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19年中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  (第三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2019年中國排水系統提質增效大會——鼎力打造高質量、高效能,與城市水環境相融合,網廠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水業新聞 » 正文

    全面解讀城市生態 · EDSA李建偉 第四,生態是個政治問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3-16  瀏覽次數:116
    核心提示:全面解讀城市生態 · EDSA李建偉 第四,生態是個政治問題
    青島歐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中國排水系統提質增效大會
     

    全面解讀城市生態 · EDSA李建偉

    2015-03-11微設計城市設計

     

    什么是生態?不同職業、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會給出不一樣的定義。為什么要提生態?因為它在與我們漸行漸遠。在沒有人類之前,整個地球,那是最生態的。可以說全世界破壞生態最厲害的就是人,所有生態問題都是因為有了人以后才出現的。但是如果把所有問題都歸結于人,認為有了人類,就不可能有生態了,那也不對,因為人本身就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我們的祖先經歷了那么多年跟自然的和諧共處,也沒有出現這么多的生態問題。

     

    怎么說,生態問題也應該是可以解決的。然而近幾百年,尤其是近幾十年,整個地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原因是什么?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人的欲望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滿足。我們會為很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來破壞我們的自然環境,為一些很小很小的利益來侵害人類的生存空間。

     

     

    1對城市生態的理解

    談到生態,就不得不反思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只有搞明白了人為什么會做這些事情,才能對生態有更完整的認識,避免一條道走到黑。

     

    首先,生態是一個系統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行業、一個部門的事情。大家都在說生態,好像都有辦法治理生態似的,但現實又怎樣?整個國家都沒有一個協調生態的機構,生態是一個需要把很多行業聯合在一起,相互合作、互相制約、互相支撐,最終達到共贏的思想理念、工作方式和發展過程。如果只有從事園林景觀行業的人講生態,根本解決不了城市的生態問題!就像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期間出現的藍天白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雖然過去許多年,我們集合了全國最大的資源,改變城市規劃、治理河道,修建生態廊道,可是北京的空氣質量依然得不到解決。APEC期間,政府一句話,工廠停工,車輛禁行,一下子藍天就來了。治理城市污染,首先得解決污染源的問題,也就是說,城市規劃要改變、產業布局要調整、生產工藝要創新、污染企業要關停等等。如果城市繼續攤大餅,工業圍城不改變,所有的濕地沒了,鳥沒有了,蟲沒有了,微生物沒有了,地下水也沒有了,整個生態系統就無法運行。再加上沒有部門之間的相互合作,生態也就無從談起。交通部門不聽園林部門的;城規部門不聽水利部門的;水利部門從來就不聽園林部門的;這樣,大家各干各的,沒有系統觀念,我們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態環境。最嚴重的還不只這些,而是我們國家沒有系統的思路,國家沒有一個部門來協調管理城市生態環境,指望通過設計能把生態問題解決了?指望通過發表論文把生態問題解決了?這根本不可能!生態一定是大家的事。

     

     

    第二,生態是個法律法規的問題。部門之間的配合不能光靠自律,不管你有多大能耐,不管你有多聰明,都得依照法律行事,今天海綿城市,說的天花亂墜,海綿城市是技術問題嗎?是靠自律可以實現的嗎?根本不是,得靠立法!如果國家以立法的形式頒布海綿城市條例,就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海綿城市根本不是技術上有多高的難度我們做不了的問題,而是法律問題。在管理、政策和國家層面的東西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我們的生態是沒辦法做好的。光靠幾個設計師天天呼吁、研究雨水怎么收集,沒有用。開發商一句話說國家沒有要求,我不做,那你就是做不成。因為做了要多花錢,占用土地,增加成本,而對房子的價格沒有提升作用。而在市政項目里,市領導也想試試,可是如果做出來以后跟形象工程沒什么關系,可能還不怎么好看,市長就會說不要做了。所以生態建設的推進一定要依靠政策和國家法律。個人無權干涉。

     

     

    第三,生態是個管理的問題。我們國家現在缺乏專業化的管理,城市管理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我們國家的城市管理還很落后,政府的部門都是權力部門,發號施令的地方,基本沒有管理方面的職能。美國的規劃跟中國的規劃有什么不一樣?美國規劃局全是搞管理的,維護法律,合法的就批,不合法的一概不批。我們的政府都是指揮棒,都是做決定的,決定政策、決定設計、決定投資、決定老百姓的人生、國家的命運。叫你做成什么樣就做成什么樣。生態管理不是靠行政命令可以實現的。政府部門需要真正懂生態的專業人員、需要有能力協調各部門的管理人員和維護運行的技術人員,才能真正下好生態這盤棋。

     

     

    第四,生態是個政治問題。生態的問題,有時候牽扯到的是多方的利益,牽扯到不同商業的利益,或者不同人群的利益、種族的利益、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這些利益很多時候需要通過博弈、需要通過探討、需要通過互相溝通才能解決的。比如園林景觀最大的問題是跟水利的關系,我們國家的城市河流基本都不是生態的,可是河流歸水利部門管,園林部門沒有這個權力來管河道。我們只是常常被邀請去給它穿衣戴帽做點化妝而已。水利部門把河道修直了,打上了混凝土,然后叫我們去打扮打扮,而且告訴你河堤上啥也不能動。我們這時候已經沒有回天之力了;既不能讓它漂亮、也不能讓它生態,因為它的骨架就不好,已經被搞成了丑八怪,怎么化妝,化出來以后還是丑八怪,這讓人很無奈。這個政治問題一定要解決,要讓大家互相平等的為我們的生態服務,為我們的生態做貢獻。如果能夠把各方權力、利益都平衡了,我們的生態就會為全體人民服務,而不是為某一個利益集團、某一個開發商服務,是為所有享用這個土地的人服務。

     

     

    2城市生態問題的癥結

    我們要首先找到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才能針對污染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要認識什么是我們能做的,什么是我們做不了的,需要其他的部門、行業的共同努力。在我們能做的這些方面,有哪些可行的辦法?比如對污染源,我們目前沒有解決辦法,像汽車尾氣、工業污水、醫院病毒、田地里的農藥……這些源頭是污染最重要的方面,需要靠政府法規,行業自律,各類規范,制度以及政府的管理和行政執法來解決。

     

     

    現在我們最關心的,也是我們最有能力解決的,是土壤污染和水污染,以及一部分的空氣污染。

     

    國家現在關于治理水生態環境這一方面,存在著以下幾個重要的缺失:

     

    一、人才缺失

    城市建設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復雜的事業。多行業的合作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管理機制是城市建設成功的關鍵。這樣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就特別重要。

     

    國外有個專業叫市政工程,也就是civil engineering。這個學科主要是針對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建筑的結構及管網工程、城市雨洪管理工程、給排水工程、道路、電力以及豎向設計、材料使用等等各方面的市政問題。而我們國家一直把有關城市建設的學科分散到了不同的領域里面,比如建筑是個單獨的系統,道路,電力,給排水,通訊等等,都是不同的專業。我們國家以前是靠政府的“部”來統領學校,學校設置的專業歸這一部門來管理,每一條線自己管自己,卻唯獨把生態變成了無人管的領域。因為生態是個交叉于各專業之間的邊沿學科,是融會貫通把各個部門都關聯起來的學科,不是獨立的體系。如果我們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各專業學習的知識面很窄,都是門戶之見,結構專業只管結構、給排水專業只考慮給排水,跟其他的東西不相干,所以他們都缺少解決生態問題的意識和方法。生態學專業又是一個純理論的學科,本身沒有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怎樣把生態學的知識和技術應用到具體的行業實踐中去,我們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市政工程專業在國外發展得已經非常完善和龐大,而且不斷在加入新的內容。比如,加入了自然資源管理,環境規劃(環境工程在我們國家更多的是環保,比如重金屬處理,污水處理等等,那是環保工程)。他們把自然資源管理以及一些跟環保相關的內容,也納入到civil engineering以后,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更強了。它可以服務于建筑來做好一棟房子的設計,也可以服務于城市的道路,把道路的設計做好,把河流防洪做好,把雨水管理做好,這都是屬于civil engineering的工作。所以這個專業的工作綜合性特別強,基本上與景觀、規劃、建筑的任何項目都有合作。建筑師離不開civil engineering,景觀規劃師離不開civil engineering,做規劃的人也離不開civil engineering,因為他能把工程技術,把生態技術、環保技術應用到整個城市建設里面去。

     

    因此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我們的人才分工太細,專業化太強,都支離破碎了。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管理制度及法律缺失

    (一)我們國家的行政職能還有待改善,使之適應生態建設的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是問題的關鍵,比如河道屬于水利部門管,道路屬于交通部門管,其他部門就不能介入。互相之間的穿插和合作沒有建立起來。每個項目,發包單位屬于哪個部門,哪個部門就有權處理所有的事情,可以不跟其他部門溝通、不經其他部門同意。這樣的行政劃分導致了項目不能協調、融合,而這種綜合性的協調和融合正是生態所必須的。

     

    我們的城市規劃,屬于城建部門,而城建部門協調不了水利部門,水利部門也協調不了環保部門。現在很多地方,城建和園林是分開的,或者園林屬于城建的下屬單位,這種關系導致了他們之間矛盾重重。規劃做完了之后,再來做所謂的景觀設計,景觀就只有服從所謂的上位規劃。為什么大家就不能坐在一起討論,一同解決問題呢?由此看來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不力是導致我們的生態建設不能順暢推進的主要原因。

     

     

    (二)國家有關城市生態的法律法規還是非常的不健全。污染物的排放雖然有懲罰制度,但力度不夠,還是有大量的漏網之魚。沒有執法,沒有檢測,所以導致了很多的污染物還是源源不斷地流進我們的河流、濕地、以及其他城市的公共空間。并且沒有人為此承擔責任。

     

    應該說是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執法不力導致了污染盛行。簡單舉個例子,美國各州有一條關于雨洪管理的法律,即每個開發建設項目,不管你建多少房子,修多少路,都要求做到雨水平衡。土地被硬化了,就得建蓄水池,以保證雨洪調蓄功能。你家的雨水不允許流到其他人的場地去。做不到雨水平衡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來解決或者補償,雨水流入市政管網要付錢。如果市政管網禁止排放,有可能被要求在停車場、建筑物下面修地下的蓄水系統。這個法律,是針對每一個項目的。只要有類似這樣的法律 ,就會讓所有的開發項目按照規則執行,就能夠解決雨水管理的大問題 。人家的海綿城市就是這么實現的。

     

    我們現在的現狀是開發商想做就做,不做你也沒辦法,國家沒有一個成體系的法律,制度去約束。制度能夠一視同仁,對任何人 ,任何項目,公平獎懲,才真能夠解決問題。這個靠個人的自律是不可能實現的。

     

    三、城市管理的缺失

    我們國家的城市管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政府管理應該是真正的服務部門,是來管理好一個城市,不是在城市里行使權力。政府職能需要一個比較大的轉變,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城市。

    現在有些地方開始成立了所謂的市政管理局,既管理又行使職權,但實際上的技術力量是非常弱,真正的專業人員比較少,不能為城市維護管理做好服務。這個問題就有待于政府職能轉化,把服務意識確立起來,把管理真正的做起來。這樣城市的綠地、生態濕地才不會被荒廢掉。有很多項目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做了,如公園、濕地、河道等。可是項目完成后,只要養護期一過,城市主管單位沒有經營、沒有維護,項目整個就衰敗了。重復建設就是這樣造成的。

     

    四、土壤濕地普查工作的缺失

    土壤普查,這個工作目前做得非常粗獷,還遠遠不夠。

     

     

    生態一方面就是要保護好現有的土地資源,包括河流、濕地、森林等等。其中濕地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滋養著一個地區的地下水,也是保護清潔水的必要場地。如果沒有濕地,水體就會失去自凈能力,就會被污染。決定濕地根本因素的是土壤。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肉眼是分不清什么是濕地、什么不是濕地的。所以全面的土壤普查能幫助我們確定濕地的空間范圍。

     

     

    我們國家至今沒有一張完整的地圖能夠標出所有的自然濕地、人工濕地的位置和范圍,因此大家都不知道濕地在哪兒。特別是一些季節性濕地,我們根本是抓瞎。在城市建設速度如此迅猛的今天,每年有大量的土地被開發建設,如果不及時給出濕地范圍,加以立法保護,濕地就會在這樣的建設中很快消失。加之大量的河流被水利部門修直,硬化,河灘由濕地變成了高墻。因此對濕地基本情況的調查是迫在眉睫。只有對基本情況了解后,就可以進行立法,通過立法規定河流不允許做防滲處理(因為做了防滲處理就不是濕地了),不準筑橡膠壩、搞小水電、水庫建設,必須給水體留出足夠的消落帶,保護好河灘濕地。只有通過立法才能把濕地保護起來,形成完善的濕地系統。所以土壤普查和對濕地的保護、分類是緊密聯系到一起,缺一不可的。

     

    五、測量部門資料公開化的缺失

    我們國家的測量部門,大多自成一個體系,跟其他的建設部門不是合作關系,而是商務關系、利益關系。一方面要商業化,有很多資料需要大量的錢來購買;另一方面有些東西還屬于國家機密。但GIS的信息大多數國家都是公開的,包括歐洲,美國GIS的信息基本都是透明的。因為現在衛星技術發達,地球上任何一個物體只要幾十公分的尺寸,都能夠看的很清楚,保密的意義何在?這些資料對于我們規劃建設卻有非常大的影響。GIS通過計算機處理,能會得出一些我們想象不到的結果,幫助我們做規劃,幫助我們更宏觀的看待一個地方綜合的、復雜的經濟狀況以及與自然資源的關系,幫助我們清楚有效地認識土地的特性,并做出開發利用及保護方法的決策。如果沒有GIS,我們的分析能力會受到影響。所以應該把GIS廣泛應用到規劃設計中去。在美國GIS的信息處理已經是一個成規模的行業,而我們還在停留在所謂坡向,坡度,日照分析這樣的小事。這對于生態建設是極其不利的。

     

    六、產業布局的不合理

    工業生產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可能同時關停所有的污染企業。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今天的中國城市土地、水體及空氣污染都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時期。我們需要建立以省市為基本單元,乃至在全國范圍內統籌產業的分布,讓一些優質的農產區盡可能不搞工業,以保證食品安全。工業相對集中更有利于資源整合,互補和調配;可以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對于污染治理可以集中投入、大規模整治。如果每個地方都是以GDP為導向,都要上工業,那還怎么保護我們的糧食生產?

     

     

    七、農業生態保護的偏失。

    以農業作為景觀為城市“穿衣戴帽”的做法越來越普遍,讓人不免在食品安全和城鄉規劃等多維度下產生一定的質疑和焦慮。在農村建城鎮或把農業引進城市的做法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是不可行的。一方面我們更應該通過立法來保障農業用地及其周邊環境,限制化肥、農藥的使用,減少工業排放、確保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城市、農業、景觀之間的協調共生,關系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是應該成為當今民生工程的重要關注點,絕非小事一樁。見過太多的城市被工業包圍,工業的邊上就是農業,而裸露的農業沒有任何保護,任由工業廢物,廢水,廢氣的入侵……

     

     

    3治理城市水生態的途徑

    說了這么多問題之后,我們再看看怎么實現水生態治理的途徑。雖然我們既管不了污染的源頭,也影響不了城市的權利和管理部門,但從規劃設計方面也要有所作為。首先我們應該看到對水生態治理、水生態文明的認識,已經從水患、水利到水生態,正在開啟一個與水為伴、與水共生的新的水生態文明時代。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使命和義務。

     

     

    河流是我們城市的母親河。特別是傳統的中國城市,有了河流就有了人類的居住。人們擇水而逐、伴水而居的歷史使得我們對河流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可是,過去的幾十年來,當城市變得越來越大,需要越來越多的建設用地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與河流爭地盤,把河流修直了,用防洪堤把它固定,讓水只能在防洪堤內通過,這樣河流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泄洪渠道”。

     

    把河流修直、硬化,用堤壩“圍”起來,這是對付“洪水猛獸”的方式,非常野蠻。可遺憾的是,這已經是全國各地無論大小的城市河流的基本模式。河道的景觀生態設計,因為受制于防洪、市政建設的需要,從來都不在我們景觀生態的考慮之中。我們天天喊的“母親河”實際上都是些丑八怪,這話不好聽,可事實就是如此。

     

     

    河流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水利問題。如果哪個地方河流做爛了,這個城市的生態和景觀往往也就爛了,如果河流做得很好,這個城市就有鮮明的特征,就有很好的宜居條件。

     

    然而怎樣解決我們現狀河流的問題,把河流曾經擁有的生態和美好帶回到城市,就是我們現在日待解決的水生態的問題。

     

    一、最重要的是宏觀規劃。

    我們要從一個流域的角度來看待水的資源保護,因為一個流域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流域的水,不管離河有多遠,只要屬于這個流域,都跟這條河發生聯系。我們過去只討論河流兩邊的防洪,只要城市安全泄洪就可以了。一條河流的生命實際上是跟周圍很多地域相關的,匯水面內的支流直接影響主河道的質量。即使在河床范圍內,水漲水落都需要場地,灘涂地原來就是自然形成的河床濕地,對于河道生態和景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注重防洪,把河水都排走了,城市的地下水,河流兩邊的生物棲息地,都消滅了,就導致了河流生態的死亡。因此要解決水的治理的問題,就一定是要在宏觀區域范圍之內,劃定水的生態紅線,讓水有地方走、有地方留、有地方下滲、有地方去影響小氣候。提出綜合治理這樣一個解決途徑,要讓規劃、產業、市政、水利、景觀等等相關的部門都能夠坐到一張桌子前來討論水的問題,才能夠把各個方面的事情籠到一起,相互之間進行補充和銜接,既保證防洪,同時又保證生態、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等各個方面,做到效益的最大化。這是第一個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相信今天的水利部門也在轉型,不再是單一的以防洪排澇為目標,可是單靠水利部門改頭換面做好河流的生態還為時尚早,必須通過多方協作,才能取得實質性的改變。

     

    二、重新認識濕地與系統重建

    我們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自然濕地是非常脆弱,非常寶貴的資源。如果不很好地保護自然濕地,我們整個國家的生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坍塌。沒有濕地這個“緑肺”的自凈作用,我們的清潔水源就會受到破壞,就會危及我們的農業、森林、動物、城市空氣,甚至人的飲用水。保護自然濕地,不讓它受污染物的侵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目前社會上,包括業內有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認為濕地是可以凈化水的。不少的地方就把污水排進濕地,使得寶貴的濕地資源遭到破壞。生態濕地是保護清潔水的,在自然界,水體如果沒有濕地的保護,同樣會被來自微生物、昆蟲等生物的侵害。濕地系統能夠有效地平衡這種生態關系,不讓清潔水受到污染。即使有點污染,利用自身的“自凈能力”可以凈化水源。請注意,這里說的是“自凈能力不是對付“外來污染”的能力。濕地不是污水的凈化器。自然濕地不是為了處理污水而存在。我們應該立法,禁止污水排入自然濕地。

     

     

    人工濕地現在建得越來越多,有些是因為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有限,要把污水從五類水變成三類水根本做不到,經過處理廠出來的水通常還是五類水或四類水。在這種情況下要經過濕地進一步的凈化變成三類水,至少可以作為景觀用水。但是人工濕地是一定要經過檢測,經過人工控制,一定要保證它有凈化的作用。同時,要通過有效管控,保證它不會污染我們的農業,不會污染我們的鳥類,不會污染我們人類。所以人工濕地的管理和檢測是非常重要的。人工濕地對氮磷等農業污染的處理效果比較顯而易見,但對于一些重金屬,以及一些化工污染、醫療機構的污染是不能勝任的。那些所謂一公頃濕地可以把嚴重污染的水體或中水提升到三類水,每公頃濕地每天可以凈化800立方米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而且錯誤地引導了對濕地功能的理解。生態學家會告訴我們那些污染物除了植物所能化解吸收的氮磷鉀等養分,之外都會富集在生物體內,魚吃了這些受到污染的水,鳥兒吃了這些魚,人又吃了這些魚和鳥,就是毒上加毒的過程。前不久廣東出現的鳥類誤食,禽流感不就是這么產生了嗎?

     

     

    建立和保護濕地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處理污水,而是為了保護清潔水,為魚類、鳥類、微生物、小動物營造一個生存的環境。目前建立人工濕地,進一步改善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污水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污水的處理一定是在污水處理廠,而不能讓濕地取而代之。

     

    用污水來供給生產性景觀用水或者說用生產性景觀來處理污水,就更加不可取,除非你能明確污水是氮肥、磷肥、鉀肥等單一的污染,否則在污水中生長出來的糧食是沒有安全保障的。我們的工業污染、生活污水通常都不是單一的污染物,決不能把“生產糧食”與濕地聯系起來。

     

    這也是我反對在城市里種稻子、種蔬菜的主要原因。我們的城市里沒有安全的水源和土壤。“都市農業”基本是個偽命題。相反,我們應隔離農村與城市,需要在城市與農業之間設置森林隔離帶,讓污染遠離我們的食物。

     

    每次看到小區居民在房前屋后種的水果蔬菜,我都感到非常揪心。我們的老百姓不知道在那些土里藏了多少鉛污染、鎘污染、汞污染……環保部門有沒有來人檢測過?

     

    三、對于那些已經被污染了的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并不是拆了工廠,種上植物那么簡單。對于棕地的修復,首要的任務是檢測,我們要知道問題的所在,然后才能根據不同的污染物制定不同的處理方案。對于那些嚴重影響地下水的重金屬和生物生化污染必須通過換土、隔離、焚燒等措施才能有效解決。并且通過規劃設計將這些場地植入新的產業,從而使土地恢復生機,達到生態治理與生態開發相結合的目的。

     

    四、全面推行低影響開發的模式。最優秀的設計師能集約地利用土地資源,從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到任何一個小項目的建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雨水平衡、最大限度的保護好濕地和水域,以節能低碳的標準來建設,我們的生活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注:本文作者李建偉,十分感謝EDSA供稿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葫芦岛市| 昔阳县| 铜川市| 沿河| 资中县| 沙河市| 乐平市| 商城县| 湘潭市| 炎陵县| 开远市| 合江县| 张掖市| 额尔古纳市| 黔江区| 文山县| 商水县| 富锦市| 阿拉尔市| 新竹市| 双柏县| 团风县| 滦平县| 得荣县| 大同县| 紫阳县| 乐陵市| 策勒县| 合肥市| 兴文县| 阳城县| 平江县| 石棉县| 赞皇县| 鞍山市| 德安县| 博爱县| 红安县| 来凤县|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