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家環境衛生行業的總投資不到300億,跟11年相比有較大下降,下降22.8%;生活垃圾投資占比40%左右,12年達到115億水平,同比下降40.3%。這種下降是五年規劃中期的一個調整,13年報表可能會有所增長。垃圾清運量12年底突破1.7億噸,垃圾增長速度比較快,增長10.3%,實際還有很多遺漏的,真實垃圾量可能更多;其中無害化處理1.4億噸,無害化率達到84%,第一次突破80%。填埋量略有下降。焚燒和填埋比較,增長較快,城市垃圾焚燒廠12年比11年增加29座,農村焚燒廠增加13座,總比例達到將近1/4。環衛機械收運系統達到11萬臺,機械化清掃率上升20%多。
垃圾分類收集:2010年開始發改委和住建部都在推動,各個城市都把垃圾分類列為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目標的手段。
餐廚垃圾:13年國家公布第三批17個城市試點,加上10年的33個,前年的16個,共66個。有大約10個餐廚垃圾項目在13年建成投產。
垃圾收費主要是采用和水費聯合征收方式。
爐排爐生活垃圾焚燒廠等級評定工作,5座是3A級,50座是A級以上,總共54座參評;12年底填埋場183座填埋場,78座得到1級評定。
環保并購40多個案例中,橫向業務擴張是主要的,占比45%,目的是實現經營規模擴大,縱向產業鏈延伸、跨行業跨領域并購分別占29%、26%。
垃圾焚燒:15年底規劃在建及投產的垃圾焚燒廠達到300座,目前138座城鎮的,加上30幾座縣城和村鎮的,再加上幾十座在建的,超過200座,15年日處理能力超過30萬噸,有望達到35萬噸/日。整個盈利模式清楚,盈利時間可達到25年。
從長遠看,中國大陸總的垃圾焚燒廠數量可能達到1000座,到15年只完成了30%,未來十年市場空間還有2000億左右,400-500座垃圾焚燒廠建設,每年40-50座的建設規模;
垃圾填埋場:是非常傳統的領域,國內有一定規模的有2000多座,通過無害化評級的有500多座,從數量和規模占主導地位,占比70%多。縣城和重點鎮填埋場建設速度比較快,大城市項目比較少。生命周期趨于飽和、接近末期。
餐廚垃圾:最近幾年剛剛興起,十二五期間發改委計劃投資109億,已公布66個試點城市,截至去年底有57個項目完成招標,24個項目投產或即將投產。除試點城市,還有100個城市提出試點或進入議事日程。未來加速釋放可能性較大。15年試點和非試點城市合計達到200座(投產和在建),總處理能力達到3萬噸,每座平均150噸。餐廚垃圾總市場份額600億,預測未來10年至少還有500億市場空間釋放,但在政策層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滲濾液:與填埋場基本同步,會慢2-3年,因此它也是開始步入末期。環保部在08年發布了《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填埋場滲濾液就地建單獨設施處理,達到COD 60-100標準,這一標準定得有點高,現在5年黃金期已過,即使標準不下降,以后的增量也會比較少,12年開始已經出現比較明顯下滑,今后只有老項目改造和少量新項目,進入平穩發展期。08年以來很多項目都不能完全達標,部分項目僅作為擺設,目前投資的200億有一部分打了水漂;
收運系統:固廢處理末端發展比較快,收運系統相對而言發展滯后,未來幾年收運系統會有很大空間。上海等大城市每年都有更新換代,3年有大批更新。農村市場會有比較大發展,但目前主要是沒找到商業模式,雷聲大雨點小,國家沒錢全量投入。
園區化是未來趨勢:協同處理,區域處理,不同品種一起處理,集中集約化管理。
企業兼并:13年增長了5倍,今年一季度也有很多。
污泥:這幾年或許會迎來爆發期。與污水處理不同步。每年產量3000-4000萬噸。污泥處理率很低。但目前幾乎沒有大企業真正做這些,行業也很分散。
土壤修復:最近很熱。大家關注度很高,上周環保部發布了9年時間的調查報告。但這塊業務在17年之前可能不會完全市場化,只會不斷擴大試點,所以只會有部分與環保系統等聯系比較緊密的公司收益較大。1年多以來土壤修復公司注冊了1000多家,很多公司建立子公司,也成立了很多聯盟和專業委員會,說明大家對土壤很關注,但預計5年內大部分公司也或不復存在,土壤修復的投資壁壘和技術壁壘是很高的。未來環保市場中,土壤、大氣是市場最大的,接下來是水和固廢。但目前行業政策標準、責任主體和商業模式都沒有明確,目前就是在做試點,上海今年可能會對三個區,寶山的兩個區,普陀的原化工區進行修復,有很多細分的修復,未來還有高橋化工區等,還有其他的工業區搬遷。環保部等部委對土壤修復比較重視和支持,但對非常確切的邊界定義不是很明顯。
各子行業未來10年市場空間:
垃圾填埋:景氣指數處于末期,趨于成熟,500億;滲濾液200億規模;
焚燒:已經達到峰值,10年市場空間2000億;但未來同口徑5-10年總量還是會高;
處于景氣中期:收運系統、污泥、產業并購;
景氣初期:餐廚(100億,還有500億)、土壤修復(13年38億,今年100億規模,上海如果項目啟動有150億,15年之前有200-300億,簡單預測市場總規模是10000億),綜合環境服務粗算20000億規模。
Q&A:
污泥處理國內技術和現狀,生物法?
四種技術并存,生物法只是其中的一種技術,包括高溫、微生物等,堆肥,上海在青浦、松江都有試點;第二種是干化填埋;第三種是干化焚燒;第四種共處置,與焚燒廠、熱電廠、水泥廠等共處置,上海馬上會有,周圍如蘇州、嘉興都有項目。第二種,就是填埋,水分比較大,80%,通過板式壓濾機,加一定的生石灰、三氯化鐵等,變成50-60%左右,到填埋場。問題是,污泥在浸泡過程中還原性比較強,矛盾無法解決。目前手段是,污泥干化到餅或粉,在過濾狀態還原性是可以保證的,下場大雨,下面不積水,它還是土,但一旦積水泡在水里就變成泥,這個問題無法解決。第三種,焚燒,通過干化機干化后送焚燒裝置焚燒;第四種,利用產能過剩的水泥廠、熱電廠、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理。污泥消化后80%含水分,焚燒廠用煙氣或蒸汽加熱干化,干化機(圓盤式等)到35-40%含水分后,達到熱值1200-1300大卡熱值,與垃圾熱值很接近,按比例5%-8%混合后比較均勻摻到垃圾焚燒、熱電廠(10-20%比例摻燒)、水泥廠一起焚燒。基本上減重量70%左右。未來東部沿海、省會城市會較多采用,堆肥和生物法在中西部地區會廣泛采用,共處置和焚燒投資成本高,單獨焚燒投資成本最高。
十三五垃圾焚燒增長能力?
估計也是20多萬噸/日這樣的產能,與十二五差不多。增量增速會下來,絕對量還會增長。
污泥補貼各區域不同?
國家也沒有指導價,焚燒國家也沒有指導價,焚燒噸垃圾價格一線城市150-200元,二三線城市70-100元,三線以下基本是50-70元。污泥價格基本上是這個兩倍左右,進場水份不同,垃圾是50%水分,污泥是80%水分,中間環節費用會比較高。
污泥處置資金來源?
處理費會和自來水費、污水處理費、污泥處理費一起收,本身是污水處理副產品,不可分割來談,上海經過簡單測算,假定按比較高的收費標準,加上部分的財政補貼也基本可支付。
產業發展起來需要政策?
立法,環保法最近正在修訂。督查、監管、環評一定要嚴格,三同時一并解決,在建設污水處理廠之前就規劃好。
上市公司層面看,垃圾焚燒項目停滯狀態原因?
每個地區情況不同。一般來講,有三種,第一種是當地居民或房地產開發商對建在周圍的垃圾焚燒廠有意見,通過不同形式反應,所謂鄰避現象。第二種,企業中標后資金鏈發生問題;第三種的是中標后,特許經營條件與政府條件談不攏,邊界、價格、垃圾量等。第一種最多,第二種次之。中西部地區延遲比較少,東部地區維權意識更強,房地產價格高,最近6年有上百個群體性事件,其中萬人以上13起,半年之久,有組織,其中填埋3起,焚燒10起,其中北京、廣東、江蘇各占3起,上海1起,都是在發達地區。早期垃圾焚燒廠環保不嚴老百姓處于對自身利益考慮、房地產商處于自身利益考慮,老百姓對二噁英不熟悉、鄰避現象以及溝通不暢、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使得抵觸垃圾焚燒現象較多。
垃圾焚燒和水泥窯協同處理兩種技術優勢?
從技術角度基本可行,主要是涉及到環保標準、費用等。水泥窯從全國來說碰到一些問題,投資建設下滑,鋼鐵、建材、水泥產能過剩,包括很多部委和水泥協會都在尋找新增量。焚燒標準和水泥窯標準差別很大,如果執行焚燒標準,所有水泥窯都開不起來,二噁英、氮氧化物、煙塵等排放均不達標。一是,水泥窯控制摻燒比例問題,排放標準執行就高不就低原則。二是,處理費問題,執行高標準時可能比單一焚燒廠更高。第三,垃圾成分復雜對水泥品質影響,防腐蝕性等;第四,共處置垃圾燃料,歐美有標準和法律,我國沒有。兩個行業理解差異很大,建設和環保角度,垃圾處理需要收費;從水泥窯來講,處理后變成RDF后,變成低熱值燃料,可發電;機制和標準問題很難解決。
工業危廢醫廢可否進入焚燒廠?
新標準正在修訂,估計5月份發布,本來考慮允許大型垃圾焚燒廠焚燒危廢醫廢的,但現在情況是,我國大型垃圾焚燒廠工況條件、環保標準比較高,小型危廢醫廢焚燒廠相對低級,二噁英排放較大,一旦允許,那么原來小型的那些危廢醫廢焚燒小廠都可能關停,它們的收費標準有的高達1000多,而大型生活垃圾焚燒廠100-200元,而且排放標準比他高,這些問題短時間不容易解決。
土壤修復在中國目前都是土方工程,很難就地處理,是否如此?將來如何演進?
土壤目前有農田、城市棕地和工業場地等。客土方式特點是快速性,目前的方法有些急功近利。植物修復等原位可能要幾年,幾十年,這可稱為中醫療法。西醫內科療法:氧化、淋洗法、固化、穩定化等原位方法;西醫外科即異位法主要有三種方法:表層污染土和下層沒有污染土混合,稀釋法,5-10米范圍達標,二是外運異位處理,三是就地異位法,三種方法都有問題。第一種是污染總量不變,國家不支持;第二種是無法監管,存在監管漏洞;第三種,就地異位法需要旁邊處理地方空間大,很多地方不具備。土壤污染還存在隱蔽性、復雜性和難可逆性等特點,監管難度大。
===========================================================
李俊松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部 煤炭|環保行業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