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從中國環境保護部官網獲悉,環境保護部近日“重拳出擊”,通報了部分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和人員處理意見,對存在違法行為的34家環評機構分別予以取消資質、限期整改、警告等處分。與此同時,限期整改的24家環評機構在整改期間不得承擔環評工作。
中國CCVI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家對于環境保護問題懲處力度的加強,一方面是由于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來源于國際方面壓力,讓中國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力度必須不斷加強。
34家取消資質
根據環保部當日通報,擬取消8家環評機構資質;26家環評機構被限期整改和警告;58名環評技術人員分別予以注銷環評工程師登記、撤銷環評崗位證書和通報批評。
環保部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被限期整改的環評機構,多是因為疏于管理,把關不嚴等問題。“有些環評機構,存在環評文件編制質量差和弄虛作假的情況,必須給予嚴厲的處分。”記者還了解到,某些環評機構借用外單位人員作為環評專職人員,超越資質范圍從業,甚至出借資質。
環保部通報中明確指出,擬對山西運環環境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梅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河北潔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市南川區環境科學研究所、重慶市潤谷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蘇州高新區蘇新環境科研技術中心、玉林市環保科學研究所、青島大學8家環評機構予以取消資質,并將依法履行行政處罰程序。
其中,因在抽查中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人員材料,或環評專職技術人員情況發生較大變化未及時報告等原因,遼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寧夏回族自治區石油化工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東營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蘇州新視野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江蘇久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6家環評機構被環境保護部責令限期整改12個月。
記者嘗試聯系上述要求整改的環評機構,然而截至發稿,這些企業均無人接聽。
值得一提的是,通告中指出,河北潔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劉素梅、同濟大學陸志波等58名環評技術人員,由于提供虛假材料取得環評工程師登記或環評崗位證書或超范圍主持編制環評文件等原因,環保部這些環評技術人員分別處以注銷登記、撤銷環評崗位證書和通報批評。
必須抓源頭
業內人士認為,從環保部此次通報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在不斷加強。“不只是企業,一些環評機構也成為國家大力整改的對象。”
一位不具名的環保學者告訴記者,之前環保部出臺的政策,多是關注的國有或者相應的民營企業,對于環境評測機構一直未有明確規定和標準,這些機構“水分”也很多。“但是由于近幾年國家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特別是大氣污染方面—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國民的生活質量。國家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如今環保部對違反規定的評測機構進行整改,可謂‘動了真格’。”
在崔新生看來,整改這些評測機構,清理不合規定的環評技術人員是必須的,但是國家更應該在環境保護標準和執法力度上下點力氣。
“如果不找到源頭,環境問題就無法切實有效地解決。所以,在規范粗放式的生產經營,緊抓節能減排的同時,還需要出臺相應的環境保護標準。如何算是違反規定?違反規定后會遭遇到怎樣的處罰?”崔新生認為,只有我們國家擁有了完整的懲處機制,才能在出現環境問題的時候,對一系列問題做出快速明確的懲罰。
除了評測機構,一些高污染企業無疑成為環境治理中的“困難戶”,比如鋼鐵企業,他們可能是當地的一些納稅大戶,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如果要對他們進行整改?確實很難。
崔新生認為,這個問題也是國家在治理環境問題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這個時候,就要有‘壯士斷腕’的氣魄,立足于可持續發展觀,當然這也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地方企業的經營理念。而且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是一個宏觀系統的工程,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
與此同時,環保部還要求各地鼓勵社會監督,支持實名舉報環評機構違法行為,對舉報人信息予以保密,并及時認真核實舉報內容,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并上報上級環保部門。