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每年向聯合國提交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中,污泥處理處置系統的碳排放量是一項重要內容。2014年9月19日,上海市水務局處長唐建國在“2014(第六屆)上海污泥熱點論壇”上提出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問題,并分享了上海市污泥處理方案的低碳化建議。他認為,污泥處理處置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必須堅持低碳化原則。
圖為:上海市水務局處長 唐建國
各種污泥處理處置的碳足跡
“按照我國目前的污泥產量,一年可填滿一個悉尼!”唐建國形容道。3000萬立方米/年,數字確是驚人,而我國污泥處置處置卻仍以填埋為主。建設部網站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污泥填埋處置占46%,焚燒處理占18%,好氧發酵及厭氧消化處理占16%。
各種污泥處理處置方式的碳足跡分別如何,對氣候變化是否有影響?唐建國介紹,在亞洲開發銀行的資助下,2011年住建部組織開展了《城市污水再生和污泥資源利用政策研究》,其中對各種污泥處理處置方式的碳足跡進行了研究。
研究數據顯示,污泥填埋年產二氧化碳(當量)高達29,942噸/年。以此推算,我國46%的污泥進行填埋,填埋量為276萬噸(干基),年產二氧化碳(當量)有52億噸(不含深度脫水和運輸的影響)。而我國18%的污泥焚燒,焚燒量為108萬噸(干基),年產二氧化碳(當量)4億噸。
上海如何實現最佳的污泥處理處置?
目前上海污泥日產量3400立方米,已定的污泥處理規劃以焚燒為主。在處置效率、能源消耗、碳足跡等方面的綜合考量之下,如何才能達到最佳處理效果?
唐建國介紹, 2012年AECOM公司特為上海污泥處理處置方案提出了相關咨詢意見:對于上海中心城區的污泥處理來說,采用高級厭氧消化(帶熱水解預處理或其他有助于厭氧消化產氣及改善污泥脫水性能的其他預處理技術)處理后的污泥再焚燒,從節能減排的角度來看,是應推薦的技術路線。
意見指出,和原污泥直接焚燒相比,經過厭氧消化的污泥在焚燒尤其是經過高級厭氧消化(帶有熱水解預處理)的焚燒方案更加能源有效且經濟。另外,污泥經過厭氧消化后再焚燒產生的碳足跡,明顯小于原污泥直接焚燒產生的碳足跡,尤其是帶有熱水解預處理的高級厭氧消化的方案。
污泥低碳化處理的襄陽、裕川案例
最后,唐建國簡單介紹了襄陽、裕川兩個污泥低碳化處理的案例,兩項目均將碳排放量大大降低,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襄陽污泥處理項目采用“高溫熱水解—厭氧消化—沼氣利用—生物炭土利用”技術路線。2014年7月世界能源研究所對襄陽案例的碳足跡研究表明,襄陽項目在21 年的運行期中可處理處置22.7 萬噸污泥,產生1.3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而如果采用填埋或焚燒進行處置,則將分別產生81.3 萬噸或23.7 萬噸,是襄陽項目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的62.5倍或18.2 倍。
裕川污泥處理項目采用“高溫熱水解——板框壓濾脫水——污泥水提取蛋白——泥餅土地利用”技術路線,主要產品為微生物蛋白發泡劑,以及蛋白液體肥。唐建國介紹,微生物蛋白為發泡劑,用于泡沫混凝土砌塊或現澆,減少水泥、砂石、聚苯板等傳統建材的使用,進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中國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積20億平方米,減排潛力為188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年。
唐建國最后表示,藍色思維之下的污泥之道,應堅持處置決定處理,遵循以污泥體系減量為基礎,以穩定化處理為核心,以資源化利用為目標,以對外界環境影響最小為宗旨。
唐建國:污泥處理處置必須堅持低碳化原則
時間:2014-09-20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楊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