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3月26日在京表示,造成今天污染嚴重、環境質量迅速惡化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環境服務差的惡果。
在26日召開的“第七屆中國環境產業大會”上,胥樹凡說,長期以來,環境管理和環境質量互相脫節,環境治理減排任務年年完成,但環境質量卻不斷惡化,環境治理的成效表現不出來。其中主要原因是環境服務業沒有發揮作用。
他說,我國環境服務業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體制機制的制約,使得環境保護市場化水平低下,極大地抑制了環境服務業的發展。
“甚至可以說,我國環境保護造成今天污染嚴重、環境質量迅速惡化的局面,除了經濟發展過快、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環境執法水平不高、環保技術滯后的原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環境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過低,缺乏充分市場競爭帶來的惡果。”胥樹凡說。
他說,我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整體環境質量越來越差,引起國際社會、國內各方的強烈關注。遏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成為當前社會最強烈的呼聲和愿望,也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胥樹凡認為,在此背景下,我國環境保護管理“由污染控制向環境質量改善轉型”,已經成為當前大勢所趨、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和發展趨勢。
環保部去年12月公布的初步調查的結果顯示,按照環保產品、環境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環境友好產品四個大部分統計,我國環保產業的從業機構約為2.4萬家,上市公司約為400家,年營業收入約3萬億。
如果僅從環保產品生產和環境服務從業機構的類別統計,從業企業有1.3萬家,上市公司約130家,年營業收入約3800億元,2004-2010年營業收入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0%。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的原則,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起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服務第三方治理等。
胥樹凡認為,盡管我國環境服務市場具有非常大的潛在市場潛力,但由于受現有部門條塊分割、管理體制的束縛,以及環境執法不嚴、信息不透明、市場競爭不充分的影響,巨大的環境服務市場潛力沒有轉化成為現實需求市場。導致我國環境服務業還不能為環境管理現質量改善轉型提供足夠強大的支撐。
我國環境服務內容包括環境污染治理服務、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服務、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環評驗收監測、環境治理績效評估監測等)服務、環境(技術法規政策市場)咨詢服務、環境規劃服務、環境工程監理服務、生態環境修復及績效評估服務、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服務、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服務、環境投融資金融信貸服務等領域。
胥樹凡說,未來,將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似的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去建設施治理污染,而是由眾多既有技術實力又有融資能力的大型環保企業,或者由各具專業特長的大型環保企業,自發組成環境服務聯盟,對一個企業、一個工業園區、一個特定環境功能區域、一個市縣行政區的所有環境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統籌考慮,提出一攬子的綜合解決方案,并提供整體規劃、系統設計、設施建設、運行管理、投融資服務等內容全面的綜合環境服務。
“環境服務業的發展為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找到了有效的途徑。”胥樹凡說,當以環境質量來考核各級政府的時候,地方政府就可以購買專業化、社會化的環境服務,優質優價,按質論價,保證其區域的環境質量,為公眾提供優質的環境質量公共產品,履行自己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社會職責。
胥樹凡認為,對于企業的環境問題,政府也可督促企業去購買專業化、社會化的環境服務,來履行企業的社會環境責任,“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去充當環境違法企業的保護人了”。
作者:章軻來源一財網)
環保部官員:環境差很大程度是環境服務業差
2014年03月26日11:52
來源:第一財經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