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國低碳日,你知道全球哪些城市最低碳嗎?想了解他們是如何做到低碳生態化的嗎?小編搜集了全球11個低碳城市的簡介,供大家賞析~
瑞典哈馬碧生態城
哈馬碧原本只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城市邊緣的一處普通的小型工業區和碼頭。在瑞典學者和企業提出“生態城市”的概念之后,哈馬碧脫穎而出。“生態城市”又被稱為“建造給未來的城市”,它是指城市的規劃、建設不僅要著眼于當前居民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舒適程度和安全性,還要考慮到對下一代居民的可延續性。
哈馬碧濱水新城的規劃者首先在環境指標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而嚴格要求,包括每戶公寓都應擁有不低于15平方米的綠地;到2010年前80%的居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騎自行車;新城內的能源供應均來自太陽能、沼氣、垃圾;人均用水較斯德哥爾摩平均水平減少1/3;污水全部得到循環使用等。
為此,哈馬碧的建設者還設計了被稱為“循環鏈”的解決方案。例如居民生活垃圾被要求分類放在不同的回收箱中;通過地下的垃圾抽吸系統,可燃燒垃圾被運往熱電廠用作供電;有機垃圾則到了肥料廠去轉化為田間肥料,這樣,除電池、化學品等需特殊處理的危險廢物外,其他垃圾都在新城內得到了再利用,構成“垃圾循環鏈”。而“垃圾循環鏈”又與“供水排水循環鏈”、“能源循環鏈”等相互整合,最終形成了哈馬碧地區整體上的“環境—能源循環鏈”。
日本北九州生態工業園
日本目前共有26個生態工業園區,其中,建于1997年的北九州生態工業園區充分利用作為工業城市積累起來的技術和人才、工業設施,以及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市民建立的網絡,集產、學、研于一體,將振興產業與環境保護兩大政策有機結合,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實施地區政策的產業園區。北九州環保產業振興戰略是,將環保教育及基礎性研究與技術驗證研究、產業化運作有機結合起來,搭建一個這樣的平臺,給予充分的政策扶持,逐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環保產業集群。
園區主要設計三大區域:驗證研究區、綜合環保聯合企業群和響(Hibiki)再生利用工廠群區。
芝加哥中心區“脫碳”規劃
AS+GG(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事務所完成了芝加哥市中心區“脫碳”規劃的一期工程。將幫助芝加哥減少25%的碳排放,到2020年降至低于1990的水平,到2030年實現所有的新建和改造建筑的碳排放減少100%。
該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連接Pedway地下系統,使得該區在極端天氣狀況下也適合步行;創建綠色走廊和Monroe街的地下聯運軸線,方便居民、通勤者和游客;循環利用環線中的地下隧道,構成流動性的廢物處理系統;將芝加哥現有的河畔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延伸開來,增加環線地區的機動性;為學校印制城市設計和“脫碳”方面的手冊。
Gordon Gill表示,破舊的房屋經過改造后,不僅節省了資金,還使得新建建筑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降至最低。這種新的經濟形態將改善能源和碳排放,并提高環線區域的生活品質。
美國吉奧斯零耗能地區規劃
“這是第一個如此高效率使用太陽能的的項目,配備有雨水收集裝置。這個項目是園林設計師和其它設計師通力合作的結果。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應該進行公開展示。”——2009年ASLA專業獎評委會
吉奧斯將成為美國最大的零耗能,多功能城市地區。地熱能和太陽能取代了化石燃料,滿足了整個社區的能量需求。這個地區和自然系統、雨水園林、居用地緊密聯系在一起。雨水和融雪是行道樹雨水花園、滲流公園、廣場和社區花園的用水來源。吉奧斯發展計劃得到了阿瓦達市政府的批準,于2009年夏季動工。
阿拉伯馬斯達爾
2006年4月,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阿布達比邦決定通過啟動“馬斯達爾創始”(Masd盯Illitiate)項目,創建第一個以碳氫化合物生產型為經濟發展模式的城市—馬斯達爾。瑪斯達爾:阿拉伯原文意思為“資源、來源”。瑪斯達爾城是正在建設的全球首家環保城,用新能源解決石油枯竭與污染問題,該項目由阿布扎比政府投資150億美元的造,預計將耗資超過222億美元。
馬斯達爾生態城發展的理念包括創新、科技和可持續發展。這座生態城將完全通過再生能源供電,包括風力、水力、太陽能與氫氣發電并行,并計劃未來進一步提高太陽能發電的比例(若光能轉換電能的效率再提高,80%建筑屋頂將改設太陽能板)。整個城市都將采用清潔能源,不僅僅實現碳的零排放和零廢棄物;同時還限制零關稅、零稅收、零資本流動。與其他相似規模的城市進行比較,馬斯達爾將減少75%的石化燃料的消耗量、300%的用水、400%的廢棄物。馬斯達爾生態城建成之后將擁有四萬居民;每日的通勤人數將達到五萬人次。城市規劃和設計主要以步行為主,狹窄的、有樹蔭的小道將公共廣場與住宅、餐館、戲院和商店全部連接起來,城市內的建筑都采用傳統的麥地那式的建筑風格。城市內將設置阿拉伯式的露天市場、風塔等,充分體現當地民族的特色和象征。根據總體規劃,一個人的步行出行距離在200米以內就能夠抵達基本的設施。
雖然阿布扎比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但Masdar城不會使用一滴石油。繞城種植的棕櫚樹和紅樹將成為制造生物能源的原料。
福斯特說:“Masdar項目的環境目標十分遠大——零碳和零廢物,這在世界上來說是第一個。這給我們帶來了設計上的極大挑戰。Masdar項目為未來的可持續性城市設計設定了新的基準。”
德國弗賴堡
弗賴堡是全球四個公認的"生態城市"之一,從弗賴堡建設的歷史經驗來看,以下幾點值得研究借鑒。1建立適用的法規體系弗賴堡在1996年就制定了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2010年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5%,2030年降低40%。這在整個歐盟是最早采取行動的。弗賴堡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交通和能源部門的排放得到明顯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使能源供應公司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獎勵基金,用于交通和房屋建設項目在氣候保護方面的獎勵。
雖然被稱為‘綠色之都’,但是綠地建設在德國弗賴堡的生態建設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綠色之都”的含義包括可持續性的城市發展、合理制定經濟和生態保護方案、堅持科技與經濟手段的有效結合、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長期重視知識和技能、政策配合,以及公民的積極參與等。 在開發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技術方面,弗賴堡市有值得夸耀的地方。比如世界規模最大的太陽能技術博覽會就誕生于此。該市還擁有德國著名太陽能研究機構,并形成了太陽能企業、供貨商和服務部門一體化的太陽能經濟網絡。這對弗賴堡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巴西庫里蒂巴
巴西庫里蒂巴是南美國家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大城市,為巴西第7大城市,環境優美,在1990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巴西生態之都”、“城市生態規劃樣板”。
巴西生態之都庫里蒂巴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受到世界的贊譽,以發展公共交通著稱,并受到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的推崇。1965年,由圣保羅建筑師若爾熱維爾海姆制定的《庫里蒂巴總體規劃》經公眾討論后開始實施。其3項主要任務是:沿著5條交通軸線進行高密度線狀道路開發;改造內城;以人為本而非以汽車為本。這項頗有前瞻性的規劃使庫里蒂巴走上以低成本交通方式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城市發展道路,區別于巴西大多數城市依賴于私家車出行的交通發展定式。
目前,庫里蒂巴市有約170萬人口,私家車保有量為50萬輛,但是三分之二的庫里蒂巴市民每天乘坐公共汽車。該市公共交通服務無需財政補貼,其燃油耗是同等規模城市的25%,并且很少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
該市的廢物回收和循環使用措施以及能源節約措施也分別得到聯合國環境署和國際節約能源機構的嘉獎。
瑞典馬爾默
馬爾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是一個傳統的工業基地。大約30年前,這里從船塢變成薩伯汽車的組裝車間。
由于受到高科技產業的沖擊,車間后來被關閉,員工失業。1996年, 馬爾默市政府決定在這片廢棄的老工業基地上建立一個既節約能源,又對環境生態友好的生活居住區。
由馬爾默、瑞典、歐盟等有關公共和私營機構一起組織了一次歐洲建筑博覽會,通過地區規劃、建筑、社區管理等進行持續發展的超前嘗試,這個項目稱為B001,也被稱為“明日之城”,這個住宅示范區項目在2001年榮獲歐盟“推廣可再生能源獎”。
十多年來,瑞典馬爾默眾多知識密集型企業,如IT和清潔能源技術企業取代了以往的制造業工廠。通過大學、科技園區和公司三方的廣泛合作,馬爾默找到了富有創造力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是,城市注重可持續發展,尤其在自然資源使用方面追求高效,這一理念涵蓋了能源、建筑、交通和消費各個領域。
美國伯克利
美國的伯克利市,以其在技術研發與咨詢服務業方面的優勢成為硅谷的“后花園”。優越的城市生態環境則有助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世界各地吸引來各類優秀人才,使其在全球頂級研究型大學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持之以恒的生態建設加上優厚的薪資待遇,近年來吸引了大量醫學研究人才前往定居,從事醫藥研發工作,并將研發成果輸送到其他城市實現技術轉化。國際生態城市運動的創始人,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創建了“城市生態學研究會”,隨后他領導該組織在美國西海岸的伯克利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態城市建設活動,在其影響下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和建設生態工業園,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認為是全球“生態城市”建設的樣板。根據理查德·雷吉斯的觀點,生態城市應該是三維的、一體化的復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隨意的。同生態系統一樣,城市應該是緊湊的,是為人類而設計的,而不是為汽車設計的,而且在建設生態城市中,應該大幅度減少對自然的“邊緣破壞”,從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歸自然。
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是并行不悖的。環境改善了,會有很多人愿意來居住,并且制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反而促進了經濟發展,諸多生態城市的實踐經驗證明了這一觀點。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布里斯班(Brisbane)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城市,擁有全國最大的海港,是被譽為“智慧之州”的昆士蘭州的首府和該州的主要工商業中心。
布里斯班市議會在城市建設中全面推行“GreenHeartCitySmart”計劃,目標是在2026年將布里斯班建設成為一座“無碳城市”。“GreenHeartCitySmart”計劃目前主要包含綠色清潔能源的使用、金融支持體系和生態多樣化城市建設等幾方面的內容,通過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與利用、強化全民環保意識、制定環保法規政策、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智能交通、城市生態建設等多方面舉措,構建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綠色智慧城市。目前,布里斯班人均日用水量為140升,低于中國2007年人均日用水量150升的水平(中國目前這一指標已遠高于2004年的水平)。2006年布里斯班市每戶居民的CO2、甲烷等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為16噸,市議會努力到2012年將這一指標降到10噸。研究表明,為了阻止全球氣候變化,地球上每年人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應不高于1噸,這也是布里斯班節能環保計劃的終極目標。
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均能耗和廢氣排放量在不斷上升。布里斯班市每戶居民每年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已經從2000年的10噸增長到2006年的16噸。布里斯班市市議會希望通過節能環保計劃的實施,到2012年將這一指標降到每戶家庭年排放量10噸,到2026年進一步降低到4.5噸。
為此,布里斯班注重綠色清潔電力的開發和利用,包括鼓勵和推廣太陽能電器、LED節能燈、高效天然氣燃器等綠色節能電器的使用,核能、風能、太陽能電力的開發和利用等,計劃2008-2009年度使綠色清潔電力的使用占城市總用電量的50%。通過公共節能設施的建設、節能技術的應用,使布里斯班的年度用電量每年遞減,從而避免資源浪費,以有效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阿德雷德(Adelaide)是澳大利亞南澳州的首府,位于澳大利亞的南部,人口約一百萬。阿德雷德城市的規劃及架構很集中,市區內有許多保存完善的老建筑物,整個市中心都被公園綠地包圍,位于阿德雷德的澳大利亞城市生態組織(Urban Ecology Australia)致力于將人類居住區轉變為生態城市——有活力的、公正的、生態可持續的和經濟可行的社區。該組織成立于1991年,是聯合國認可的非贏利和非政府組織。阿德雷德的生態城市項目大部分得益于澳大利亞城市生態組織的努力和推動。
澳大利亞城市生態組織認為,生態城市應該使得居民在使用最少自然資源的情況下獲得優質的生活。他們通過以下五個方面實現生態城市的目標:使用本地的材料和本地能源、空氣和水流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將自然生態系統融入城市地區、引入本地的野生動植物、提升城市公共空間;使用植被控制城市小氣候-以穩定溫度和濕度;通過創造歡樂的社會環境,增強社區生活和社會人際關系;支持創新文化,使人們能繁榮和發展他們的創造潛力并使用新技術改善建筑的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