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發展新路徑——
-
會“呼吸”的地面
作為一座擁有兩千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北京在霧霾天氣、水患災害、城市熱島效應所衍生的環境危害面前,尤其意識到生態修復的緊迫性。而現在,一種新的路面鋪設系統有望為此提供新的解決路徑。
在日前召開的國際城市智能化技術與服務大會上,萬理晴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JW生態工法”創始人陳瑞文重點推介了JW生態鋪面。
據悉,這種生態鋪面能夠借大自然生態循環之力改善生存環境、解決霧霾水患等環境問題,同時不影響城市正常發展建設。
抑制霧霾危害
憑借科研和實績的優越表現,JW鋪面為自己贏得了一個美譽——會“呼吸”的鋪面。“這個概念就是將城市內道路、人行道、廣場等所有不透水的人工鋪面改造成為透水、上下能進行空氣對流循環的鋪面,并且同樣具備高承載能力供大卡車、巴士等順暢通行。”萬理晴國際董事長路金銘介紹說。
陳瑞文介紹說,使用這種鋪面,雨水能夠透過孔洞直接被導入鋪面下的碎石層進行儲存,形成大面積滯洪池,配合城市原本的排洪系統使用可以顯著減少積水。同時,JW導水管架構空氣對流的設計可以使其直接捕捉二氧化碳、霧霾、汽車尾氣、揚塵等空氣污染物質,進而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根絕霾害。
實驗表明,汽車尾氣若排放在JW生態工法的路面上,各項空氣污染物與二氧化碳可被稀釋58%到97%。其中,二氧化碳至少可被稀釋70%以上,超過50%的污染物將被捕捉到地面以下,而不是從上方擴散。
而在鋪面之下,富含水分的碎石層與土壤層滋養著活躍的微生物,被吸附或溶解的有害物質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等轉化為營養成分。“這就相當于地下的濕地,可以充當一座城市的肺。”路金銘介紹說。
疏導水淹災害
若使用于北京,該鋪面強大的導水儲水功能還將體現出更大的價值——它可以解決由強降雨帶來的交通癱瘓、建筑物受淹,甚至市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等困擾。
陳瑞文介紹說,普通透水磚或瀝青混凝土地面由于下層地基被夯實,雨水無法被順利排走;JW生態工法的鋪面則充分考慮到了這一問題。它擁有充足的儲水碎石層,透水率很高,即使暴雨如注,也可以一次性流入地下儲存起來或者通過導水管流入地下排水通道,有滯洪池的效果。“如果北京全部鋪設了這種鋪面,地下有40萬平方米的空間容納降水,2012年‘7.21’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陳瑞文說。
“充足的儲水碎石層每次至少可儲水30公分,這意味著在降雨量達到300毫升時,雨水也可以一次性流入地下儲存起來,或通過導水管流入地下排水通道。”路金銘解釋說,“這樣就起到了滯洪池的效果。”
地下儲存的水一部分可用于綠化,剩下的則可直接被蒸發,達到抑制都市熱島的作用,相當于天然的城市中央空調,同時還可節能減排。“酷暑天氣時,一般柏油路面的溫度要高于大氣溫度許多,但JW生態工法的鋪面溫度與大氣溫度僅相差2—3度。”路金銘稱。
試點范圍有望擴大
據悉,此鋪面于2003年開始投入使用,第一例鋪設于臺灣市新北市水利署,至今已逾十年,尚無需要修繕的地方。“JW透水鋪面的造價甚至要低于一般高壓磚、透水磚,且工期更短,維護費用更低,但其性能卻遠高于其他同類建材。”陳瑞文說。
目前,“JW生態鋪面”在中國臺灣地區及北京、上海和福建都有試點工程,“北京已經完成的試點是在一座生態園區的停車場,現在有一些新建的機場和旅游城市也在洽談這方面的合作。”路金銘透露。
陳瑞文坦言,“JW生態鋪面”目前仍沒有大規模推廣,最大難點在于需要多部門協作。通過京交會,我們希望讓更多有影響力的人了解這個產品,更好地整合資源,希望今年有示范工程可以做成。
“國家對于環境治理的力度是空前的,決心是巨大的。既有嚴厲的整治措施,又有極具誘惑的專項治理資金,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有有效合理、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符合節能環保的基本理念、符合國家經濟與環境的共同利益的好辦法,我們的環境沒有理由不越變越好。”路金銘稱。
-
本報記者 邢愛婷
路面底部有不少塑料空心管,不僅透水性能好,還能促進地表空氣循環
塑膠架上鋪上混凝土等,就成了會呼吸路面
東南網5月2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闕文龍 蔡鎮金 包華文/圖)你聽說過會呼吸的路面嗎?你想不想像科幻電影里那樣,在千里之外遙控家里的電器?……昨日是第十六屆海交會開幕第二天,雨水仍擋不住市民逛展的熱情。昨日下午,記者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看到,8大展館前仍人頭攢動,一些新工藝、新產品展位前,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分享到:
|
在臺北街頭,已有會呼吸路面,上面種有小草,綠意撩人(海都記者 翻拍資料圖)
“地球生病了,因為她的皮膚被城市的水泥鋪面封死了,不能呼吸。”在一個名為“會呼吸的路”的展位前,“JW生態工法”的發明人陳瑞文,正在介紹自己的新技術。 陳瑞文說,地球上的植被,就像人體的皮膚,如果把不透氣的膠帶長時間纏在皮膚上,我們的皮膚就開始壞了。地面不透氣,也會出問題。目前,許多城市的水不能自然循環導致淹水,地下地上空氣不循環容易形成熱島,城市的霧霾也與此有關。 陳瑞文說,他的這項發明,專業名稱叫“JW生態工法”。他拿著模具介紹說,相比柏油路、水泥路、透水磚路,JW生態鋪面就是實現路面水流和空氣的循環。具體做法是先用廢塑膠做一層鋪架,鋪架上有無數導水通氣的“JW空調導水管”,然后再澆灌上混凝土。這種三五十年不壞的廢塑膠結構架經混凝土澆灌,有很強的承重能力,可確保重載車通行。鋪面的下面,再鋪設碎石層和生態儲水球。這樣一來,會呼吸的路就建成了。 “碰到下大雨時,雨水能夠透過鋪面導水孔洞,直接將水導入鋪面下的碎石層和儲水球層儲存,形成大面積滯洪池,再配合原本的排洪系統,可顯著降低城市積水。”陳瑞文說。 據介紹,因為“會呼吸的路”下面的土壤可以與空氣、水相接觸,能夠自然形成生物活躍的地下濕地生態系統,實現路面上、下空氣對流。因為霧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PM2.5是相對比較重的,會自然下沉,接近路面時會直接被吸入地下。如此一來,有助于改善鋪面上方的空氣質量。而且,鋪面之下的蓄水,在大熱天時可以從排氣孔蒸發出來,有降溫效果,可抑制城市熱島問題。“我們的技術,可幫助解決水旱災、空氣污染和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陳瑞文稱。 |
5.18海交會展出會呼吸路面 可降霧霾除積水
2014-05-2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