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制天然氣產業分析報告
2013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676億立方,年進口530億立方,供需缺口達220億立方/年。發展煤制天然氣,被認為是補充我國天然氣供應的重要途徑。
煤制天然氣是指煤經過氣化產生合成氣,再經過甲烷化處理,生產代用天然氣。中國正在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供應。2013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676億立方,年進口530億立方,供需缺口達220億立方/年。發展煤制天然氣,被認為是補充我國天然氣供應的重要途徑。
在此背景下,2013年我國加快了煤制天然氣項目的審批節奏,僅在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的7個月內,就有11家企業與地方政府簽訂項目投資合同,計劃項目總產能達到780億立方米/年。
經統計,全國目前共有不同階段煤制氣項目50個,其中實際建設中項目5個(部分產能已投產),正在做前期工作的項目16個,計劃中的項目18個,另有2013年以來新簽約的11個項目。
以產能規模統計,截止2014年6月,全國煤制氣項目總計計劃產能已經達到2250億立方米/年。其中,已投產產能僅27.05億立方米/年,建設中產能143.95億立方米/年,前期工作項目產能662億立方米/年,計劃中項目產能637億立方米/年,新近簽約項目產能780億立方米/年。計劃建設的項目規模是已投產和建設中規模的12倍 。
2013年項目審批的提速刺激了煤制氣項目的投資,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僅僅7個月內,就有11家企業與地方政府簽訂項目投資合同,計劃項目總產能達到780億立方米/年。
2013年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676億立方米,煤制氣產業當前計劃總規模是其1.34倍。國家能源局初定的“十三五”末煤制氣產量目標是500億方/年,煤制氣產業當前計劃總規模是其4.5倍。
從項目的地理分布來看:全國計劃總產能2250億立方米/年中,內蒙古分布產能1076億立方米,其中鄂爾多斯及周邊的蒙西地區占到596億,呼倫貝爾及周邊的蒙東地區占到480億立方米。新疆總計產能也達到992億立方米,其后是山西80億立方米,甘肅40億立方米,遼寧40億立方米,安徽22億立方米。
從項目個數來看:50個煤制氣項目中:新疆項目25個,內蒙古項目19個,山西2個,寧夏、甘肅、遼寧和安徽分別各1個。
簡單計算,西北地區(新疆、蒙西和甘肅)的煤制氣計劃產能占到全國72.4%。
歸類企業的核心業務可以發現,最大的投資群體是地方綜合型能源企業,并且以東部省份為主,例如浙江能源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天津能源投資集團等,占到總產能的35%。其后是煤炭企業23%,電力企業14%,油氣企業11%。
就項目的所屬企業而言,央企和地方國企所屬產能規模達到 80%,而民營企業僅占20%。
八成產能面臨較高水風險
綠色和平組織分析指出中國煤制天然氣產業79.7%的項目產能分布于較高風險甚至極高風險的水資源緊張地區。若目前的煤制氣項目計劃全部得以投產,新疆地區將消耗水資源6.8億立方米/年,蒙西地區將消耗水資源4.1億立方米/年,蒙東地區消耗水資源3.31億立方米/年。若僅考慮已獲得路條的項目規模,三個地區的水資源需求量將達到3億立方米/年、1.5億立方米/年、0.6億立方米/年。根據《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政策(征求意見稿)》要求,煤制天然氣新鮮水耗應低于6.9噸/千立方米。
除了水資源消耗,還應考慮的是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和平建議適度發展煤制天然氣可以暫時緩解我國天然氣供應壓力,但是要基于對當地環境承受力的考慮,進一步統籌考慮各地煤制氣產業產能規劃實施情況。(來源:化化網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