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連海:餐廚廢棄物處理應“治廢創利 以利治廢”
來源:《財經界》 作者:王海蘊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關于餐廚廢棄物處理的提案,成為循環經濟領域提案的熱點。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我國就啟動了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陸續批復三批共計66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
北京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任連海日前接受《財經界》記者專訪時指出,通過開展城市試點工作,我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大氛圍,總體技術路線也日趨成熟,并出現了一些成功案例。但不可否認,還需要進一步科技攻關,當務之急是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完善餐廚垃圾工程技術的標準和規范。
任連海參與了國家餐廚廢棄物試點城市的確定、項目評審等工作,并長期跟蹤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和技術經驗。在其看來,要讓數量驚人的餐廚垃圾變為可利用的資源,必須走“治廢創利,以利治廢”的道路,因為只有讓廢棄物實現最大資源化利用,才能降低處理成本,實現新的盈利,最終推動餐廚廢棄物處理的良性循環。
去向不明埋隱患
目前,我國每年的餐廚垃圾產生量約為4000萬噸。而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餐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餐廚垃圾產生量也將逐年增長。任連海說,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每年的平均增速應該在5%-10%。
根據我國的界定,餐廚垃圾的產生單位被定義為公共餐飲服務機構,如飯店、餐館、機關團體的食堂。任連海說,從這些大型場所運送出來的餐廚廢棄物不僅產生量大,且含水率高,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形成區域性惡臭污染事故,嚴重影響處置場地周圍居民生活環境。
在國家將餐廚廢棄物納入循環經濟范疇之前,對餐廚廢棄物多是運到郊區喂豬或通過其它政府無法控制和規范的渠道進行處理,不僅易造成環境問題,更可能因監管缺失使這些廢棄物“變身”地溝油重返市場,引發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事實上,同其它可回收物一樣,這些主要由碳氫氧元素組成的餐廚廢棄物雖然令人頭痛,卻具有非常鮮明的廢物和資源的二重性,如果得到合理的處置和利用,就可以成為新的資源。
2010年,為推動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環保部、農業部聯合啟動了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
盡快出臺國家管理辦法
近幾年,任連海一直以專家身份參與國家餐廚廢棄物試點城市的確定、項目評審等工作,并長期跟蹤研究。
對于目前的試點情況,他認為,從這幾年的實踐效果看意義顯著
首先,確定了新的廢物資源,把原本政府無法控制的餐廚垃圾納入到循環經濟工作中,而循環經濟的內容同樣得到了拓展。
其次,推動了很多一線大中型城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的出臺。隨著餐廚垃圾集中處理大型工程的建設,相關管理政策、標準規范都在積極的制定當中,40 多個城市出臺了專門的管理辦法。
第三,餐廚廢棄物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很多城市已專門成立了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領導小組,市長親自掛帥,把餐廚垃圾處理納入到日常政務工作中。
因此,總體上說,隨著試點的鋪開和大型工程、項目的相繼建設,無論是管理體系、還是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進展顯著,我國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大氛圍、大形勢已經基本形成。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項目或工程都還在建設之中,一些普適性強的技術仍處于嘗試階段。任連海指出,當前,應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對餐廚垃圾工程建設進行統一規范和指導。據其透露,國家層面《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與管理條例》初稿已經完成。
處理技術要因地制宜
從構成上來看,我國餐廚廢棄物獨具明顯的“三高”特性:含水率高、含油率高、有機質含量高。
復雜的成分構成使我國餐廚廢棄物的處理難度也進一步加大。任連海表示,利用填埋、焚燒、堆肥等傳統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填埋會出現滲濾液處理問題,高含水率使我國餐廚廢棄物焚燒時耗費大量熱能,堆肥則存在嚴重的臭氣問題。
而且,還有一點不容忽視,我國各地飲食習慣差異很大,不同地區的餐廚廢棄物成分迥異,這就使技術的普適性大大降低。比如,位于西南地區的成都、重慶,當地居民偏好火鍋,其餐廚廢棄物中的含油率就非常高,處理中脫油環節非常關鍵;而在一些沿海城市,像大連、青島等,食物以貝殼類為主,油脂成分就少一些,處理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如何除沙。所以,各地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我國餐廚廢棄物的源頭分類也不嚴格。這些從飯店、餐館、食堂中運出來等待處理的垃圾里不僅有“殘羹冷炙”,還有桌布、酒瓶、刀叉、茶杯和其他不明物體,對處理技術顯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這些現實問題,任連海認為,盡管我國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總體技術路線已經確定,但具體到各個地區還應根據當地廢棄物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和嘗試。
最大化地變廢為寶
如何讓餐廚廢棄物轉變為可利用的資源,并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不僅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更是這個產業能否順利完成“十二五”目標的關鍵。
幾年前,當任連海為蘇州吳中地區的一家餐廚廢棄物處理企業進行技術和項目指導時就提出了“治廢創利,以利治廢”的發展思路。在其看來,只有讓餐廚廢棄物中分離出來的水、固體和油,都分別找到價值最高的出路(即能實現利潤最大化)進行處理,使產業鏈得到多邊延伸,創造出更多的利潤,再將這個利潤用于更多的餐廚廢棄物的治理,才能推動這個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比如,餐廚垃圾脫出的水分為高濃有機廢液,可以利用厭氧發酵產沼,進行發電或供熱。固體中分離出的營養物,可以加工成蛋白飼料,或通過深加工研制出其他高蛋白產品如蠅蛆等,既可制成化妝品又可入藥。通過濕熱處理技術提高脫油效率,分離出來的油脂可以作為化工原料制成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化工產品。
按照這樣的思路,蘇州這家2008年開工建設、2010年投產的餐廚垃圾處理企業,僅通過一年時間的嘗試和探索,就實現了每天300噸的垃圾處理能力,同時創造了一年兩、三千萬的盈利額。
不過,任連海同時強調,如何進行資源化利用,拓展產業鏈,還要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產業發展狀況等關鍵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