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各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發展環保事業,數字環保、智慧環保相繼成為“熱詞”。
衢州智慧環保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遭遇著如何突破瓶頸的陣痛,或許衢州的困惑正是許多地區智慧環保建設面臨的共同難題。
目前,智慧城市的概念不絕于耳,智慧環保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也在不少地方如火如荼。
衢州市作為浙江省20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中唯一一個以智慧環保報項的項目,經過一年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比杭州、寧波,衢州市環境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底子薄,特別是衢州在浙江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靠前,而生態屏障作用明顯的情況下,智慧環保平臺如何建成?平臺建設有哪些特色?又將發揮哪些獨特的作用?未來,智慧環保平臺又將如何完善?
重視公眾參與 監控與執法形成完整鏈條
在智慧環保平臺建設以前,衢州市環保局各個處室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各業務系統使用自己的數據系統,數據庫之間不能兼容,數據無法共享和交換,這就導致數據出現了矛盾,比如同一家企業在重點污染源系統中是一種數據,在排污系統中又出現另外一種數據。而這種局面在衢州市智慧環保項目進入浙江省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項目建設后,完全改變了。
目前,衢州市環保局數據中心一期建設任務已經完成并上線試運行。數據中心對環保系統原有的監測站的自動監測數據、監督性檢查的數據、污染源普查數據、企業環境統計數據以及排污申報數據等多套分散的環保業務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各業務系統實現了數據共享,提升了數據整合的完整度。比如污染源綜合管理系統,將企業一企一檔、在線監測、監督性監測、排污申報收費、環境統計、污染源普查等企業全生命周期業務數據進行了整合;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系統實現了對衢州市22家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的儲存場所、轉運過程及危廢處置單位的全過程監管。
智慧環保最大的亮點是把移動執法系統、在線監控系統、污染源綜合管理系統、電子處罰平臺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了完整的執法鏈條。“以前也有自動監測系統,但是沒有與執法和處罰聯系在一起,就是單純停留在‘看’的階段,沒有形成閉合的回路。現在,由于執法系統和在線監控系統連接,所以企業出現一次超標,平臺就自動提示企業主或者運維單位去核實設備問題;但如果排污企業出現連續超標或超標數值過大時,平臺就自動將信息推送到屬地環保執法人員的終端,觸發一次環境執法,所有業務流程進入平臺流轉,相關信息通過短信發送給企業法人。”衢州市環保局環境監控信息中心工程師張紅劍說。
為了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服務性,提升公眾參與度,去年,環境監控信息中心牽頭開發了手機APP——愛環保,目的是將環境保護工作推向公眾,吸引公眾參與。
在愛環保APP中,除了直接獲取所在地的環境質量、實時環境新聞和環境事件外,公眾還可以通過留言、上傳錄音等方式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舉報,環境監控信息中心會第一時間處理。
“在愛環保APP設計過程中,我們還有專門組織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相關活動的版塊,公眾可以登陸APP進行報名。”衢州市環保局環境監控信息中心工程師張紅劍說。目前,愛環保APP還在測試階段,所以還未正式向公眾開放。
依托智慧城市 上下攜手共同抓
“作為國家級示范試點項目、全省20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中唯一一個環保類項目,‘智慧環保’在原有‘數字環保’的基礎上,借助物聯網技術,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真正實現了對環境管理‘測得準、說得清、看得見、管得住’。”衢州市環保局局長夏汝紅說。
去年,浙江省副省長毛光烈通過聽取衢州氟硅新材料高新區“智慧環保”樣板房建設的情況匯報后給予了相關指導。隨后,浙江省信息化領導小組對衢州市智慧環保方案進行論證,最后一致通過。之后,用于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項目的補助資金1000萬元全部到位,這為智慧環保平臺的搭建奠定了政策和經濟基礎。
同時,項目也得到了環境保護部和浙江省環保廳的支持。去年8月26日,衢州市市委向環境保護部領導做了衢州市智慧環保的專題匯報,由此衢州市“智慧環保”項目被列為國家級示范試點項目。浙江省環保廳專門安排兩名信息化項目的骨干定期來衢州市對項目建設進行指導,同時,安排100萬用于項目前期建設。
市場化運作 政府購買服務
在市場化滲透各領域的今天,將市場化引入環境保護領域無疑是明智之舉。根據浙江省政府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衢州市智慧環保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公司化運營。也就是將項目推向市場,政府通過花錢買服務的方式建設智慧環保。
據衢州市環保局法規宣教處處長王峰介紹,由衢州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與浙江海康集團有限公司、浙江鴻程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浙江海康安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注冊資本1500萬元,海康集團控股持51%,衢州市國資委持股30%,鴻程公司持股19%),全程負責衢州智慧環保項目的投資建設和建成后的運維;保證智慧環保項目涉及的硬件設備和全部軟件得到及時更新、升級;及時、準確地提供污染源在線監測、水環境質量以及空氣環境質量全部數據等,市政府每年支付一定的服務費。
衢州市智慧環保項目是全省20個智慧城市中為數不多的實行市場化運作、公司化運營并取得成功的項目。
“公司運營的理想狀態是隨著衢州市智慧環保項目的成功,這一公司可以向各地推廣成功經驗,出售智慧環保項目的產品,公司由此存活。”衢州市環保局環境監控信息中心工程師張紅劍說。與政府直接主導項目相比,首先形成了信息共享機制,各系統之間的壁壘被打破;其次,可以帶動地區環保產業的發展,企業可以向各地推廣成功的智慧環保項目運營模式,從而在市場中站住腳。
跨部門合作 提升決策科學性
智慧環保項目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但靠一己之力很難達到“智慧”,只有將各部門和各系統聯動起來,才能作出“智慧”的決策。
衢州市的智慧環保項目建設,整合了公安部門的“天網工程”信息、水利部門的水文信息、農業部門的農業面源污染信息以及“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信息,調用了規劃局的在線地圖。
衢州市政府牽頭搭建的共建生態家園系統,就是多部門協作的信息搜集系統,這一系統的基本信息都是從農業部門、水利部門等各部門系統調取的數據,比如村莊的水文情況需要從水利部門調取數據,畜禽養殖情況需要從農業部門調取數據,垃圾處理情況需要從環保部門調取數據。
同時,將衢州市目前已建成的11個大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5個河流交接斷面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5個飲用水水源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100多套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測設施等各類監測數據進行全面匯總,整合現有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監控系統,全面開發和利用多年來積累的大量監測數據,基本形成了“智能監管、決策支持、政務管理、公共服務”的協同管理能力。
夯實基礎工作 需明晰建設路徑
衢州市智慧環保項目建設中,環保系統處室之間的協調不是主要問題,因為衢州市智慧環保作為智慧城市的試點之一,“一把手”抓信息工程為環境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但環保信息化起步晚、底子薄的衢州仍然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現在智慧環保項目的平臺搭建工作已經基本建成,但是很多基礎性工作還需要進一步落實。比如污染源綜合管理系統,雖然國控、省控企業的基本信息都已經健全,但是很多市控、縣控企業還沒有進入到系統,并且按照系統設置的欄目,很多企業的詳細信息還不健全。由于時間問題,很多企業信息的審核工作也還沒有落實。目前,仍然有些系統還未真正投入使用。
此外,制度和規定還不夠健全和完善,比如還沒有具體的制度和流程保障監測數據質量;智慧環保平臺的數據標準規范還沒有出臺。
但是,對于他們來說,最困擾的是目前智慧環保缺乏頂層設計,沒有長期建設方案。對于他們,由于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所以智慧城市的圖景還沒有形成。張紅劍坦言:“在平臺建設過程中,如何使平臺智慧?平臺如何才算智慧?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
那么,未來,衢州市智慧環保將如何變得更加“智慧”呢?
首先,夯實基礎工作。智慧環保項目企業數據庫由省控以上重點源向市控、縣控污染源推廣,同時,對全市所有已安裝前端感知系統的企業進行統一改造,同時結合“五水共治”建設重點鄉鎮交接斷面自動監測站和重點區域特殊因子監控系統。
其次,盡快制定智慧環保標準規范,進一步統籌規劃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方面工作,進一步規范數據標準、規范系統建構。
第三,提高環境決策水平。開發和應用多年來積累的大量監測數據資源,進而對重大環境事件進行快速科學的分析、評價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