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 (第十屆)日程暨邀請函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熊躍輝、谷雪景: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的影響分析 環保標準蘊藏環保產業市場潛能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25  瀏覽次數:148
    核心提示:熊躍輝、谷雪景: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的影響分析 環保標準蘊藏環保產業市場潛能
    青島歐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 (第十屆)日程暨邀請函
     


    標準是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尺子,但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的力度和成效。標準執行到位,污染控制的預期目標才能實現,環保產業才有市場和用武之地。

          摘要:環保標準是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技術依據,是開展環境管理、環境執法工作的有力抓手。環保產業是促進清潔生產和污染減排、實現達標排放的有效措施。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是環保產業發展的動力,為環保產業挖掘潛能、拓寬空間、提供指導,同時又與環保產業相互依存。強化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的促進作用,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綜合考慮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序推進環保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

          引言

          標準是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尺子,但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的力度和成效。標準執行到位,污染控制的預期目標才能實現,環保產業才有市場和用武之地。

          新常態下,我國環境保護也進入一個新態勢,特別是新環保法實施,氣水土三大戰役打響,環保力度空前加大,擺在人們面前的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問題,給環境標準的指導性、科學性、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國家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的環境標準,是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技術依據,是開展環境管理、環境執法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環保產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環保產業市場的風向標,對環保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我國環保標準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1973年,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大會研究、討論了我國的環境問題,并制定了我國第一部關于環境保護法規性的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1973年11月17日我國發布了首個環境保護標準《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GBJ4-73),成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起步的重要標志。

          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環保標準的法律地位不斷上升,標準類型和數量大幅度增加,標準體系不斷健全。現行環保標準分為兩級五類。一級是國家級環保標準,包括五類: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環境監測規范類標準、環境基礎標準與標準制修訂規范、管理規范類環保標準;二級是地方級環保標準,包括兩類: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截至目前,我國累計發布國家級環境保護標準1880項。其中,現行標準1642項。以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為主導、其他標準相配套的環保標準體系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污染治理技術進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改善環境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2月29日,環境保護部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成為我國從以污染控制為導向的管理模式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的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的重要標志。第二次全國環保科技大會提出環境保護“管理轉型、科技先行”理念,以環保標準為統領,大力推進環保科技標準體系建設,進而引領和支撐環境管理轉型。2013年出臺的“兩高”司法解釋規定超標三倍判刑;2015年1月1日實施的新環保法被稱為“史上最嚴”,大大提升了環境執法力度,同時國務院先后出臺的“氣十條”、“水十條”等戰略部署,對精細化管理保護環境和精準化治理環境污染明確了目標任務。這些都為環保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環保標準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良好契機。要實現水氣兩個“十條”的目標任務,就需要修制訂近30多項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

          2、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的影響

          2014年4月23日,環境保護部發布《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狀況公報》,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產業總體規模顯著擴大、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與2004年相比,我國環境保護產品年銷售收入增長了484.2%,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8.7%;環境保護服務年營業收入增長了546.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0.5%;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年銷售收入增長了151.2%,年平均增長速度至少為14%。

          對于污染物排放企業,是否治理污染、污染治理到何等程度,都由國家排放標準說了算,實際上達標排放就是企業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因此,環境保護標準不僅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風向標,還是環保產業發展的發動機。環境標準中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有多嚴,治理污染的產業市場就有多大。標準促進了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體現在環保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如水污染治理設備、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環保監測分析儀器等;在促進環境保護服務產業發展方面,如污染治理及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環境工程建設、生態修復與生態保護等;在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方面,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三廢”綜合利用等。標準不僅是環境保護執法監管的依據,也是排污企業和治理產業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無形紐帶。

          2.1環保標準促進產業升級和污染治理技術進步

          環境保護標準,特別是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的紅線,越過紅線就是違法。通過標準來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倒逼企業采用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和管理手段降低排放,是國際上通用的有效方法。標準引領會逼出大量的市場空間,所謂“標準緊一緊,市場進一進”,就是標準機制的逼迫效應。

          排放標準的修制訂原則,主要是盡可能滿足環境質量要求、實現排放限值技術的可達性以及經濟上的合理性。隨著污染治理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的要求,涉及各行各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一般三五年就得進行實質性修訂。目前已有數百項國家環境標準進入制修訂程序,近年來每年均有近百項新制修訂的國家環保標準問世。2011年,環境保護部與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新標準大幅收緊污染物排放限值,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火電排放標準。新標準為污染減排提供重要支撐,有力地促進了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減排。若能實現達標排放,2015年與2010年的排放量相比,火電廠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塵排放量將分別削減71%、51.2%和56%。新標準發布初始,火電企業紛紛表示難以達到標準要求。治理大氣污染的環保企業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很快使煙氣領域脫硫除塵程度達到燃氣標準,使火電行業二氧化硫與煙塵實現近零或超低排放。更加嚴格的排放要求為大氣污染治理產業的發展帶來廣闊前景,大幅增加了環保投入,促進了大氣污染治產業的發展。

          2014年新修訂的《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71-2014),是繼2011年《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之后,環境保護部針對燃煤污染再次發布具有重要影響的排放標準,已將燃煤鍋爐作為治理灰霾、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重點。新標準收嚴了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根據初步測算,鍋爐排放新標準實施后,將拉動3000多億元污染治理市場。

          2.2環保標準蘊藏環保產業市場潛能

          環保產業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就應順應環保標準要求,吃透環保標準的發展方向。充分利用環保標準提高污染排放要求的有利契機,激發先進治理技術、新型環保產品發展,推動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有效提升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

          近年發布的排放標準中均設置了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是基于世界上最先進的治理技術,規定了最嚴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旨在國土開發密度較高,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或環境容量較小、生態環境脆弱,容易發生嚴重環境污染問題而需要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地區,以嚴格控制企業污染物排放為導向,執行特別排放限值。2013年3月,環境保護部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個省區市的47個地級以上城市涉及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業及燃煤工業鍋爐的新建項目納入特別排放限值進行管理,給這些區域、行業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產品應用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例如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這47個城市鋼鐵行業“特別排放限值”,要求鋼鐵燒結機的機頭顆粒物排放要達到40毫克每立方米,機尾要達到20毫克每立方米。按照這個標準,河北境內80%以上的鋼鐵企業需要集中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一些致力于煙氣污染治理的環保企業瞧準商機,自主開發燒結機脫硫除塵穩定達標技術,市場迅速擴大,收入穩定增長。

          2.3環保標準為環保產業拓展市場空間

          環保標準決定環保產業市場發展的空間。大量的環境監測規范類標準促進了多種監測技術的快速發展。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技術保障手段,是實施環境管理的依據。為了保障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的有效實施,國家發布了大量的環境監測規范類標準,包括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環境標準樣品、環境監測技術規范,2013和2014兩年分別發布100余項、80余項,現行標準近1000項。標準覆蓋面廣,監測介質涵蓋了水、氣、土壤、固廢,監測物質全面配套環境管理要求,且采用的技術先進,提高了方法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推進環境監測儀器的產業化和技術升級,加快環境監測技術成果轉化。

          2.4環保標準指導環保產業發展

          現有環保標準大多是治理性標準,隨著末端治理措施的不斷到位,更多的減排空間將通過過程控制體現。針對源頭控制的預防性環境標準將會加大力度,不斷發布實施,這不僅能夠促進預防為主的戰略實施,也能指導或引導環保產業由末端治理向清潔工程與技術、資源化廢物循環利用、低碳發展等領域發展。目前已經發布了大量的環境管理規范類環保標準,例如清潔生產類、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類、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類、工程技術規范類、技術政策類等。另外已經完成100余項環保技術文件的制修訂工作,每年出臺《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示范名錄》和《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旨在引導和規范環保產業發展。

          2014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首次披露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未來幾年,我國修復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長期以來,我國污染場地調查修復項目的管理和執行都處于無章可循的境地。2014年環保部發布場地系列標準,填補了污染場地環保標準的空白,有助于規范土壤地下水修復市場,推動修復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推進循環經濟、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生產方式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已經達成共識。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堆肥、固體廢物作為原料和燃料生產水泥、廢舊機動車拆解回收、再生有色金屬利用等技術已經推廣普及,但是如何防止資源循環利用過程中可能引發的二次環境污染問題,如何提高資源再循環利用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環保部發布了相關的排放標準,如新修訂了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發布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還制定了《報廢機動車拆解環境保護技術規范》、《廢礦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等環保標準。上述標準對于指導和規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5環保標準與環保產業相互依存

          環保產業是污染治理政策逼迫型產業。達標排放是產污企業必須遵守的法律底線,也是排污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排污企業為了履行責任,就必須采用污染治理技術、安裝污染治理設施,或者委托第三方進行污染治理,逼迫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興起。同時,環保產業是環保標準有效實施的保障和技術手段,是改善環境質量的依賴性產業。為了確保環保標準有效實施,標準制訂工作必須基于可行的治理技術、基于合理的技術經濟成本,標準依賴環保產業的支撐和發展。

          環保標準加嚴促進了環保產業發展,環保產業發展為環保標準進一步提升提供了基礎。

          3、強化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推動作用

          盡管標準是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尺子,但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的力度和成效。當前,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頻頻暴露,全社會給予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空前,標準執行到位的要求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在,這也給環保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環保產業是依賴于環境管理要求和環保法規有效實施而發展起來的產業。沒有不斷提高的環境管理要求,就沒有環保產業發展的動力;沒有環保法規和標準的有效實施,就沒有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大量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存在監測不到位、企業監測數據造假、排放監測方案不足以判定“連續達標排放”等問題,導致環保標準的實施效果不容樂觀,污染減排效果低于達標排放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環保產業的發展。強化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的推動作用,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綜合考慮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序推進環保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

          進一步完善環保標準制定和實施的法律基礎,提高標準修制訂工作水平。環保標準是依法制定和實施的技術法規,由于上位法未能及時滿足環境管理工作的需求,導致環保標準工作有時“心有余力不足”。如土壤污染防或污染場地管理的上位法尚未出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工作,也影響了場地修復系列標準的實施效果,使得一些在土壤修復與場地污染治理產業領域謀求市場發展的環保企業見效甚微。

          進一步完善環保標準體系。環保標準特別是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的紅線,越過紅線就是違法。通過標準來淘汰落后產能、倒逼環保產業發展是國際上通用的有效方法。“十三五”期間,應在推進重點工業污染源排放標準的同時,繼續加強城鎮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加強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等重點污染物控制,收嚴排放控制要求,促進污染治理技術進步,拓展環保產業市場空間。

          進一步提高環保標準的可操作性。有調研表明,由于國家、地方標準不斷加嚴,新舊標準出臺間隔時間較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連續升級改造,造成企業負擔加重,一些治理技術的推廣又跟不上,形成被動局面。需要加強標準制訂的可操作性,加強環保技術創新與推廣,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配套相對先進、可靠、工程造價合理、運行成本更低的治理技術,使企業在開展污染治理、實施治理工程時,減少投資風險,降低運行成本,最大限度減少對經濟的影響。

          進一步落實環保標準的有效實施,健全標準實施的管理手段。著力推進排污許可證制度、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執法監管制度、排放超標處罰等一系列實施環保標準的制度建設,以及加強基層環保部門監測等技術隊伍、基本設施、儀器裝備等能力建設,加大標準執行的力度,增強企業治污的壓力,最大限度地釋放環保產業的市場空間。


    熊躍輝、谷雪景:環保標準對環保產業的影響分析
    2015-06-24     來源:《中國環境管理》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福清市| 涿州市| 云龙县| 兴义市| 新泰市| 林芝县| 琼中| 普洱| 木兰县| 郁南县| 龙里县| 米脂县| 西贡区| 渭南市| 乐至县| 临泉县| 如皋市| 博客| 新龙县| 宁波市| 涞水县| 临夏市| 临清市| 漾濞| 肇州县| 同仁县| 博野县| 万宁市| 高雄市| 张家港市| 喜德县| 新疆| 定边县| 岳西县| 恩平市| 垫江县| 来宾市| 韶山市| 永寿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