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應與工業化城市化協同推進 |
——對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 |
![]() |
2013-11-09 00:00:00 中國經濟導報 |
周宏春
|
生態文明的建設重點在城市
中國經濟導報:在我國新型城鎮化趨熱之時,生態文明建設應如何融入到工業化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去,為我國城鎮化建設添磚加瓦?
周宏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要貫穿到工業化城市化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本質所在。
首先必須走資源效率高、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沒有工業化,衣服不能便宜地生產出來,食品不能多樣化,也難以改善人們居住和出行條件。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使經濟活動更有效,單位經濟增長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更少、產生的廢物更少,對生物多樣性和動物棲息地的破壞更少,使所有人均能享有民主、公正、正義和義務。加強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推動增長由注重數量和速度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而生態文明的建設重點在城市?梢杂萌招略庐悂砻枋鑫覈某鞘谢M程,城市化的本質是人們以更小的成本分享發展成果,畢竟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用的人越多,分攤到每個人身上的成本就越低,效益也就越好。另一方面,城市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地,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熱島效應及群體性事件等,往往與城市聯系在一起。因此,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必須考慮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中國經濟導報:建設生態城市是重點,但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僅要有經濟效益,更有生態效益,這些都存在成本問題,您認為應如何解決“經濟強、生態弱”的老問題?
周宏春: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在城市,因為城市創造的GDP、消耗的能源、排放的廢物均在70%甚至80%以上,理應成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點地區,但這并不否認農村、特別是生態脆弱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生態城市建設,國內的不少地方進行了規劃、建設,一些地方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另一方面,仔細分析一下“高調”的城市也會發現,不僅存在“經濟強、生態弱”問題,還有城市以生態建設為名、行“圈地”之實。解決“經濟強、生態弱”問題,關鍵是城市建設目的的回歸。如果沒有經濟的繁榮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是“發展是硬道理”的實質所在;另一方面,如果經濟發展了,好日子過上了,卻沒有了干凈的空氣、清潔的水,這樣的發展就不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了!
責任追償制為美麗生態提供堅強后盾
中國經濟導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應重點加強哪些制度建設?您有何創新的制度設計建議?
周宏春: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四項任務之一,而且是更重要的任務,畢竟社會行為是制度安排的結果。需要建設的制度,十八大報告中提及,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中國經濟導報:您認為如何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途徑實現“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未來構想是什么樣的?
周宏春:美麗中國的愿景,十八大已經提出,社會也有很多解讀,個人認為至少是:水變清、地變綠、天變藍,食品更安全;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描述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當然,也可以用一些定性、定量指標,如生態文化和價值觀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生態文明制度初步建成;資源消費和廢物排放增長明顯低于經濟增長,這是所謂的“脫鉤”。
“美麗中國”所展現的,不是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源記》中的農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而是農業實現了“規;、信息化”的生產,運用“物聯網”掌握需求信息和銷售“無公害”和有機食品,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的農業”。
“美麗中國”所展現的,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活在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人,不希望住在現在開發商為他們建成的、要他們改造的樓房里,而是根據未來時尚和需要、太陽能發電與建筑一體化、具有“冬暖夏涼”特點的零能耗零排放住宅,希望能有更大作為、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