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從2015年起,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據功能需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舊城更新、道路改造等,因地制宜統籌安排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去年青奧會前夕,南京首條綜合管廊——河西南部地下管廊投用,至今剛滿一年。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自來水、公安交管線路以及河西管委會自用、協作單位管線外,尚未有一家社會管線單位入駐,處于“嗷嗷待哺”狀態。
雨果曾把巴黎發達的下水道稱為“城市的良心”。那么,南京綜合管廊這一“良心工程”,為何卻遭遇管線單位的冷遇呢?
管廊“小地鐵”
投入大利用率低
南京河西地下管廊全長8.9公里,呈“豐”字形下穿江東南路、紅河路、天保街、平良大街地下。走進6米深的地下管廊,真是別有洞天:高寬都有3米多,寬闊、綿長。管廊為雙艙結構,其中一艙為熱力管線度身定做,來自華潤板橋電廠的蒸汽余熱,通過這條管道進入河西南部的青奧場館,夏天制冷、冬天供熱,大大節約能源;另外一艙為水電管線,但只有一側墻壁上釘排的架子上豎放著粗細不一的管子,另一側卻空蕩蕩的。
南京市規劃局河西分局副局長李寧介紹,目前進駐管廊的管線單位中,熱力管道是河西指揮部協作單位,共同開發建設綜合管廊,自來水、公安交管管線是公用事業單位,其余則是河西有軌電車自用的市政管線。已投用一年的地下管廊,還沒有電力、通訊等任何一家經濟實力強、檢修頻次高的社會管線單位進駐。
沒有社會管線單位進駐,地下管廊利用率降低,也就沒有穩定持續的回報,可項目投入不菲。“公共管廊被稱為‘小地鐵’,工程造價很高。”南京市規劃局市政規劃處處長陳燕平介紹,雙艙結構的管廊每公里投入要6000萬元,河西是漫灘地區,地下工程造價高,每公里要六七千萬元,全長8.9公里,費用就達6億多元。
免費午餐吃慣了
付費“不習慣”
目前,南京正進行綜合管廊規劃,今后像江北新區、江心洲生態島、仙林青龍片區等城市新區,以及下關、紅花機場這樣的老城更新地區,都將鋪設公共管廊。“綜合管廊成網成片,才能形成規模效應”,陳燕平說,像江北新區起碼建起百公里長的管廊,管線維護方能一勞永逸,“但這是一筆巨大投入,此外還有人員工資、設備維護等費用,測算下來每公里每年也要50萬元。地下管廊在河西南部的遭遇不免讓人擔心,得不到管線單位響應,能夠可持續運營嗎?”
對此,河西指揮部項目單位負責人楊國濤解釋說,他們正跟各家管線單位協調,目前之所以利用率不高,一是由于河西南部剛開發,用戶還不多;二來管線單位的進場費還沒談攏,“這要有個過程”。
但記者了解到,河西南部已有海峽城、五礦、升龍等大開發商和兒童醫院河西分院等事業單位進駐,無論工程建設還是業主入住,都已用到水電,并亟需電信、有線電視、銀聯網絡等管線單位“進場”,管線單位不愿進地下管廊,原因一是過去“免費午餐”吃慣了,不想交這筆入廊費、維護費。“這筆錢怎么收,依據是什么?我們沒有遇到過,回去賬都不好做。”某電信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二是可以“曲線救國”。河西南部15平方公里,主次干道“三縱七橫”,可公共管廊才“一縱三橫”,一些開發項目的市政管線,顯然從外圍道路繞過“共同溝”進入業主單位。“我們開了前門,卻未堵死后門,還是管廊建設費用高、覆蓋不夠啊。”李寧說。
收費還貸
尚需頂層設計
市政管線直埋地下,無窮無盡的馬路開挖犧牲公共利益和百姓福祉。“馬路拉鏈帶來環境污染,影響交通出行,市民很有意見。”陳燕平介紹說,南京每年因為管線維修的馬路開挖不下千余次,“雖然市里規定新建道路5年內、翻修道路3年內不得開挖,可是真涉及到百姓的用氣、用水、用電維修,你能不給他挖嗎?有時剛修好的路上蓋了個‘補丁’,真讓人窩心!”
用公共管廊“包攬”地下管線,不僅杜絕“馬路拉鏈”,還節約城市空間。南京市城管局高工駱穎介紹,傳統的地下管線是平鋪式的,各類管線留有安全間距,很占空間,像架空高壓線間距留有50米。“公共管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管線就像睡‘上下鋪’,互不干擾!”
“公共管廊要使管線單位真心響應,必須打破地下空間無償使用的窠臼,樹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李寧認為,南京的地下商業空間,如湖南路地下空間、金陵中學東側地塊地下車庫,商家已通過拍賣獲得開發權,各移動運營商進地鐵也是要付費的,為什么進了地下管廊,并藉此經營,卻不愿支付空間使用費?
南京市物價局工價處處長芮有富認為,城市公共管廊投資巨大,是具有經營性質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收費還貸、使用者付費的高速公路、跨江橋隧沒有本質區別。“良心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真心呵護。”他認為,引導管線單位進駐公共管廊,要強制規范,規定公共管廊覆蓋輻射區域不得另批管線施工,并及早確立管廊收費標準。雖然住建部門表示管線單位應繳納適當的租用費和日常維護費,但國家和各地都沒有一個管廊使用、租用的經費標準,應該統籌考慮、頂層設計,好讓各地參照執行。
本報記者汪曉霞 顧巍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