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環境日的臨近以及新華網中國環保高峰論壇的來臨,新華網擬邀請環保部門、環保行業研究機構、NGO環保組織以及媒體行業管理協會等聯合發布新環保法實施后十大新聞事件。
本次十大新聞事件將預先發布三十件有行業、區域或產業影響力的報道或事件,截至到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結束,分三批給予公示。新華網將在“6˙5”——世界環境日當天通過網絡投票、專家、學者以及公益組織現場點評等方式,將從這三十件報道或事件中評選出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的“十大環保新聞”對外發布,并同期舉辦“向污染說不”專題沙龍。
第一批擬入選十大新聞事件名單如下:
一、《新環保法》正式出臺實施。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從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業內稱為“史上最嚴”。隨后的1月8日,環保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詳解配套新環保法的多道部令,用可操作性強的細則,保障法律落地。
同時出臺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上述四部法令,均以環保部部令的形式發布,為環保法的施行做好了配套保障。
二、《新華網:霍州煤電熱電廠超標排放成“頑疾” 至今身份不合法》
2015年1月27日,山西省環境保護廳下發對霍州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煤矸石熱電廠等6家超標排放的企業予以處罰。調查發現,該企業是環保違法處罰通報的“常客”,幾乎年年上黑榜。
據了解,霍州煤電隸屬山西焦煤集團,而山西焦煤集團號稱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煤種最全、煤質優良的煉焦煤生產企業,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監管。作為其子公司的霍州煤電集團則是一家以煤為主,以煤—電—材產業鏈為主要產業發展方向的大型企業,下轄子分公司50個,參股公司7個,駐外辦事機構4個。資產總額420億元。
三、《經濟參考報:土壤污染治理將全面向民資開放 料促5.7萬億投資》
繼大氣污染防治后,土壤環境污染成為我國下一步重拳治理的重點。《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獲悉,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近日已由環保部提交至國務院審核,預計今年年內或明年初將會出臺。
按照國務院要求,即將出臺的“土十條”中,會包括劃定重金屬嚴重污染的區域、投入治理資金的數量、治理的具體措施等多項內容。作為土壤管理和綜合防治的一個重要規劃,將會制定治理我國土壤污染具體“時間表”,總體上把土壤污染分為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分類進行監管治理和保護,對于土壤污染治理責任和任務也將逐級分配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爭取到2020年土壤惡化情況得到遏制。
四、《中國環境報:鞍山環境污染令人不安 寶得鋼鐵有限公司違法生產長達十余年》
今年初,環境保護部在對鞍山市的環保專項督查中發現,其環境污染問題較為普遍,存在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水處理配套管網不完善、部分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西大溝廢水超標排放等問題。
2014年空氣質量較2013年有所惡化。尤其是鞍山市工業企業環境違法問題較為突出。
鞍山寶得鋼鐵有限公司1999年由鞍山市第二軋鋼廠轉制發展起來。作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之一,公司董事長張永全更是榮譽滿身: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但這家公司的多條生產線均無環保審批手續;多個項目擅自開工建設,未依法向環保部門報批環保審批手續。寶得鋼鐵的環境違法問題引起了遼寧省環保廳的高度重視。
五、《北京日報:2015年七省區市共治六大污染》
2015年,是全面落實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在5月19日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會上,京、津、冀、晉、內蒙古、魯、豫七省區市明確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將聯手在機動車污染、煤炭消費、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化解過剩產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港口及船舶污染六大重點領域共同治污。
六、《新華每日電訊:蚌埠:又見“墨水”河》
記者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淮河沿岸采訪發現,一些流入淮河的支流河溝水質已發黑發臭,水面上漂浮著死亡的魚蝦,河灣溝渠里垃圾遍地,死亡的家禽被隨意丟棄在河水里。在蚌埠市淮上區一個以化工企業為主的園區里,流經這里的沫沖引河和三鋪大溝水體呈現“墨水”色,當地村民反映,近幾年園區化工企業的排污已經徹底污染了原本清澈的河水。據安徽省環保部門監測數據,這兩條河溝的氨氮和化學需氧量等指標均為劣V類標準,河水經三鋪涵閘口進入淮河后將嚴重影響淮河水環境。
七、《經濟參考報:長慶和延長石油漏油頻發 處罰金額被指九牛一毛》
陜北地區石油、煤炭等資源儲備豐富,但時不時遭受石油泄漏事故襲擾,這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近期,陜西省環保部門對發生泄露的兩家企業長慶和延長集團開出罰單,并約談企業負責人。但“五一”期間,長慶油田再次發生原油泄漏事故。專家指出,陜北頻發漏油事件反映出企業環保意識還比較薄弱,也折射出我國生態環境層面法制還不健全,缺少執法手段,監管和處罰力度不足。
八、《新華日報:化肥農藥殘膜接踵而至 農業污染總量超過工業》
中國農村環境正拉響警報。一方面,工業和城市污染正向農業農村轉移排放;另一方面,來自農業本身的污染也相當驚人: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曾經的“田園凈土”正經歷各類污染的侵害。
“農業面源污染的最大特點是隱藏性、長期性和分散性,是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各個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產生的。它不像工業生產上的點源污染,有問題關掉就行了,農業面源污染處理起來比較麻煩。”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所長任天志認為。
九、《華商報:陜西渭河岐山段受污染 約1公里長河水變紅》
在岐山縣岐渭水利風景區古城段河堤北側,約1公里長的河水呈現出鐵銹紅色且漂浮有大量油污,附近可以看到有一根直徑80厘米的排水管將污水排進渭河河道。
16日,華商報記者接到舉報電話趕到現場,在大片呈現出鐵銹紅色的河水附近,河道里的一根排水管內持續流出泛著白色泡沫的渾濁污水,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臭味。
寶雞市環境保護局岐山分局監察大隊長趙青松說,這條排水管道屬于市政管道,排放的是蔡家坡經開區內一部分沒有納入污水排污管網的生活污水,但不排除有工業廢水的可能。如發現有企業排放工業廢水,會依法處理。
十、《新華網:中國環保部出動“秘密武器”無人機查污染》
無人機成為治理污染的“秘密武器”,據環保部通報,今年3月中旬,環保部利用無人機對河北省邯鄲市開展了執法檢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鄒首民表示,3月中旬,環境保護部利用無人機對河北省邯鄲市開展執法檢查。采用航拍及夜間紅外技術空中巡查,發現大氣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夜間治污設施停運、煙氣排放超標、在建建設項目等問題線索。以上相關問題已由當地環保部門進行處罰,分別采取責令停產整治、責令停止建設、責令改正違法行為、罰款、責令取締等措施。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行政拘留、行政處分或企業內部處理。
原標題:新華網擬發布新環保法實施后十大環保新聞事件
新華網擬發布新環保法實施后十大環保新聞事件
時間:2015-05-27
來源:新華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