功能都不相同,在應用設計中是一概而論,還是針對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設計?中國大部分排水管道中都是合流制的污水,不僅包括降水的初雨,也包括各種廢水和來源于大氣中的污染物質,特別是在霧霾天氣,一些污染物隨降水進入管道中。我國的深隧系統絕大部分應該的處理是這種合流制的溢流污水,把它截流儲存后,再提交給污水廠進行處理。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