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資金,農村污水管網配套滯后;
缺技術,后期管理維護不夠專業;
缺指南,個別污水處理站不太實用
作為國家出臺的一項農村惠民政策,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由省環保廳和省財政廳聯合組織實施。該項目在縣(市、區)、湖庫、小流域等地理連片單元選擇示范區域,通過實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農村環境連片治理示范項目,解決影響群眾健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整體改善農村環境質量。該項目投入除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外,地方政府按不低于1:0.5的比例配套資金。
【探訪】
地方配套資金緊 污水混入灌溉渠
11月12日,記者來到內江市威遠縣新場鎮,這里的上游村、新權村綜合整治工程污水處理廠是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令人意外的是,去年底建成后,只在今年6月調試運行一段時間就擱置未用。“污水混入灌溉渠,灌溉水變得太肥,影響莊稼生長,村民意見很大,后來污水處理廠就停止運行。”上游村一村民告訴記者。
污水怎會混進灌溉渠?記者從威遠縣環保局獲悉了原因——上游村某段未建設污水收集管網,而是利用幾百米灌溉溝渠進行污水收集。縣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坦言,此舉是為節省管網資金,“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對上游村、新權村連片整治項目補助僅68萬元,實際花費已超380萬元,污水管網建設資金壓力大,威遠縣財政又緊張,利用灌溉渠收集污水就成權宜之計”。
這個問題正在解決。縣里決定,再投資20多萬元在上游村增鋪污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今后污水不再經過灌溉渠,預計明年初就能完善污水收集管網,運行污水處理廠,真正發揮環境效益。
【聲音】
后期管護缺技術 污水處理站難規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新場鎮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中遇到的難題,在全省并不鮮見。
西充河小流域連片整治項目實施以來,位于南充市西充縣中嶺鄉圭峰院村的污水處理站已建成投運且水質達標,但同樣面臨入戶管網缺資金問題。原因很簡單,在住戶分散的丘陵地區安裝污水管網,不僅線路長,有時還需在山崖上安裝,造價偏高。中嶺鄉政府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央和省上對該鄉管網補助40萬元,實際需130萬元。”
“到2014年,西充縣共有15個鄉鎮納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都需要地方配套資金。作為省級貧困縣,資金壓力確實很大。”西充縣環保局副局長周建華說。
缺技術,是四川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又一突出問題。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農村污水處理站由非專業人員進行日常管理,在全省是普遍情況。
以中嶺鄉為例,該鄉污水處理站現由圭峰院村村民杜正路進行日常管理。盡管在村支書杜萬勇看來,開關機、現場巡查、維護濕地植物,杜正路基本上能勝任,但在省環科院環境政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明揚看來,非專業人員難以規范化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縣政府應盡量請有污水治理營運資質的公司,統一管理全縣污水處理廠,保證后期維護管理到位,“比如成都雙流縣和南充順慶區,均采用政府購買的形式聘請專業公司對污水處理站進行維護管理,待水質考核達標后,政府再支付相關費用”。
因地制宜選好處理工藝也非常重要。省環保廳農村環保處處長陳維果告訴記者,我省各地建設農村污水處理站過程中,因設計規模偏大、污水量偏小不能正常運轉,或因處理工藝太先進導致后期維護難,或因工藝不適合導致水質達標不理想的情況,都出現過。
【建議】
涉農資金打捆用 鄉村派駐環保專員
如何彌補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地方配套資金缺口?陳維果建議,建立“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贊助、農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他認為,地方政府在制定項目實施方案時,就應充分整合各部門的涉農資金,實行打捆使用,農業、畜牧、發改委、財政、建設等各部門的污水處理、管網建設等涉農資金,只要符合項目要求的,都可納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的自籌資金。
污水處理站建好,如何避免地方為節省資金時開時停?陳明揚認為,目前鄉、村兩級都無環保機構,已建成的農村環保設施缺乏保護和監督,建議各地探索整合縣區環保人員,向鄉村派駐環保專員,通過現場檢查、算電費等方式,督促農村污水處理站持續正常運轉。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問題如何破解?成都郫縣出臺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和社會事務管理辦法,嘗試依靠群眾對項目進行自我管理。郫縣由社區監事會成員和居民代表組成監督小組,現場檢查評議項目實施情況及存在問題,項目實施者要及時整改;適時召開社區議事會、監事會和項目實施者的聯席會議,討論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和解決方法,保證項目順利實施。省環保廳農村環保處副處長周軍認為,此舉值得借鑒。
談及因地制宜選好處理工藝時,陳維果指出,從近幾年實踐看,曾推廣較快的人工快滲和濕地處理工藝存在局限性,濕地處理工藝更適合小規模污水處理,一旦污水日處理量超過100噸,不能保證凈化效果。他說,省環保廳即將出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日處理量100噸以下的,采用濕地或人工快滲及其他小型污水處理技術;日處理量100-3000噸的,采用二級生化處理的一體化設施為主;日處理量3000噸以上的,采用城鎮污水二級處理的規范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