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國環境將轉入恢復期
對于中國的環境來說,當下是一個令人憂慮的時代,但巨大的環境治理需求也使得中國環保企業獲得了快速成長的機會。對于中國環保企業來講,這無疑是一個大顯身手的時代。近日,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笠鈞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談到,“如果能選擇,我寧愿選擇失業,但現實的問題是,可能到我退休的時候,環境問題也不能完全解決。生態一旦破壞,再恢復的時間代價極高。”他預計,到2030年左右環境可能不會再繼續惡化,開始轉入恢復階段,這一階段也許需要30年、50年,個別地方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環球時報:目前,中國的環保產業以及貴公司的發展現狀如何?現在對于環保企業來說,是最好的時代嗎?
趙笠鈞: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從環境來說是最壞的時代,但對于環保產業的從業者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到處充滿了機會。2011年到2013年,博天環境年均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2.23%,每年新簽合同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0.75%,人員年復合增長率為102.57%。但我們總覺得怎么努力都趕不上環境治理的需要。
從整個行業的發展看,,中國人口總量大、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但大的環境治理企業太少,需要更多有潛力的公司成長起來。中國環保市場的現狀是企業數目多,但每一家規模都不夠大。有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從事環境服務業的企業有2.4萬家,總產值加起來才2.8萬億元,而歐美一家大型環保企業的產值就將近3000億元。如果環保產業通過并購整合,擴大產業規模,整個行業的品質和技術水平就會提升很快,綜合成本也會降低。
從趨勢看,中國公司這些年在規模、技術水平、研發投入、對品質的追求等方面,都在改善。如果市場競爭是一個三角,許多外國公司把自己定位為塔尖,追求塔尖的客戶,這也導致他們的客戶非常有限。過去在中國很活躍的外國公司,現在的市場都在收縮,因為國內的公司實力在提升,技術在加強,國外公司的競爭力就變得越來越弱。
環球時報:法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國的水處理技術都做得很好。中國水處理技術與國外相比處于什么水平?
趙笠鈞:中國在環境治理的問題上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最全面的解決方案。之所以這樣講,道理如同大醫院會出著名的外科大夫,患者多,天天做手術,經驗自然非常豐富。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的環境問題這么復雜,因此,從技術來講,我們已經嘗試并熟悉掌握了最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從標準來講,由于環境容量小,在生態脆弱地區我們要實現的排放指標比其他國家更嚴苛。我們清楚地知道中國的環境存在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但也要承認,中國在裝備制造方面仍有欠缺,包括環境檢測儀器、高端裝備等很多東西都需要進口,希望未來我們能通過自己生產替代進口。
環球時報:中國環境治理了這么多年,但成效并不明顯,您認為原因有哪些?
趙笠鈞:中國的環境有今天的現狀,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應該對環境問題提出系統性思考。以前我們在環保治理上缺乏經驗和資金,但今天不能再講這個借口了,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認識水平上。當下要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如果不重視環境的系統性設計,再過20年、30年,我們再來審視這些年的環境治理,如果發現干了30年仍然沒有建立起生態文明,那我們就是犯罪了。因此,現在首先要解決系統性思考的問題,如果能一次性規劃好,很多污染問題都會得到系統性解決。比如現在我們規劃一個城鎮,就要考慮這個城鎮最宜居的人口規模,醫院、學校、公共設施的數量,以及電力配套、水資源的多少。在建污水站的時候,是否可以考慮與電廠站建在一起,這樣污水站的水做深度處理后就可以給電廠二次回用。城市設計也可以更科學。比如城市綠地應盡量建成下凹式,就是綠化帶比馬路低,這樣雨水會先通過綠化帶下滲,成為天然集雨的蓄水池,機動車以及非機動車行路面也盡量使用透水材料,這樣可以有效遏止城市洪澇。
第二是政策導向問題。政府的終極目標絕不是把環保產業扶植強大,而是要落腳到環境的切實改善上。現在,政府很重視環境問題,但顧慮太多,一會關心環境,一會關心環保產業,一會顧及工業企業的承受力。事實上,政府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嚴格環境執法,讓市場去優勝劣汰,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具體來講,首先是加強對企業排污的監測,公布檢測出的具體數據,讓社會監督。然后對企業環境進行審計,明確這個企業一年對環境產生了多少影響,從環境稅的設計上,鼓勵企業盡量減排,否則,就苛以重稅。如果這個企業因環境責任倒閉,那就應該讓它倒閉,經濟要繁榮,就是生的容易死的快,要符合市場的競爭法則。另外,企業有了高額環境稅的壓力,就有積極性找環保企業協助治理污染,認真承擔環保責任。這樣,環境改善了,環境企業發展了,一舉多得。
第三,環境治理方法缺乏科學性。目前,中國有的環境治理措施違背了自然規律。舉例來說,常言道,河流十里凈,水是有自凈功能的。自然界中的河流都沒有直的,這樣河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會翻騰、充氧、產生剪力作用,這樣就會產生微生物,就有了生態系統,水中的污染物就會逐漸減少。而現在一些地方將河道修直,結果導致水里都沒有生態系統,河道的自凈問題很難解決,這就是違反自然的后果。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中國的環境要治理到比較良好的狀況,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環境治理好了,您豈不是失業了?
趙笠鈞:如果能選擇,我寧愿選擇失業,但現實的問題是,可能到我退休的時候,環境問題也不能完全解決。生態一旦破壞,再恢復的時間代價極高。現在我們還在解決看得見的污染,這個相對容易。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污染,比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程度遠遠超出地表,這些問題要徹底治理,需要漫長的周期。如果一定要說多少年治好,我個人判斷是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將到達拐點,城市化的建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基本完成,能源結構也將有很大改善,到那時環境基本上不會再持續惡化,開始轉入恢復階段;謴蜁r期也許需要30年、50年,個別地方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時期都有要去解決的環境問題。像美國這樣環境治理很好的國家,仍在投入大量資金解決環境問題,所以,即便中國的環境污染得到遏制,之后仍有很多生態修復的工作要做。
(轉載自《環球時報》,作者:張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