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面積將達4萬平方米的生態修復工程將在平均30米高的垃圾堆頂上展開。在去年實現“全焚燒、零填埋”后,今年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將邁出生態修復第一步。
市區生活垃圾“全焚燒”
據了解,從去年1月開始,市區生活垃圾實現“全焚燒、零填埋”,目前,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功能已發生變化,以應急保障為主,主要填埋生活垃圾經“光大環保”焚燒后產生的爐渣、飛灰以及少量不能焚燒的建筑垃圾等。
日產沼氣2萬立方
雖然生活垃圾不再進場,但之前填埋的生活垃圾依舊存在環境污染的隱患。生活垃圾經填埋、發酵后,會產生“填埋氣”,填埋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硫化氫、氨氣等,其中甲烷是沼氣的主要成分,目前主要用來燃燒發電;硫化氫和氨氣等都是一種刺激性氣味,是垃圾填埋場臭味的來源。
去年上半年之前,填埋場平均每天產生的沼氣約在2萬立方米左右,最高達到3萬立方米/日,每日能發電7.5萬千瓦。隨著生活垃圾進場量的減少,目前填埋場的沼氣產量和純度也在不斷下降,2月份的沼氣日均產量約在1萬立方米左右。因此,目前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場收集到的填埋氣主要是含有臭味的硫化氫、氨氣等。
40口豎井收集廢氣
“為了防止這些臭味擴散到空氣中污染環境,填埋場第一步就是減少庫區的裸露面,目前庫區的裸露面控制在800平方米左右,白天打開用于作業,晚上用篷布覆蓋,其余30多萬平方米庫區面積已經全部用高密度聚乙烯覆蓋。然后,填埋場再對填埋氣進行抽排。庫區設置了近40口、平均深度約18米的豎井,每一口井的輻射半徑約在25~30米之間,收集效果相對較好”,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場長孫雨清介紹,這些不能燃燒的硫化氫、氨氣等填埋氣經管道輸送至填埋場內的生物除臭裝置和火炬燃燒系統進行處置,填埋場還備有一套化學除臭裝置備用。
垃圾頂綠化年內啟動
孫雨清介紹,接下來填埋場將進一步向生態修復邁進。目前選定進行生態修復的一塊填埋區域約4萬平方米,垃圾填埋最深處約40米,平均30米左右。在這些垃圾的頂上,將被覆上30厘米厚的導氣層、高密度聚乙烯防滲膜和30厘米厚的導水層等,然后再覆上60厘米厚的泥土和30厘米厚的營養土,這樣就可以搞綠化了。這項工程將在年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