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根據國家規劃,“十二五”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將延續“十一五”期間的增長趨勢,膜技術或迎新發展。據業內預計到2015年,中國膜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270億元,污水處理膜工藝市場達到1400億元,是目前的兩倍以上。然而,因國內的膜及組件市場的集中度不夠高,水處理行業正處于群雄爭霸的時期。
污水處理膜工藝將達到1400億元
環保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問題日漸凸顯,節水政策出臺進度加快,催生污廢水再生回收市場,帶來膜技術推廣加速。”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王心芳介紹,近幾年,我國膜技術包括膜生物反應器、反滲透、膜集成技術等,在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處理上取得了較大進展,其中我國膜技術在城鎮生活污水處理上已有眾多成功運營的典型,膜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上也進行了成功實踐。
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市政和工業均包括在內)將延續“十一五”期間的增長趨勢,2015年末,規劃的全國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20805萬立方米/日,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資金總量約為1351億元(包括新增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假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中使用膜技術的占比提升到20%,則市場空間為270億元,平均每年54億元。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曾表示,到2015年,中國膜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270億元,污水處理膜工藝市場達到1400億元,是目前的兩倍以上。
國內膜行業群雄爭霸
1999年,全球膜行業總產值在200億美元左右,中國膜行業的總產值約為28億元人民幣,僅占全球總產值的1.7%。到2009年,全球膜行業總產值達到450億美元左右,中國膜行業的總產值約為250億元人民幣。十年間,全球膜行業總產值增長2倍多,而中國膜行業總產值增長近10倍。2012年我國膜行業總產值高達400億元,2015年預計將突破500億元。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膜產品銷售市場。
目前國際上在技術上領先的企業包括GE、陶氏、西門子、海德能、三菱麗陽等,并且其中多數早已進入中國市場。國內市場知名度相對較高的是碧水源、天津膜天膜(津膜科技)等。
據了解,GE在中國有兩大基地,一是2003年成立的無錫生產基地,共有6條生產線,產品涉及化學助劑、卷膜、反滲透膜、超濾膜、TOC總有機碳分析儀、EDI電去離子模塊等;二是上海研發基地,研發領域包括化學藥劑、膜處理等,開發的反滲透膜已經成功應用于飲用水和飲料行業。
膜技術是水處理行業的一塊“肥肉”。不過,眼下這塊“肥肉”大多被含在外企嘴里。
據BluefieldResearch公司發布的新報告稱,在全球已裝機的420萬m3/d的大型MBR系統(Bluefield將大型MBR系統定義為處理能力≥3萬m3/d的系統)中,包括GE、碧水源在內的美國和中國MBR系統供應商供應了該市場超過74%的份額。其中碧水源已完成數千項污水資源化工程,總規模近1000萬m3/d,未來碧水源還會以低成本、核心膜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繼續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
但是整體來看,國內的膜及組件市場的集中度不夠高,水處理行業正處于群雄爭霸的時期。
污水處理走上游 膜行業群雄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