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保法施行在即,環保產業迎來逐漸進入高熱的“新常態”,十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毛如柏表示,由于三大污染治理行動計劃(“水十條”、“大氣十條”及“土壤十條”)的推進,估算國家將在環保產業投入資金六萬億,環保產業進入生命周期的穩健成長期。
氣水土治理增資6萬億 環保產業有望領銜新經濟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指出,“十三五”環保產業規模同比將出現大幅增長,氣、水、土污染治理及第三方環境治理市場需求將大規模擴張。
他是在日前召開的2014環保上市峰會上作出如上表述的。
吳曉青在會上強調,在經濟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環境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中國環保產業將迎來更加發展的大機遇、好時期。同時,他還透露,備受關注的“水十條”已經基本編制完成,氣、水、土三項行動計劃規模有望超過6萬億元。
他指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商機,而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基本編制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在加快推進。專家們預計,上述三個行動計劃涉及的環保投資將會超過六萬億元,環保產業將出現大規模的增長。
與此同時,國家和地方都在研究制定“十三五”環保總體規劃,而這些規劃將圍繞重點領域研究謀劃一批涉及長遠和全局的重大環境經濟政策,重大環保工程和重大環保項目,其投資總額將可能遠遠超過“十二五”時期,由此得來的環保產業市場的需求將更加廣闊。
吳曉青還透露,隨著明年1月1日起新環保法的實施,環保部即將集中發布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現場停產整治,信息公布等一系列配套管理辦法。屆時將進一步提升廣大企業和大環境治理投入,而與之相關的第三方環境治理、環境技術服務等環保產業方面的需求將巨大的增加。
對此,第十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毛如柏表示,我國環境容量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他透露,據我國權威研究部門提供的情況來看,就大區情況而言,我國大區污染實際上已經超出了環境容量的上限,超出50%至100%。從區域分布來看,京津唐地區基本上都超過了100%,長三角地區大概超出50%至100%,珠三角地區則大概在50%左右。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環保產業是我們在新常態下一個很大的產業,有很大的發展余地。”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蔣正華在會上說。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4年到2011年,我國環保產業收入達到三萬億元,增長一倍以上,但GDP占比仍為1%左右。按照“十二五”環保產業發展意見,環保產業年增速要達到1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目前全國近100家環保上市公司的總環境產值為1000萬億到1200萬億元,環境需求與實際環境產值之間差距巨大,百姓和行政部門的環境需求轉換為市場需求才能解決環保產業的實際發展問題。
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表示,現在熱門的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社會資本,實際上也是在倒逼環保產業改革,行業原有企業在掌握技術和產業鏈等優勢外,也要考慮新的競爭壓力。但他同時強調,發展ppp模式要解決投資安全性問題和政府財政支付方式的調整,“財政對環保產業的支持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注重產業立項,項目立得越大撥款給得越多,而不管運行效果。”文一波如是說。
多位專家表示環保產業的后續運營發展是一個長久過程,財政的6萬億撥款對于解決環境問題只能觸及冰山一角。但從目前不斷釋放的政策利好來看,未來環保產業會迎來階段性的迅猛增長。
業內預計,環保產業作為未來能出業績的一個增長點,以下三類企業將受益明顯:“政府給錢的”——政府購買其主要產品的監測設備企業;“企業自己有錢的”——未來有成為一體化生態服務商潛力的企業;“省錢的”——由于能源結構轉型、節能類的企業,如生物質發電、工業節能、鍋爐升級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領域企業。
此外,吳曉青明確指出,為進一步推動環境工作,環保部將從下述方面開展工作。首先是健全法治,重點圍繞環保法的實施,全面推進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環境經濟政策的引領作用。
其次是強化管理,重點圍繞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略,加強環境管理和監督執法,把污染治理需求有效轉化為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促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的產業化應用。
三是轉變職能,重點圍繞簡政放權,繼續推進環保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審批效率,拓寬政府環境服務的供給渠道,積極推動各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環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